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曹丕繼位之謎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7984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三國的曆史是從220年曹丕繼位開始的。這一年曹操死去,曹丕先繼位丞相、魏王,後在同年十月,逼漢獻帝退位,自立為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定都洛陽。226年,曹丕死。
    在位僅僅7年的曹丕是怎樣繼位當上皇帝的呢?簡單地說,這是曹操的選擇和認可。但是,這其中有不少值得深思的疑團。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征戰群雄,統一北方,並牢牢地將漢獻帝控製在自己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玩弄漢獻帝於股掌之中。以曹操的能力,廢獻帝,自己稱帝當無問題,但曹操卻始終以漢相自居,堅持不肯稱帝。曹操晚年,已經占據了東漢十三州的九州,稱帝的時機按說已經成熟,但他仍然執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孫權也曾寫信勸他稱帝,曹操卻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意思是,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
    曹操始終奉行漢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亂。曹操始終不稱帝,是曹操不願意當皇帝嗎?非也!封建時代誰不想當皇帝呢?!他曾坦露肺腑之言:“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以理智克製了個人的欲望,他曾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身上雖然有不少汙點,但他的一生,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為吸引人才而不遺餘力,充分體現了政治家的情懷。
    周文王在滅商的前一年死去,他的兒子周武王滅商,成為天下君主。那麼,誰將是曹操事業的繼承者,像周武王那樣,完成曹操的遺願,真正建立曹氏天下呢?這可讓曹操大傷腦筋。
    一、曹操舉棋不定
    作為一代奸雄,曹操足智多謀,在與競爭對手的角逐中,無論是在戰場還是在政治舞台,經常穩操勝券。也許是他心機太深,思慮太過了,也許他覺得兒子們各有不足之處,因此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舉棋不定,猶豫再三,終於被曹丕抓住機會,施展計謀,登上了皇帝寶座。
    曹操有25個兒子,長子曹昂為劉夫人所生,劉夫人死後一直由丁夫人撫養。後來,曹昂在隨曹操攻打張繡時陣亡。從曹操的言談中可看出,在諸子當中,他最喜歡的是曹衝。《三國誌》記載:“衝少聰察岐嶷(幼年聰慧),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衝稱象”的故事家喻戶曉,他善解人意,有同情心。曹操看好曹衝,“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但曹衝(生於196年,比丕、植小)短命,建安十三年(208年),年僅13歲的曹衝就死了。對曹衝之死,曹操“哀甚”。曹丕曾勸慰曹操,曹操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此時的曹操已十分關注由誰接班的問題了。曹衝死後,曹操又會器重誰呢?
    先看曹丕。曹丕(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卞氏的長子。他和曹植一樣,很有才華,自幼通讀古今經傳和諸子百家之書,在軍旅生活中長大(“生於中平之季,長於戎旅之間”)。5歲開始學射騎,能舞一手好劍,8歲後就隨曹操外出打仗,文武精通,很有政治前途,繼承曹操事業當無問題。而且曹昂死後他成為長子,符合封建時代“立嫡以長”的傳統。但曹操卻遲遲沒有立曹丕為太子。為什麼呢?第一,曹操還有另一個選擇—曹植。他要比較二人誰更適合接班,而且從內心來說他更喜歡曹植。第二,曹操對曹丕還有不滿意的地方,想再考驗一番。比如曹丕曾經數次擅自遊獵,惹得曹操不高興;208年,他未經曹操同意,就把司徒趙宣辟為掾屬,曹操上表說:“選舉故不以實。”將趙宣罷免。
