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喝茶、遛鳥、鬥蛐蛐,清代滿洲人的日常生活素描,京師茶館小記三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80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三
除了蟈蟈和油葫蘆之外,蟲豸裏麵的蟋蟀,也是那個時候很多人的愛寵。
一般到了中秋節前後,茶館裏麵還會開辦鬥蟋蟀的賭局。
這種賭局,賭注下得很大,所以,常常會一輸赤貧、一贏巨富。
這種賭局,也是官方禁止的。
鬥蟋蟀開賭時,需要記賬。為了規避律令的製裁,賬簿上通常不敢寫錢數,而是寫著月餅幾斤。比如,某人與某人對局,輸贏月餅多少斤。實際結賬時,按上等月餅的價格來計算錢數的多少。
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照顧蟋蟀的“把扯”。
鬥蟋蟀時,也是這些“把扯”出麵主持。
裝蟋蟀的盆子,也是十分講究的。
清朝初期趙文玉所做的蟋蟀盆,是公認的上品,一隻價值十兩銀子。
蟋蟀的養法,也很精細。
一般,要把蟋蟀放在庭院之中,到了中午,陽光太強烈的時候,就用蝦須小簾將蟋蟀盆遮蓋起來。這種蝦須小簾的好處,就是既可以為蟋蟀遮陽,又可以通過縫隙,讓蟋蟀稍稍接觸陽光與和風。這樣,養出來的蟋蟀才會體格強健。
鬥蟋蟀,也是很有門道的。
那個時候,就已經有重量級的概念了。
所謂的重量級,其實和今天拳擊運動中的重量級類似。
看來,中國人在清朝時,就已經很先進了。
至少,大清王朝,在鬥蟋蟀時,就已經很先進了。
鬥蟋蟀,是要分重量級的;所以,不是所有蟋蟀,不分大小地亂鬥。
鬥蟋蟀之前,先要把參加戰鬥的蟋蟀用小戥[děng]子稱一下,體重相等、也就是一個重量級的蟋蟀,才可以相互戰鬥。
所謂小戥子,也就是用小銅點做刻度標記的微型秤,用來稱貴重物品,如金、銀、藥品等,最大單位是兩。
養蟋蟀的世家大族,一年養蟋蟀的費用、鬥蟋蟀的賭資,全部加起來,要用一千兩銀子上下。
說到這裏,順便提一提,滿洲人家還有養金魚的愛好與習慣。
當然,金魚的飼養看護,也會另有“把扯”。
這些金魚,也是很費錢財的,一尾帶絨球的紅金魚、一尾純藍色的金魚,一般都需要五六兩銀子。
當日滿洲人的生活,很是悠閑,有閑散的時間,可以進茶館飲茶,可以鬥鳥、鬥蟲。
想一想,把有用的錢財,花在養一些沒有用的東西上,而且花費不菲。
由此可以想見,當時京師滿洲人的生活,是多麼地優裕啊!
這裏,再補充一下文中的相關資料。
蟈蟈、蟋蟀、油葫蘆被稱為三大鳴蟲。
蟈蟈,別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蚰子等,體格較大,外形與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叫聲清脆洪亮,深受鳴蟲愛好者喜愛。從觀賞角度對蟈蟈按體色分類,可分為綠蟈蟈、黑蟈蟈、山青蟈蟈、草白蟈蟈、異色蟈蟈。按產地對蟈蟈分類,可分為北蟈蟈與南蟈蟈兩大類,北蟈蟈優於南蟈蟈;北蟈蟈又分為京蟈蟈、冀蟈蟈、晉蟈蟈、魯蟈蟈;京蟈蟈又叫燕蟈蟈,燕蟈蟈最有名的是安子溝的大山蟈蟈,以產黑色大鐵蟈蟈著稱。主要食物是瓜果、豆類、菜葉、螞蚱等,人們一般會用小竹籠飼養觀賞。蟈蟈作為欣賞娛樂昆蟲在中國已有悠久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曆史。
油葫蘆,又名結縷黃、油壺魯,由於其全身油光鋥亮,就象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又因其鳴聲好像油從葫蘆裏傾注出來的聲音,還因為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名油葫。油葫蘆在中國分布極廣,幾乎各省都有。油葫蘆的品種較多,常見的品種有體色偏黑的“黑葫蘆”;體色偏棕的“紅油葫蘆”。有一種稱“琵琶翅”的,翅長,末端鈍圓,可蓋過尾須的1/3,其鳴聲洪亮;有一種翅翼很薄而透明的,稱“玻璃翅”或“薄翅”,鳴叫的聲音較低而發飄;有一種稱為“長翼”的,翅長但端部不寬,聲音一般是中音。油葫蘆頭部額高著稱為“壽星頭”;頭圓而寬者稱為“蒜頭”;頭渾圓者稱為“珠頭”。三者中以“壽星頭”為貴。油葫蘆的鳴聲,其音節大致有兩類:有一類的鳴聲如“居---、優、優、優”,像是油從葫蘆中傾注出來的聲音,是名副其實的油葫蘆,此為佳品;另一類鳴聲如“吉、吉、吉”,則屬較次者。
蟋蟀,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齧食植物莖葉、種實和根部,是農業害蟲;也是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養、鬥蟋蟀從唐朝天寶年間開始,興於宋,盛於明清。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多呈圓桶狀,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蟋蟀的觸角為絲狀,遠長於體長;有的蟋蟀大顎發達,強於咬鬥;後腿粗壯。雄蟲前翅舉起,左右摩擦,發出音調。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