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讀書人天下少!文學批評家金聖歎因何而死?羅織名士,杜絕清議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10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一
    讀清人筆記,孫靜庵(生平未詳)在《棲霞閣野乘》卷上有《金聖歎之死》一節。
    本文就以清人筆記為據,說說這位大文人、後世稱之為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的金聖歎的死事。
    農曆辛醜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筆記作者誤作庚午〕的“哭太廟案”中,吳下(泛指吳地)名士同時被清廷殺害的,有十八人,他們分別是:
    金人瑞,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姚剛,徐玠,葉琪,薛爾張,丁子偉,王仲儒,唐堯治,馮郅。
    這一案中,除了這十八位名士死去以外;另外,他們的家財也被籍沒入官;同時,因為此案株連,被處以充軍、流放、禁錮的人,也可以說是不計其數。
    早先,大明王朝覆亡之後,吳下講學、建立學社的風氣非常昌盛。當時,不同的學者,在講學過程中,各有所持,各有體係,並各自建立派別、樹立門戶。這些不同的派別和門戶之見,或者互相推崇,或者互相排斥。因為這是一種民間性質的學習組織,即便相互之間有所排斥,猜想,大多都體現在思想層麵,是相互之間思想和意見的碰撞和交鋒。
    關於其時的吳下講學之風,可概括述之如下:
    一來,大清王朝初立,其根基尚不穩固,這些學習組織多有明朝遺民存在其中,他們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無論他們有沒有政治意圖,清廷對他們都心存戒備,這是掌權者的通性;
    二來,異族統治之下,清廷在獲取政權和行政的過程中,必有很多可議之處,立社講學,過程之中,難免會談及當下、難免會延及政治,清廷必然對其防範、對其心存忌憚,這也是掌權者的通性;
    三來,滿清的文字獄,在順治帝時期,就已經有了具體的實踐和案例,由此可知,他們對文人的管束、對清議的監督,已經開始著力。
    基於以上,吳下講學立社之風大盛時,按照常理,清廷不可能不會沒有耳聞,也不可能熟視無睹。
    當日,金聖歎因為才華驚人,文辭瑰麗,遨遊吳下學林,為一時引領當地的翹楚人物。
    而且,因為金聖歎的才氣讓人折服,他能在各個學社之間調和,故而,其名聲更加顯著。凡金聖歎所到之處,多能使仰募者為之傾倒。
    因為金聖歎的個性之中,有棱角突出、鋒芒畢露的一麵,所以,在遇到權貴人等時,他都是嬉笑怒罵、無所顧忌,以逞一時之快。這也使得一些人對他記恨在心,為其後來的哭廟案遭禍種下了引子。
    清廷最初意圖構成大獄的緣由,主要就是想羅織吳下諸位名士,以杜絕地方上的清議。雖然清廷有此想法已久,但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借口,所以,就無從下手。正好哭廟案興起,清廷就借機剪除吳下名士,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悖逆之罪。可以說,要羅織地方名士,似乎找不到比哭廟案更過分的狀況了。清廷推斷,以此為借口,不但可以將吳下諸名士連接起來,一網打盡,而且世人應當不會有不同的意見。
    (未完待續)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