    最讓曹操不滿的是曹丕阻止曹操為女兒找對象。曹操喜歡丁儀,“欲以愛女妻之”,以問曹丕。“五官將(五官:五官中郎將,曹丕這一年擔任此職,統領皇帝的侍衛,負責保衛皇帝和京城的安全。長史:五官府內的總管。)曰:‘女人觀貌,而正禮(丁儀字)目不便,誡恐愛女未必悅也。’太祖從之。尋辟儀為掾,到與論議,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一隻眼瞎)?是吾兒誤我。’”如此看重丁儀,實在少見。正是由於曹操對曹丕有些不滿,211年,邴原擔任五官長史時,曹操對邴原說:“子弱不才,懼其難正,貪欲相屈,以匡勵之。”意思是:我的兒子懦弱無才,恐怕他難以走上正道,想委屈您匡正勉勵他。此話當然有謙虛之意,但曹操對曹丕的不滿意還是可以看得出來的。值得注意,這是曹操對曹丕的重要評價。這時曹操已經57歲,曹丕已經25歲—爺倆年齡都不小了。
    曹操還猶豫什麼呢?原來他在觀察曹植,看曹植是不是更符合他的心意。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的第三子(大哥丕187年生,二哥彰生年不詳,估計生於190年前後)。曹植自幼穎慧,年十歲餘,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懷疑曹植,問他:“你是不是請人代替寫文章?”曹植回答:“我寫文章,可以當麵檢驗,為什麼要請人代寫呢?”曹植顯示才華的另一件事是在銅雀台上。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在鄴建銅雀台,建成後,操與諸子登台,“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因曹操重才,所以此後對曹植尤為關注。
    曹植23歲(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59歲)時,是其政治上的最好時機。這一年,曹植被封為臨菑侯。曹操出兵征討孫權時,讓曹植留守鄴城。臨行時,曹操告誡曹植:“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意思是,我過去任頓丘縣令時,也是23歲,回想當時的行為,沒有可以後悔的事情。現在你也23歲了,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懈怠出差錯。曹操讓曹植留守鄴城,處理政務,顯然是要鍛煉他,看看他的才幹究竟如何。但是曹操也沒下決心立曹植為太子。
    曹操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有時看好曹丕,任命他為五官中郎將,有時對曹植“特見寵愛”,寄予希望,認為曹植是“兒中最可定大事”者,甚至“欲立之為嗣”。然而,曹操對曹植稱讚較多,這使曹丕心存疑惑,雖然他已是長子,繼承王位的可能性最大,但不能穩坐釣魚台。於是,究竟誰能接班,變得越發微妙。
    二、曹植、曹丕與繼位權
    人間的感情,最親莫過於同胞兄弟,這是親密無間的手足之情,但是封建專製時代,在權力、私欲麵前,在隻有一個皇帝寶座的利誘下,這種情意往往變得一文不值,甚至於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則是你死我活的仇殺。中國古代,尤其宮廷中,此類事件史不絕書。
    在討論曹丕與曹植以及王位繼承問題上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曹植與曹丕對待繼位問題各自的態度究竟如何?
    曹植並沒有刻意和曹丕爭奪皇位。他之所以被曹操看重,主要是他的才華為曹操欣賞。倒是曹丕處心積慮地向曹操爭寵獻媚,使曹操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並立其為太子;曹植自己不會處事,不嚴格要求自己,從而葬送了大好前程。曹植究竟是怎樣的人呢?
    首先,曹植是個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是“戮力(合力)上國(指國家),流惠下民(垂恩惠),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祖德書》)。這種理想支配了他的一生,無論在何種處境,他都沒有喪失理想,隻是沒有實現罷了。
    其次,曹植是一個性情直率、通脫放達的才子,他不會裝樣子,接人待物隨意自然。有一次,他見到了“博學有才章”的邯鄲淳。《三國誌》本傳注引《魏略》記載:
    邯鄲淳博學有才章……太祖素聞其名,召與相見,甚敬異之……會臨菑侯植亦求淳,太祖遣淳詣植。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與談。時天暑熱,植因呼常從取水自澡訖,傅粉。遂科頭(不戴帽子)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耍雜技,兩手快速拋接圓球)擊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訖,謂淳曰:“邯鄲生何如邪?”於是乃更著衣幘,整儀容,與淳評說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區別之意,然後論羲皇以來賢聖名臣烈士優劣之差,次頌古今文章賦誄及當官政事宜所先後,又論用武行兵倚伏之勢。乃命廚宰,酒炙交至,坐席默然,無與伉者。及暮,淳歸,對其所知歎植之材,謂之“天人”。
