正文 第1318章國內解放戰爭真實記錄四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275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曆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
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支175361支。折疊曆史評價
遼沈戰役我軍勝利和敵軍失敗都是有原因的,國共雙方最高統帥蔣介石和毛澤東幾乎同時都看到了錦州這步關鍵之棋,但蔣與他的東北將領們意見不一,從而舉棋不定,貽誤戰機在先。
蔣介石後來更犯下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那就是不顧當時東北人民解放軍力量增長的實際情況,固執地與解放軍展開決戰,終使幾十萬精銳之師在東北大地上灰飛煙滅。我軍兵力包括地方部隊幾乎在其2倍,而東北野戰軍的裝備在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算是最強的。國民黨軍隊如果迅速撤到關內,或許還能推遲被我軍全殲的命運。相比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則是比較成功的。毛澤東認為,先打錦州,封閉國民黨部隊逃出關外的道路,”關門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則認為攻打錦州是有困難的,應該先打長春,但是在其試攻長春後就知道攻打長春也比較困難,於是同意先打錦州。錦州破後,國民黨軍隊就被封閉在東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陸上無法逃脫。攻打長春時,東北野戰軍指揮員又加強了政治攻勢,使國民黨軍隊主動起義和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長春,避免了傷亡。在黑山,我軍第10縱隊又成功阻擊了敵第9兵團,在敵軍敗退後,又迅速出動數倍於敵兵力包圍敵人,展開遼西大會戰。具體作戰時,我軍又采用邊合圍,邊分割、邊殲滅的戰術,大膽滲透穿插,將敵軍10萬人馬全殲,國民黨反動派部隊”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和新六軍亦在此戰中被全殲。後來東北野戰軍雖打亂建製向沈陽進軍,但是由於我軍有明確攻擊目標,最終解放了沈陽,東北的國民黨主力部隊有47萬人於遼沈戰役被我軍全殲或主動起義、被迫投降,我軍傷亡僅有不到7萬人。遼沈戰役的勝利,空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也為東北我軍入關組織平津戰役提供了良好契機。這一戰後,國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信心十足地說:”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隻要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這座高16米、由花崗岩砌成的紀念塔位於錦州市淩河區烈士陵園內遼沈戰役烈士紀念塔.塔身正麵鑲嵌著朱德題寫的”遼沈戰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二個鎏金大字,兩側刻有錦州攻堅戰和遼西圍殲戰的浮雕。碑頂是一座6米高、極富動感的銅質英雄塑像。解放戰爭時期著名三大戰役之一的遼沈戰役(1948年9-11月)曆時52天,殲敵47萬,解放了東北全境,加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進程。為紀念在遼沈戰役中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人民政府於1957年11月2日建成了這座塔。該塔1963年9月被列為遼寧文物保護單位。折疊意義
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占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占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為後麵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折疊編輯本段淮海戰役
戰爭過程戰役時間: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正規軍兵力對比:66萬:80萬。華東野戰軍全部主力15個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第35軍(吳化文部),華東軍區地方部隊,中原野戰軍全部主力7個縱隊和中原軍區地方部隊等;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司令部、前進指揮部,第2兵團5個軍、第6兵團4個軍、第7兵團5個軍、第8兵團2個軍、第12兵團4個軍、第13兵團3個軍、第16兵團2個軍,第1綏靖區5個軍、第3綏靖區4個軍等。淮海戰役紀實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解放軍投入官兵66萬人,加地方武裝40萬人,國民黨軍兵力理論滿編值80萬人,據《國民黨視角下的大決戰》實際50萬多一點。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莊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948年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鬥,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解放軍傷亡官方數字13餘萬(但是有專家表示實際隻多不少)。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淮海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淮海戰役的具體領導人: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意義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嚴重動搖了國民黨上下的獨裁夢想。同時,我軍的力量大增,士氣高漲,大大增強了解放全中國的信心。此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誌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