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卷 第四章 春雨驚春清穀天2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270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你……”花弧問得有點遲疑,這個叫花子看上去不像個壞人呢,叫他一時無法張嘴。
叫花子笑了笑,放下孩子,對著花弧抱拳一個躬身,文質彬彬地說:“老爹,小生有禮了!”話音裏透露著濃濃的山東腔。
“哦,哦。”花弧有點不好意思起來,眼前這個小叫花,可不像看上去那樣邋遢呢,說話舉止都一板一眼的,顯然受過良好的教育。
“老爹,小生有一事不明,望老爹指教。”小叫花又是文質彬彬地一拱手。
“啊,小哥請講,莫要客氣。”
小叫花一指花家田地周圍的空地:“老爹,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我不明白,為什麼你們要把這麼多地荒在那裏呢?多可惜啊!”
“這個嘛,哈哈……”花弧捋著花白胡子慈祥地笑了,“這叫養田,好保持田地的肥力啊!”
小叫花眼裏閃出求知的欲望:“怎麼講?”
花弧像父親疼愛兒女一樣眺望著廣袤的原野:“你想啊,一年一年的耕作,那些莊稼要吸引多少養分哪,可是除了種植蔬菜我們施點肥之外,莊稼地裏幾乎從未補充過肥料,隻靠土地本身的養分,長此以往,再肥沃的田地也要被莊稼給吃空吃貧了啊!所以啊,為了下一季的收成,我們不能總在同一塊地上耕種,要學會輪作。”
小叫花恍然大悟地頻頻點頭,可是聽到“輪作”這個詞,又不明白了,緊追不舍地問:“何為輪作?老爹,您能不能再講得透徹一些?”
“好啊!”花弧也來了興致,“年輕人如此好學求實,我就細細講給你聽一聽。來來來,坐下。”他指指地頭,自己先坐下來。
小叫花沒有坐,而是急急地取下書囊,變戲法一般取出一疊紙和一枝筆來:“老人家,您慢點講,慢點講,我好記下來。”
花弧驚疑地望了他一眼:“年輕人,隨便聊聊也就算了,你何必這麼正式呢?”
這時,田裏的農夫們都已經停下了耕作,好奇地圍了過來,木蘭也牽著小虎子站在其中。
小叫花靦腆地一笑:“不瞞老人家,小生自幼即對農學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走遍了黃河流域,到處走訪,積累經驗,如有可能,想編撰一本通用的農書,以澤福天下蒼生。”
“後生好大誌氣啊!”圍觀的農人中有人響亮地誇讚了一句。
小叫花抬頭看了一眼說話的人,急忙從地上站起來,對著他一躬到底:“大叔,一個月前,就是您在地頭救了我吧?今日相見,小生無以為報,願意到你家幫忙幹活,盡聽差遣。”
那個農人謙虛地擺擺手:“區區小事,不值一提。再說了,看你手無縛雞之力的,好像一陣風就能刮倒似的,我怎麼好讓人幹活啊?對不對啊眾位?”
“哈哈哈哈……”農人們都善意地笑了,小叫花被笑得臉都紅了,十分難為情。
隻有木蘭一個人沒有笑,她擰緊眉頭,搜索枯腸,試探地問了一句:“請問,先生貴姓?是否姓賈?”
“你怎麼知道?”小叫花驚訝地反問一句,“小生的確姓賈,名思勰。”
這下輪到木蘭驚訝了,天啊,真的是嗎,眼前這個打扮落魄的年輕書生,就是那造福後世的著名農學家?
“怎麼,你們認識?”花弧奇怪地看了一眼自己的二女兒,又看看賈思勰。
“不,不,女兒隻是胡亂猜的。”這下確鑿無疑了,麵前的落魄書生,肯定就是那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賈思勰,但顯而易見的,這時候的他,還未發跡,那本舉世聞名的百科全書式的農書,肯定還從成形呢!木蘭扯開話題,“爹,你剛才所說保持肥力隻能靠輪作的方式,女兒覺得不妥。”
“怎樣不妥?”花弧兩手一攤,有點不解,“自從大魏頒行均田製以來,我們世代都是如此勞作的啊!”
木蘭沉穩地說出自己的見解:“保持地力固然不錯,但正如賈先生所說,拋置荒田、等待土地自行恢複肥力實在是很浪費,我們應當想出更好的辦法,比如說,就像給蔬菜上肥一樣,給田地實行人工追肥。”
農人們互相瞅了一眼,又將疑惑不解的目光全部投在木蘭身上。花弧帶頭說出心中的疑惑:“人工追肥?木蘭,你說話總是雲遮霧罩的,不過,我也大概明白這四個字的意思,我想問你的是,肥料又從哪裏來?”
木蘭侃侃而談:“蔬菜要施肥,才能長得又肥又大又鮮嫩,這個道理誰都明白,可是莊稼同樣屬於作物,也需要講究肥料供應啊!”花弧不服地欲抬身爭辯,她抬手止住,微微一笑,“爹爹,您老人家莫要急,先聽我說,我知道現在通用的人和豬牛馬羊等家畜的糞便僅夠用於蔬菜種植,大片的田地卻無力補養。問題是,我們為什麼不從別的途徑來積肥呢?”
“啊?”農夫們一片噓聲,花弧作代表說出他們的疑慮,“這個問題我們也不是沒有想過,可問題是,能到哪裏去找到可供做肥料的大量材料啊?”
“材料很多啊,”木蘭眼笑得彎彎,“比如說魚塘中的塘泥、河裏的河泥、舊牆上剝落的老土、腐爛的雜草,甚至家裏做飯剩下的草木灰,都是很好的肥料啊!”
“哇!”眾人皆對木蘭刮目相看,真是了不得,這個擅長行軍打仗的女將軍不但功夫了得,還善於種地哪,實際上,他們哪裏知道,這不過是來自二十一世紀農學的一些皮毛罷了。而劉璃,因為自小跟鄉下的外婆住在一起,高中時才被父母接回城裏的家,自然懂得一些種植莊稼的現代知識了。
“說得好,說得好!”賈思勰喜不自勝,手下毛筆一直寫個不停,“接著說,接著說!”
“其實,隻要家中的柴禾足夠燒火做飯的,還是不要把全部莊稼的莖杆都運回家,直接放火燒荒,把灰燼做為肥料比較好,這就叫做秸杆還田,豐收不難!”
“對啊!對啊!”眾人大嘩,對木蘭佩服的五體投地。
“隻是,我們現在的收成幾乎全靠天力,旱澇不保,哪夠還田的喲!”花弧搖頭歎息著說,“像我們這地方,往往是幹旱多風沙,今年春天這還是老天爺給臉,下了一場透雨,四五月份很可能就會滴雨不下了,你說的那個‘還田’,是萬萬不能的!”
“對啊!”這個問題可怎麼解決呢?木蘭為難地想,北魏時期,是人與天鬥的時代,這樣先進的科技是不能實行的了,也隻好作罷,不過,總該想個別的法子,在旱季的時候保證莊稼澆水充足。哎呀,到底什麼樣的辦法才能聊以補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