    這就是曹植—性情活潑,多才多藝,不會掩飾。《三國誌》還記載,曹植在與曹氏父子及文人聚會時“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
    出眾的才華和率真,正是曹操所欣賞曹植的地方,“幾為太子者數矣”。當然曹操看好曹植,也與曹植的幾個朋友的“忽悠”有關係。
    這幾個人是丁儀、丁廙(音異)和楊修。《三國誌》中稱他們是曹植的“羽翼”。丁儀、丁廙極力擁立曹植為太子。關於丁儀,《三國誌》注引《魏略》記載:他的父親丁衝與曹操關係不錯,後任司隸校尉。曹操喜歡丁儀,欲以愛女妻之,並數稱其奇才。
    丁廙是丁儀之弟。少有才姿,博學洽聞,也是曹植堅定的支持者,甚至認為立曹植為太子具有“國家之所以興衰,天下之所以存亡”的意義。應該說,丁氏兄弟的話對曹操還是有影響的。
    但是曹植的好朋友楊修,曹操不喜歡他。楊修聰明過人,甚至能洞察曹操的內心世界,又愛炫耀,耍小聰明顯示自己。曹操對此類人不感興趣,如孔融、邊讓等。由於楊修在曹植身旁,這使得疑心特重的曹操非常謹慎,“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219年,在曹操死的前一年,他終於將楊修殺了。
    曹植似乎並不在乎太子之位,也沒有為當太子四處活動,而是依然我行我素,交友,做詩,喝酒,遊樂,樣樣不缺。曹植沒有刻意與曹丕爭皇位,一是性情所致。他是一個頗具浪漫氣質的詩人,他憧憬的理想是建立奇功偉業,垂名金石竹帛,對富貴爵祿看得比較淡;二是從傳統繼位觀念看,“立嫡以長”深入人心,曹植不會不知,他排行老三,當不上太子也屬正常。而曹操對立曹植舉棋不定,可能也有這方麵的原因。
    在古代,立太子是大事,曹操肯定清楚,況且還有前車之鑒:漢初劉邦喜歡戚夫人生的趙王如意,不喜歡呂後生的劉盈,甚至想立如意為太子,但許多人反對。叔孫通找到劉邦,勸諫說:“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後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嫡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高帝曰:“公罷矣,吾直戲耳。”叔孫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戲!”高帝曰:“吾聽公言。”
    曹植之所以有爭奪太子的輿論是因為曹操非常喜愛曹植的才華。這是曹操自己的打算,並非曹植爭來的。這正如曹衝聰明過人,曹操喜歡他,“有欲傳後意”,這也不是曹衝爭來的。倒是曹植的那幫好朋友,不斷建議曹操立曹植為太子。不過適得其反,他們越這樣說,心機極重的曹操就越猶豫。可以說,曹植是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太子之爭中。
    有學者評論此事說:“對王位繼承權的角逐,與其說是王子間的競爭,到不如說是他們的追隨者、支持者之間的競爭。”曹植、曹丕的支持者確實就是這樣做的。
    曹植確有不足之處,他常常“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有時讓曹操十分惱火。曹植的這一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再看曹丕。從長幼上看,曹丕是老大,正常情況下繼位當無問題。但曹操更欣賞曹植的才華,有打算立他為太子的想法,致使曹丕心裏沒底,感到不用計謀恐大權旁落。於是就求教於謀臣賈詡。《三國誌·賈詡傳》載:“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發揚德政),躬素士之業(彎下腰做普通人),朝夕孜孜(努力不殆),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
    —賈詡讓曹丕低調做人,不要張揚,以孝道為先,以取得曹操好感,並說隻要這樣就可以了。實際上是讓他的韜光隱晦,忍耐一時,叫做“自固之術”。
    曹丕從此“深自砥礪”、“矯情自飾”。一次,曹操出征,諸子前往送行,曹植作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歌功頌德文章,當眾演說得聲情並茂,令曹操與文武大臣極為歡悅。曹丕知道自己的文采不如曹植,所以他另辟蹊徑,什麼也不說,隻是屈膝而跪,淚流滿麵地拜伏在曹操腳下,表示為父王將要出征而擔憂。與曹丕的忠厚仁孝相比,曹植的頌辭頓時顯得徒有外表華而不實。此事雖小,但影響不小,曹操和文武大臣由此都一致認為“稱頌歌德,發言有章”的曹植是“辭多華,而誠心不及”(《世說新語》),而曹丕更誠實更有孝心。
