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十代故都之南齊王朝④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763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四、十代故都之南齊王朝④文/肖堯
史書上說蕭道成:“少沈深有大量,寬嚴清儉,喜怒無色。博涉經史,善屬文,工草隸書,弈棋第二品。”據說,齊高帝蕭道成亦善書法,擅長草書和隸書。自視水平不一般。建元中(479—482年),蕭道成召已是丹陽(今江蘇鎮江)尹的王僧虔(南朝齊書法家)來朝,提出要與他比試書法。兩人各自寫了一幅字,齊高帝問王僧虔道:“朕與公卿書法,誰是第一?”王僧虔深知齊高帝意思,答曰:“臣書第一,陛下亦第一;臣書為群臣中第一,陛下書為帝王中第一。”回答的十分巧妙,高帝笑道:“卿可謂善自為謀”。王僧虔在回答問題時,既不貶低自己,又保了高帝的麵子,君臣雙贏。
除了書法以外,蕭道成還是一個圍棋愛好者(不知道相當於現在的幾段棋手)。據記載:“齊高帝性寬,常與直閣將軍周覆、給事中褚思莊共棋,累局不倦。覆乃抑上手,不許易行,其弘厚如此。”將軍周覆甚至能在對弈時抓住皇帝的手,不許他悔棋,高帝蕭道成也能從容默許,所以得到了“弘厚如此”的評價。這與明太祖朱元璋與明代第一開國功臣徐達下棋完全不一樣,徐達雖棋高一著,卻不敢輕易贏棋,怕得罪了皇上。蕭道成還親自撰寫圍棋著作,曾有《齊高棋圖》二卷問世,是史載首位親自著作圍棋作品的皇帝。
建元四年(482年)2月,齊高帝蕭道成病重。3月,召司徒褚淵、左仆射王儉詔曰:“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因藉時來,遂隆大業。風道沾被,升平可期。遘疾彌留,至於大漸。公等奉太子如事吾,柔遠能邇,緝和內外,當令太子敦穆親戚,委任賢才,崇尚節儉,弘宣簡惠,則天下之理盡矣。死生有命,夫複何言!”3月初八,蕭道成崩於臨光殿,終年56歲。4月,諡曰太祖高皇帝。奉梓宮於東府前渚升龍舟,丙午,窆(biǎn,下葬)武進(今江蘇)泰安陵。陵墓位於今鎮江市丹陽胡橋鄉趙家灣,1908年已掘,石獸已毀。
據“丹陽檔案信息”:(蕭承之)永安陵石獸西邊的趙家灣,舊有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現已平。陵前原有2石獸殘軀,相距18。5米,毀於1968年。
齊高帝蕭道成在位4年,性清淡,勤朝政,生活儉樸,博學能文,深沉而有大量。曾以“使我治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勉之。意思是:“如果讓我治理天下十年,我要讓黃金像泥土一樣便宜。”他還致力於以身作則,率領大眾改變社會習俗。可惜,他隻在位4年。
《列傳》選錄:
