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乾隆中葉,大清王朝氣運鼎盛,秦腔興盛;孫星衍與洪亮吉酷嗜秦音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947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二
    說完徽調,再看秦腔。
    所謂的秦腔,就是梆子。這裏的“梆子”,其實就是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係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江蘇梆子(豫劇的徐州稱呼)等。
    秦腔,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桄桄”聲)。
    因為徽腔和秦腔各有特色,所以,在清朝時,這兩個劇種的受眾也有很大的不同。
    演繹徽腔的徽劇,其主要觀眾為士大夫階層。
    以秦音見長的秦腔,則為普通民眾所喜聞樂見。
    而且,那個時候,販夫、走卒、婦人、孺子等,這一階層的人群中,幾乎沒有不喜歡秦腔的。
    清朝早期,秦腔隻盛行於中國的北方。
    到清朝末期,秦腔在長江以南也已經是很普通的曲歌、很普遍的存在了。
    那些不喜歡秦腔的人,對秦腔的評價是:
    急微噍殺。
    意即其唱腔中聲音急促、不舒緩。
    並且批評秦腔說是,這是北方邊鄙地區的殺伐之聲。
    自古及今,評論樂曲,都主張並信奉“亡國之音哀以思”一說。
    清末,很多人堅持認為,秦腔的曲調,以及它在清末的流行,就是對“亡國之音哀以思”最好的說明。
    “亡國之音哀以思”一語,出自《禮記·樂記》: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大意如下:
    一切音樂都產生於人的內心。情感在心中激蕩,便會通過聲音表現出來。聲音組合成有節奏的旋律,就成為音樂。所以說,太平盛世的音樂,安詳而快樂,這是政治寬和的表現;亂離時代的音樂,哀怨而憤怒,這是政治乖謬的表現。音樂的道理,與政治是相通的。
    就是因為不喜歡、甚至是厭惡秦腔,清末,一些人認為秦腔就是“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明證。這種論調一起,以至於很多人都開始對秦腔抱持了非常負麵的態度。
    但是,仔細思索,一切又似乎並非隨風倒者所能真切體會。
    (未完待續)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