    此外,曹丕不斷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驅使一批臣子奔走前後,或在曹操麵前進言“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陳壽《崔琰傳》),或在曹操身後直諫“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陳壽《邢顒傳》),或在曹操左右提醒“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陳壽《毛玠傳》),這些曆史與現實的教訓以及諸位重臣對曹丕的擁戴,不得不引起曹操的高度重視。曹丕還對自己遊獵無度的缺點,作《報傅崔琰》以示悔過,納弓藏箭,放馬南山。為了迎合曹操相當周文王的壯誌,他寫《黎陽作》將隨軍遠征的自己比喻為周武王救民於塗炭。
    與曹丕暗地使勁兒,設法討曹操歡心相比,曹植沒有察覺,仍縱情恣欲,毫無節製。“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見《三國誌·魏書·陳思王植傳》),最後終於惹怒了曹操。
    有兩件事導致曹植失去曹操的信任。
    第一件事,私開司馬門事件。
    關於擅開司馬門事,《魏誌·陳思王植傳》中這樣記載:“植嚐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續漢書》則說:“人有白脩與臨菑侯曹植飲醉共載,從司馬門出,謗訕鄢陵侯彰。太阻聞之大怒,故遂收殺之。”此外《曹操集》中也有兩條令文說及此事,說“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自臨菑侯植私出,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
    從這些記載中可知,這無疑是曹植犯的一大錯誤。問題在於此事的性質如何。從事實情況來看,它是曹植醉酒後在光天化日之下幹的一件違犯禮製的行為。曹植明知父親執法嚴峻,他不會不懂司馬門不可妄開,可卻借著酒性,公然以身試法,自找倒黴。他在這件事上的表現,應當說主要是愚蠢和荒唐,是肆意妄為。這對他爭奪太子之位毫無好處,如果一定要從“用術”的角度來衡量的話,隻能說明他很不會用術,對陰謀詭計頗不在行。
    第二件事,軍中醉酒。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派曹植率兵攻打關羽,解曹仁之圍,傳他前往麵授機宜。但在這軍情如火的緊要關頭,曹植大醉如泥,不能受命,致使曹操對他無可奈何,悔而罷之。
    麵對接班人的位置,曹丕與曹植並沒有公開對抗,而是各走各的路。曹植疏狂,放任不羈,曹丕謹慎小心,處處討曹操歡心;曹植對接班人的位置不屑一顧,曹丕卻日思夜想,誌在必得。終於,217年,曹丕被立為太子,正式成為曹操的接班人。
    三、曹彰暴死之謎
    曹丕繼位還有未解的謎團,那就是曹彰的出現與暴死,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弄清楚。
    曹彰(?~223年),字子文,曹操之子。少時擅長騎射,臂力過人,能徒手和猛獸格鬥。曹操曾對他說:“你不讀書,而喜歡騎馬練劍,這隻是匹夫之勇,能有什麼用!”曹彰說:“大丈夫應該效仿衛青、霍去病,率十萬騎兵馳騁沙漠,建功立業,怎麼能做博士?!”曹操曾問過兒子們的喜好和誌向,曹彰的回答:“好為將。”曹操問:“為將應該怎樣?”曹彰回答:“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曹操聽後大笑。曹彰須鬢皆呈黃色,曹操稱他為“黃須兒”。
    曹彰在立曹丕為太子的問題上沒有什麼舉動,但在曹操病重時他卻出現了。當時他屯駐長安,曹操在洛陽,“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
    值得懷疑的是:曹操臨終時為什麼不召在鄴的曹丕而召曹彰?古代帝王死後,主持喪葬者,往往就意味著是接班人。(如秦始皇在沙丘病重,自知不起,便想到了扶蘇,讓他去鹹陽主持喪事,實際就是讓他接班。但趙高和李斯想立胡亥,於是改變詔書,說扶蘇不孝,致使扶蘇自殺。)曹彰趕到洛陽時,曹操已經咽氣。當時在洛陽主持喪事的賈逵、陳矯、司馬孚等人都是曹丕的支持者。他們把持了局麵,賈逵拒絕了曹彰要印綬的要求,趕忙讓曹丕即位,一旦成為事實再翻盤就不容易了。曹彰見到曹植,對他說:“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曹植不相信,說:“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依據這個過程,可以看出這裏最大的疑點就是曹操為什麼讓曹彰前來,而不讓曹丕來(當時曹丕在鄴城)?是不是在由誰接班的問題上發生了變化?(由於正史材料不足,以下僅僅是合理推斷。)
    曹彰英勇無比,有軍隊,關鍵時刻能亮出軍事力量壓住陣腳。有什麼大事必須要軍隊壓陣呢?估計曹操再次改變了主意,要曹彰幫助曹植繼位!曹操的意思可能已傳給了曹彰,但曹彰晚來了一步,大勢已去,不可挽回了!