太祖高昭劉皇後(齊高帝蕭道成的皇後,蕭賾生母)劉智容,廣陵(今江蘇揚州市)人也。祖玄之,父壽之,並員外郎。劉智容母親桓氏夢吞玉勝生劉智容,時有紫光滿室,以告劉智容的父親劉壽之,壽之曰:“恨非是男。”桓曰:“雖女,亦足興家矣。”後母桓氏寢臥,家人常見上如有雲氣焉。年10餘歲,歸太祖(蕭道成),嚴正有禮法,家庭肅然。宋泰豫元年殂,終年50歲。歸葬宣帝(蕭道成父親太祖宣皇帝蕭承之)墓側,今泰安陵。
(8)後人評價。
——叱吒風雲的開國皇帝,敢於祛除弊政,恪盡節儉。能容人、善用人。
——他崇尚節儉,反對奢糜,並以身作則,將宮殿、禦用儀仗等凡用金、銅製作的器具全部用鐵器替代,衣服上的王佩等統統取消。
——借鑒了宋滅亡的教訓,以寬厚為本,提倡節儉。他在位4年,他臨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繼續統治其方針,並且不要手足相殘。武帝遵其遺囑,繼續統治國家,使南朝又出現了一段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
——性深沉,通經史,勤朝政,生活儉樸,博學能文,深沉而有大量。
——他少有大誌,喜怒不形於色,常常靜默,常有四海之心;博學善文,工草隸書;長得儀表英異,寬額方臉,聲如洪鍾,身高七尺五寸,遍體有魚鱗紋。
——工書,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其“善行草,篤好不已,祖述子敬,稍乏筋骨。
——《南齊書》“讚曰:於皇太祖,有命自天,同度宇宙,合量山淵。宋德不紹,神器虛傳。寧亂以武,黜暴資賢。庸發西疆,功興北翰,偏師獨克,孤旅霆斷。援旆東夏,職司靜亂;指斧徐方,時惟伐叛;抗威京輦,坐清江漢。文藝在躬,芳塵淵塞。用下以才,鎮民以德。端己雄睟,君臨尊默。苞括四海,大造家國。”
(9)蕭道成年表。
元嘉四年(427年),生於江蘇常州武進西北萬綏鎮(原名“萬歲鎮”)。
元嘉十七年(440年),先受業,治《禮》及《左氏春秋》。後來,舍業隨父南行。
元嘉二十九年(449年),領偏軍征仇池。
元徽二年(474年),平江州刺史桂陽王休範的反叛,進爵為公,遷中領軍將軍,掌握了禁衛軍,督五州軍事。
升明元年(477年)7月,殺後廢帝劉昱,立劉準(順帝)。
建元元年(479年)3月初二,蕭道成為相國,總領百官,號稱齊公。4月初一,進封齊公蕭道成為王。4月20日,順帝禪位,蕭道成稱帝,改國號齊,年號建元,史稱南齊。
建元二年(480年),改建建康城牆,用磚砌築。
建元四年(482年)正月,詔“京城建國學,招生二百人。”
建元四年(482年)3月,齊高帝病勢日重,急召司徒褚淵、尚書王儉,囑其共同輔助太子。不久即殂於臨光殿,享年56歲。廟號太祖。
(二)南齊武帝
齊世祖武皇帝蕭賾(440—493年),字宣遠,小名龍兒,太祖蕭道成長子,母劉智容。南朝齊第二位皇帝。生於建康(今年南京)青溪宅(在青溪下遊沿岸),他出生的那天夜裏,陳孝後和劉昭後兩位皇後都夢見一條龍盤踞在屋頂上,因此給他取小名叫龍兒。
蕭道成立齊國之前,蕭賾隨其父東征西討,屢立戰功。最值得一提的是永明元年(477年),宋朝大將沈攸據荊楚發動叛亂,朝廷尚未作出決策,蕭賾就率兵占了湓口城(今江西九江),他認為這樣可以有效地阻止叛軍進發。蕭道成得知此事後,非常高興,對兒子大加讚賞:“此真我子也!”
