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國藩一生之中,在書法、學問、思想上,各有怎樣的變化?(一)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12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一)
每個人,一生都在變化;但是,要說起那些在一生中影響個人發展和成就的變化來,就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可以講清楚、說明白的,也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可以簡要精煉地概括出來的。
做名人的好處,就是有很多人研究他、討論他,幫他總結一生的行事,當然,也會評定他一生的是非功過、成敗得失。
曾國藩自己的撰述,就已經夠人學習了。但是,一些人還嫌不夠,還會繼續挖掘別人對曾國藩的記述。
這裏,就通過清代筆記中的記載,看一看曾國藩一生之中三個方麵的三大變化。
本文出自清人歐陽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囈》卷上中《一生三變》一節。
曾國藩的一生,在各個方麵都有變化。這裏主要講述他在書法、學問、思想方麵的變化。這其中,每一個方麵的變化,又大約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故而,又稱之為“三變”。
第一、曾國藩在書法上的三變
1、曾國藩的書法,最初,他學習的是柳誠懸(公權)。
柳公權,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卒於唐懿宗鹹通六年(公元865年);字誠懸,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其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其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融彙新意,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顏筋柳骨”的美譽;其傳世碑刻有《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等,行草書有《伏審》、《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
2、中年開始,曾國藩的書法又學習黃山穀(庭堅)。
黃庭堅,生於宋仁宗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卒於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謂;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遊學蘇軾門下,合稱“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書法尤為推崇王羲之《蘭亭序》;其有一首讚頌楊凝式的詩,可以說明他對《蘭亭序》習練體會之深,詩雲“世人盡學蘭亭麵,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書法初以周越為師,後取法顏真卿及懷素,受楊凝式影響,尤得力於《瘞鶴銘》,筆法以側險取勢,縱橫奇倔,字體開張,筆法瘦勁,自成風格;他自己說:“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主要墨跡有《鬆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遊詩》、《苦筍賦》、《黃州寒食詩跋》、《花氣熏人帖》、《虹縣詩》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彙考》著錄。
3、到了晚年,曾國藩的書法,又學李北海(邕)。
李邕,生於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卒於唐玄宗天寶六載(公元747年);字泰和,漢族,廣陵江都(今揚州江都區)人;唐代書法家;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編選)作注;他少年即成名,後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括州”、“李北海”;行書碑法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後主(煜)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複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另外,晚年時,曾國藩的書法,除學習李北海之外,還參學劉石庵(墉)。
劉墉(公元1719年~公元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高宗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中進士,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清仁宗嘉慶九年十二月(公元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諡文清;書法造詣深厚,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永瑆、翁方綱、鐵保);清代徐珂說:“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鍾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曆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台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是一位善學前賢而又富創造性的書法家,師古而不拘泥;書法的特點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麵目;尤善小楷,後人稱讚其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名盛一時;刻有《清愛堂帖》;《小楷冊》書於清仁宗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紙本墨跡,故宮博物院藏;其字初看圓潤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絡分明,內含剛勁;蠅頭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氣象,結體絲毫不令人覺得拘緊;點畫潔淨講究,尤其粗重與纖細交織在一起,加之偶爾揉入行草筆意,使其作品在規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動活潑的情趣。
所以,看曾國藩晚年的書法,其挺拔穩健之中,讓人覺得,又富含嫵媚之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