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梨園舊人舊事:情義更比錢財長,梅蘭芳祖父梅巧玲軼事三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835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三
梅巧玲
梅巧玲,男,生於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卒於清德宗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享年41歲。
原名芳,正名芳普,字筱波,一字雪芬,號慧仙,別號蕉園居士,自號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稱景和堂主人,綽號胖巧玲。祖籍江蘇泰州鳳凰墩鮑家壩。
因家境貧困,8歲時過繼給江姓,後被輾轉販賣。11歲入福盛班從班主楊三喜學昆旦兼皮黃青衣,又從夏白眼習藝,後與四喜班名旦羅巧福習花旦,藝成後即嶄露頭角,且極有人緣,遂為四喜班主要旦角。三十幾歲即掌管四喜班。羅巧福為人慈祥,對待徒弟極為厚道,課徒授藝極為認真,深受梨園同仁的愛戴與尊敬。羅巧福的師父楊三喜,虐待徒弟是出名的,梅巧玲幾經轉賣,恰被楊三喜收為徒弟,受盡了百般折磨,後又轉拜夏白眼為師,同樣飽嚐皮肉之苦。是這位仁慈的羅巧福,自己出資贖出梅巧玲,帶回家中精心培育,終於使其成才,為此梅、羅兩家世代交好。
梅巧玲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清德宗光緒(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時期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是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昆腔衍變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劇旦角表演藝術方麵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畫家沈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畫譜而流芳千古。
漢隸
漢隸,廣義而言,所有漢代的隸書都是漢隸,包括漢初的古隸、漢隸(狹義的漢隸)和八分書。狹義的漢隸是指西漢使用最廣泛的隸書體。漢隸較古隸規範,又不像八分那樣具有裝飾性,是西漢直至漢末的通用書體。
漢隸的特征為:取橫勢,突出橫畫,橫平豎直,給人以雄放灑脫,渾厚深沉之感。
漢隸代表作品:《曹全碑》、《張遷碑》、《禮器碑》、《漢魯相乙瑛奏置孔廟百石卒史碑》、《史晨前後碑》、《張景造土牛碑》。
太史
太史,官名,三代為史官與曆官之宅,朝廷大臣。後職位漸低,秦稱太史令,漢屬太常,掌天文曆法。魏晉以後太史僅掌管推算曆法。至明清兩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負責,又稱翰林為太史。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