齊國建,蕭賾為齊公世子,改加侍中、南豫州刺史,給油絡車,羽葆鼓吹,增班劍為40人。以石頭(城)為世子宮,官置二率以下,坊省服章,一如東宮。進爵王太子。太祖即位,為皇太子。
建元四年(482年)3月,蕭道成崩,太子蕭賾即位,年42歲。6月,立皇太子長懋。立皇太子妃王氏。
永明元年(483年)正月,車駕祠南郊,大赦,改元。
4月,武帝蕭賾追尊穆妃為皇後。6月,武帝將南郡王蕭長懋立為皇太子。立王氏為太子妃。太子妃是琅邪人。封皇子聞喜公蕭子良為竟陵王,臨汝公蕭子卿為廬陵王,應城公蕭子敬為安陸王,江陵公蕭子懋為晉安王,枝江公蕭子隆為隨郡王,蕭子真為建安王,皇孫蕭昭業為南郡王。
車騎將軍張敬兒非常信夢。當初,張敬兒擔任南陽太守的時候,他的妻子尚氏夢裏覺著一隻手灼熱如火;及至他擔任雍州刺史的時候,他的妻子夢裏覺著肩胛的一邊發熱;及至他擔任開府儀同三司的時候,他的妻子夢裏覺著半個身子發熱。因此,張敬兒的欲望不斷膨脹,經常對自己親近的人說:“我的妻子夢裏又覺著全身發熱了。”張敬兒又說自己夢見家鄉村莊中社廟旁的樹木高聳入雲。武帝蕭賾得知消息以後就討厭他了。垣崇祖死後,張敬兒認為自己已經遭到懷疑。適逢有人告發張敬兒派人到蠻人中間進行貿易,武帝懷疑他這是懷有叛變的意圖。恰巧趕上武帝在華林園中設置八關齋,朝廷百官都去參加齋會,武帝便在座席上收捕了張敬兒。張敬兒摘下朝冠,將朝冠上的貂尾丟在地上說:“就是這個東西把我害了!”20日武帝殺掉張敬兒和他的4個兒子。
蕭賾即位之後,繼續推行蕭道成的治國之策,恢複祿田俸佚,勸課農商,減免賦役,賑濟窮困,從寬執法,注重學校教育,修建孔廟,使社會出現了相對安定的局麵。他還多次在建康城的玄武湖為禁軍講武。
齊武帝永明二年(484年)正月初二,南齊朝廷任命後將軍柳世隆為尚書右仆射;竟陵王蕭子良為護軍將軍兼司徒,統領軍隊,設置輔佐官員,鎮守西州。蕭子良很小就有清高的品格,他喜歡結交朋友,有才能的士大夫都聚集在他的門下。
南朝時佛教盛行,蕭子良篤信佛教,他延請許多高僧講論佛法,佛教之盛行,在江左一帶還從來沒有過。有時,蕭子良還親自給和尚們端飯送水,世間都認為他有失體統。
範縝卻大談世上無佛。範縝(約450—約515年),中國南朝齊、梁時思想家,無神論者,著有《神滅論》等。他反對佛教因果報應說,認為世上沒有佛。
範縝的《神滅論》曾在蕭齊、蕭梁兩個朝代進行了兩次公開辯論。479年,蕭道成建立了齊朝。為鞏固自己的統治,蕭齊政權自然要引用一批新人,從此範縝踏上了仕途,後來做到尚書殿中郎。到了蕭道成之子齊武帝蕭賾時,為進一步緩和南北局勢,範縝曾作為使者出使北魏,他的學識和能力受到北魏朝野的稱讚。
第一次辯論,是在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暮春的一天,宰相竟陵王蕭子良在西邸大會賓客,席上坐滿了達官貴人、名人學士,以及精通佛教的高僧。範縝也應邀在座。席間高僧講論佛法,大談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老調子,並說,權貴們的財富,地位是前世修行來的。這些話,對反對佛教的範縝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
蕭子良說:“如果你不相信困果報應,那麼,為什麼世上會有貧賤、富貴之分?”範縝說:“人生在世,就像樹上的花朵一樣,同時生長又都隨風飄散,有的掠過竹簾帷幕落到了床褥上,有的越過籬笆圍牆落在了糞坑裏。落到床褥之上的好比是殿下您,落到糞坑裏的就是我了。雖然我們之間貴賤迥異,但因果報應究竟在何處呢?”蕭子良聽後,無言以對。
範縝又寫了《神滅論》,他認為:“形體,是精神的本質;精神則是形體的表現和產物。精神對於形體來說,就好像鋒刃與刀,從未聽說過有刀失而刃在的道理,那麼,怎麼會有形體消亡了而精神卻還存在的事情呢?”這一理論一提出,朝廷上下一片嘩然,屢加詰難,最終也沒能使範縝屈服。太原人王琰,寫文章譏諷範縝說:“嗚呼範子!竟然不知道他祖先的神靈在什麼地方!”王琰想以此堵住範縝的嘴。範縝卻回答他說:“嗚呼王子!知道他祖先的神靈在什麼地方,卻不肯殺身隨之同去!”蕭子良派王融勸範縝說:“憑著你這樣的才華,還愁什麼當不上中書郎,卻故意發表這種荒謬偏激的言論,實在是令人太遺憾了。你應該趕快毀掉並放棄這些文章。”範縝一聽,大笑說:“假使讓我範縝出賣我的理論,去換取官職,那麼,我早已做到尚書令、仆射了,何止是一個中書郎!”