    為什麼曹操改變主意呢?1.可能有人(丁儀兄弟)向曹操報告了曹丕耍弄手段的伎倆。2.過於聰明但愛顯示自己的楊修已被殺掉,曹操認為曹植身邊已無後患。3.疑心極大而又善於觀察的曹操察覺到曹丕搞派別,心胸狹窄,應了當年他說的那句話:“子弱不才,懼其難正。”而曹植雖然有時隨心所欲,有自由化傾向,但才華出眾,為人坦誠,若有曹彰擁立,仍可以支撐曹家局麵(另外,其母卞氏喜歡彰、植,不喜歡丕)。
    曹操改變了主意想立曹植,還可以從曹丕稱帝後的表現看出。他即位後,不僅殺丁儀兄弟,還將丁家的男人也全部殺掉,斬草除根,可見他對丁儀兄弟恨之入骨。對曹植雖不殺,但借各種名目,陷害折磨曹植,使曹植痛不欲生,典型例子是七步成詩。再有,毒死曹彰,掃除障礙,手段極其陰毒,暴露了他強烈的報複心理。
    關於曹彰之死史書記載不同。《三國誌》說黃初四年(223年),曹彰赴京師,薨於京都。
    《世說新語》說曹丕忌恨曹彰,利用下棋時機,用毒棗將曹彰害死。曹丕還想害死曹植,其母卞氏說:“你已殺了曹彰,不能再殺曹植了!”(卞後曰:“汝已殺我任城(彰)不得複殺我東阿!”)可知卞氏不滿曹丕所作所為。
    曹操若沒有改變主意立曹植,曹丕不可能進行這樣瘋狂的報複,因為曹植沒有做過反對曹丕的事。為什麼曹彰急忙見曹操呢?極可能是,1.確有其事,曹操變主意了,讓曹彰率兵來洛陽助陣;2.曹彰見曹操已死,個人想借機奪權。《三國誌》注引《魏時春秋》:曹丕稱帝後,“初,彰問璽綬,將有異誌,故來朝不即得見,彰忿怒暴薨”。
    這裏還有一個細節,表明有可能促成曹操改變主意立曹植。217年,曹丕被立為太子,曹丕喜形於色,他抱著辛毗(支持曹丕的大臣)的脖頸說:“辛君知我喜不?”一副陰謀得逞、小人得誌的表情!此事不知傳到曹操耳朵裏沒有,若曹操知道,肯定會有想法。還有一事,曹操的夫人卞後,雖然出身娼家,是歌舞妓,但深明大義,胸懷寬闊,生活儉樸,很受曹操敬重。卞氏喜歡曹植和曹彰,不喜歡曹丕。曹丕立為太子,左右長禦前去慶賀,卞後隻是淡淡地說:“丕兒是長子,所以被立為嗣君,而我做為他的母親,能夠在教導兒子方麵沒有過失,就已經感到不錯了,我們母子沒有什麼功勞,有什麼值得慶賀的呢?”長禦回去以後,把她的原話告訴曹操,曹操說:“怒不變容,喜不失節,故是最為難。”曹操的話,是否表示他已感到卞氏對立曹丕為太子不滿呢?是不是卞氏的話打動了曹操,促使他在最後改變主意了呢?
    說曹操可能立過曹植,還有一個故事可以作證:太和二年(228年),魏明帝曹睿離開洛陽到長安時,洛陽傳出謠言,說曹睿已死,於是一批大臣欲擁立曹植為帝,許多人包括其母卞氏都很恐懼。後來曹睿回到洛陽,卞氏驚喜,欲推始言者,帝言:“天下皆言,將何所推?”這場鬧劇肯定不是曹植導演的,但至少說明,到了曹睿時期還有人希望曹植當皇帝,很可能人們知道曹操曾立過曹植。
    曹丕繼位,曹彰被殺,曹植受罪,這些都是曹操的家事。但分析這一過程,可以得知:在封建專製時代,選拔接班人、繼位者基本上是以宗法製度和皇帝意誌為標準的,這就造成了:
    1.不論賢愚,符合血統即可繼位。曹丕繼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憑借“立嫡以長”的傳統,而非才能。
    2.曹植多才多藝,為人坦蕩真實,頗有浪漫氣質,他對繼位當王,並不在意。他的名士派作風也不適宜當王,因為隻有激情和理想,並非能成為政治家。
    3.曹彰英勇無比,有“匹夫之勇”,更不宜搞政治。
    4.曹丕繼位、稱帝成功,與他用計、用謀,善於表演有關係,他對親兄弟下狠手,暴露了其性格殘忍,人格醜陋的一麵。
    陳壽寫《三國誌》時離曹丕時代不遠,應對曹丕比較了解。他評論曹丕時,隻肯定曹丕的文學才能,對政治才能卻一字未提:“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誌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實際是在批評曹丕心胸狹窄,不公平待人。
    三曹雖然都是著名的文學家,為中國文化做出過重要貢獻,但人格卻大為不同。曹操老道又成熟;曹植熱情卻不幸;而曹丕利欲熏心,殘害親人,令人生厭!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