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下哪有慌張奔迫的宰相?雍正、乾隆朝大臣史貽直的器量與風度一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77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一
清人昭梿的筆記《嘯亭雜錄》卷二中,有《史文靖公》一節,其中說到了宰相之識大體。
在說宰相之識大體前,先簡單說說宰相。
首先,需要指出,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而並非是具體的官名(隻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
史傳,商代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皆是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又有輔佐之意。
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
關於宰相的執掌,《史記·陳丞相世家》說得很清楚: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數人,例如:漢代的丞相可以稱之為宰相,很長時間就是一個人;魏晉南北朝的錄尚書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長官,甚至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算宰相,宰相就是數人。
中國各朝代中,可以視之為宰相的正式官名有: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等。
明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廷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製度遂廢。後來,明朝皇帝不勝庶政之繁,乃設內閣大學士,以協理文書。再後,內閣職權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被稱為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朝沿襲明製,設內閣大學士。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明、清兩代,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大學士無正式宰相名份。不過,在實際社會中,清人稱大學士為相國、宰輔、宰相正式和非正式的書麵記載還是不少的。
之所以閑說宰相,是因為,說完宰相之後,部分讀者就不會糾結清朝到底有沒有宰相這個問題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