第二次辯論,是在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蕭衍在光華殿大宴群臣。蕭衍照例說了些皇帝應尊重臣子,虛心納諫的話。不料範縝卻當場對蕭衍提出了批評。於是蕭衍就借故把範縝貶到廣州去了。天監五年(507年),範縝忽然被召回京師,做中書郎。範縝回到建業以後,立即發生了蕭衍對範縝的圍攻。這次關於神滅、神不滅的辯論,規模很大。這次是皇帝親自率領朝廷顯貴、群臣、僧侶一齊上陣。蕭衍親自下詔書,指責“神滅”思想是“違經背親,言語可息”,又指令辯論的雙方寫出“自設賓主”的論文。範縝因此撰寫了《神滅論》。
《神滅論》發表以後,蕭衍指派大僧法雲和曹思文等人,動員王宮朝官及佛教信徒70餘人圍攻範縝。曹思文先後寫了兩篇文章駁難範縝的《神滅論》,範縝一一做了回答。據《梁書•範縝傳》記載,《神滅論》隻有1885字,但卻生動明快地闡明了“神滅”的道理。它是用當時流行的“自設賓主”的問答體寫成的,因而雙方論點鮮明,相互指責,層層展開,步步深入,讀起來很引人入勝。《神滅論》講了不少樸素的道理,它的發表,真有所向披靡之勢,範縝自豪地聲稱:《神滅論》“辯摧眾口,日服千人”。法雲的反駁無濟於事。善於詭辯的曹思文也隻好說自己才思淺陋、“無以折其鋒銳”,駁斥不倒《神滅論》。最後梁武帝蕭衍下詔書,給範縝扣了“背經”、“乖理”、“滅聖”三頂帽子,這場辯論就算結束了。
永明四年(486年),“富陽人唐宇之反,聚眾桐廬,破富陽、錢塘等縣,害東陽太守蕭崇之。遣宿衛兵出討,伏誅。”
當初,高帝蕭道成命令門下省黃門郎虞玩之等人重新校訂戶籍。武帝即位後,又另行設立校籍官,設置令史,限定令史每天每人都要查出幾件奸偽案件。這樣連續幾年都沒有停止,老百姓為此愁苦不安,怨聲載道。外監會稽人呂文度就此啟奏皇上,武帝下令凡是撤銷戶籍的,都要發配遠方戍守邊疆,百姓大都畏罪逃亡。富陽百姓唐宇之,趁機利用妖術,蠱惑人們起來叛亂,攻陷了富陽。三吳一帶被撤銷戶籍的人紛紛投奔富陽,人數多達3萬。
說起富陽人唐宇之來,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唐宇之是浙江富陽人,僑居桐廬(今浙江桐廬縣),父祖相傳圖墓(專門給人看風水的世家)為業,祖上給他留下了一塊風水寶地,自言家墓有王氣,子孫中將出皇帝。唐宇之便以此為由頭,蠱惑人心,於永明三年(485年)冬,招兵買馬聚黨400人發動起義。“桐廬令王天湣棄縣走”,唐宇之相繼攻陷了富陽、諸暨、餘杭,然後在錢塘稱帝。稱帝後,一切按皇家規製辦,還設立了皇太子等。以新城戍為天子宮,縣廨(官吏辦公的地方)為太子宮。蕭賾聞訊,立即派遣禁軍東討,一戰即潰,禽斬唐宇之,進兵平諸郡縣。
如果像唐宇之這樣的也能算皇帝的話,那麼他就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利用風水說自立當皇帝的人,說起來也是可笑之極。
永明十年(492年)12月,南齊武帝蕭賾命令太子家令沈約撰寫《宋書》,沈約不能確定是否寫《袁粲傳》,請求武帝決定。武帝說:“袁粲當然是宋室的忠臣。”沈約又記載了劉宋孝武帝和明帝許多卑鄙、荒淫的事。齊武帝說:“孝武帝的各種事情,不能這麼寫。我當過明帝的臣屬,侍奉過他,你應該想到為尊者諱的《春秋》大義。”於是,沈約刪去了很多對皇室不利的內容,曆史往往就是這樣被掌權人篡改的。
齊武帝蕭賾比較關心百姓疾苦,提倡並獎勵農桑。即位後,就下詔說:“比歲未稔,貧窮不少,京師兩岸,多有其弊。遣中書舍人優量賑恤。”不久,再次下詔說,“水雨頻降,潮流薦滿,兩岸居民,多所淹漬。遣中書舍人與兩縣官長優量賑恤。”接著又下詔酌情遣返軍中的囚徒,大赦囚犯,對於百姓中的鰥寡和貧窮之人,要加以賑濟,災年時,還減免租稅。在位第四年,他下詔說:“揚、南徐二州,今年戶租三分二取見布,一分取錢。來歲以後,遠近諸州輸錢處,並減布直,匹準四百,依舊折半,以為永製。”齊武帝還下令多辦學校,挑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人們的德行。齊武帝以富國為先,不喜歡遊宴、奢靡之事,提倡節儉。他還曾下令舉辦婚禮時不得奢侈。盡管齊武帝蕭賾,後宮達萬人,但他依然是一位節儉、恤民的皇帝,在南京的曆史上恐怕不多。
對自己的後事,武帝蕭賾臨終詔曰:“我識滅之後,身上著夏衣,畫天衣,純烏犀導,應諸器悉不得用寶物及織成等,唯裝複夾衣各一通。常所服身刀長短二口鐵環者,隨我入梓宮。祭敬之典,本在因心,東鄰殺牛,不如西家禴祭。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幹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鹹同此製。未山陵前,朔望設菜食。陵墓萬世所宅,意嚐恨休安陵未稱,今可用東三處地最東邊以葬我,名為景安陵。喪禮每存省約,不須煩民。百官停六時入臨,朔望祖日可依舊。諸主六宮,並不須從山陵。內殿鳳華、壽昌、耀靈三處,是吾所治製。”
齊武帝蕭賾,還與北魏通好,邊境比較安定。高帝和武帝的清明統治使江南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社會也暫時安定。史書說:上(蕭賾)剛毅有斷,為治總大體,以富國為先。頗不喜遊宴、雕綺之事,言常恨之,未能頓遣。
永明十一年(493年)正月,皇太子蕭長懋薨,諡文惠太子。葬金牛山(今江寧區東南銅山)。4月,立皇太孫昭業、太孫妃何氏。7月30日,武帝蕭賾崩,在位11年,年54歲。諡號武皇帝。9月18日,葬景安陵(今江蘇丹陽市建山鄉前艾廟)。廟號世祖。
陵現已平。陵前現存石獸1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均為公獸。天祿身長3。15米,高2。8米,頸高1。55米,體圍3米。因其體長,高頸斜出,雙目平視,顯得俊逸秀美。麒麟身長2。7米,殘高2。2米,頸高1。4米,體圍2。5l米。四足已失。1956年,兩獸均保持原方向後移1。5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南齊書》讚曰:“武帝丕顯(猶英明、大顯),徽號止戈。韶嶺歇祲,彭派澄波。威承景曆,肅禦金科。北懷戎款,南獻夷歌。市朝晏逸,中外寧和。”
《列傳》選錄:
世祖武帝蕭賾的皇後,武穆裴皇後,裴惠昭,河東聞喜(今山西運城)人。祖裴樸之,給事中。父裴璣之,左軍參軍。升明三年,為齊世子妃。建元元年,為皇太子妃。3年,後薨。諡穆妃,葬休安陵(今江蘇常州武進)。世祖(蕭賾)即位,追尊皇後。贈裴皇後父金紫光祿大夫,裴皇後母檀氏餘杭廣昌鄉元君。
(三)齊鬱林王
齊廢帝鬱林王蕭昭業(473—494年),字元尚,小名法身。武帝長孫,文惠太子長子。世祖蕭賾即位時,被封南郡王,2000戶。永明十一年(493年),文惠太子薨,蕭賾不立次子蕭子良,卻立長孫蕭昭業為皇太孫,居東宮。蕭賾崩,皇太孫蕭昭業即位。年號隆昌,成為南朝齊的第三位皇帝。
這裏有必要介紹一下鬱林王蕭昭業(父文惠太子蕭長懋的太子妃,因為後麵還會說到她)的母親,即文安王皇後王寶明,也稱宣德太後。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也。祖王韶之,吳興太守,父王曄之,太宰祭酒。建元元年,為南郡王妃。建元四年,為皇太子妃,無寵。永明十一年,為皇太孫太妃。蕭昭業即位,尊為皇太後,稱宣德宮。贈後父金紫光祿大夫,母桓氏豐安縣君。其年12月,備法駕謁太廟,高宗即位,出居鄱陽王故第,為宣德宮。永元三年,梁王定京邑,迎後入宮稱製,至禪位。天監十一年薨,終年58歲。葬崇安陵(文惠太子陵)。諡曰安後。
如果權力正常交班,那麼接替皇位的應該是36歲的太子蕭長懋。總體來說,蕭長懋還比較讓齊武帝蕭賾感到滿意,他晚年著意培養太子,將很多尚書省的具體事務都交給蕭長懋去處理,一方麵觀察他的處事能力,一方麵也提高他的威望。不過蕭長懋也有他的不足,與祖父、父親的節儉截然相反,他崇尚奢靡,喜歡大興土木,因為此事沒少挨過父皇的責罵,後來雖然有所收斂,但終究沒有大的改變。如果蕭長懋當上皇帝,他未必是一位賢能的皇帝,也許要比他的兒子蕭昭業好一些。
可惜老天爺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永明十一年新年剛過,蕭長懋就得了重病,他老父親還沒死,他就先走了,害的白發人送黑發人,他先死倒是將皇位空了出來。
當初,皇太孫蕭昭業聽說爺爺齊武帝病危,匆匆趕來探視。隻見王融(當朝太子舍人即執掌東宮的宿衛)滿身披掛,率甲士凶神惡煞般地守在宮門外,說皇上有旨:無論何人,不得擅入宮門一步。蕭昭業以皇太孫的身份,要求入內。但任他怎麼說,王融就是不聽。無奈,蕭昭業隻好獨自呆在宮門口。
不一會兒,齊武帝又從昏迷中醒過來。他見皇太孫還沒到,知道情況有變,急命近侍速召皇太孫率甲士入宮,並把朝廷大事委托給尚書左仆射西昌侯蕭鸞。安排完這一切,齊武帝蕭賾才瞑目而逝。
蕭鸞接到聖旨,急忙駕車馳至宮前。王融擋住去路,蕭鸞喝道:“皇上有令,召我入宮,誰敢阻擋!”說罷,推開眾人,擁皇太孫闖入宮內。在蕭鸞的指揮下,群臣上朝後,各整衣冠,登殿排班,依次跪伏,三呼萬歲。皇太孫蕭昭業就這樣登上了皇帝寶座。
武帝遺詔說:“皇太孫的品德一天比一天高尚,國家也就有所寄托了。蕭子良要努力盡心輔佐皇太孫,考慮如何治理國家的大計,對於朝廷內外各種事情,無論是大是小,都要和蕭鸞一起商量裁決,一起提出意見。尚書省的事務,是政務的根本;將它全都交給右仆射王晏、吏部尚書徐孝嗣處理。軍事方麵的大計,委托給王敬則、陳顯達、王廣之、王玄邈、沈文季、張瑰、薛淵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