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假道學要得要不得?清代理學名臣文正公湯斌(二)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74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二)
接下來,進入正題,說說清朝的理學名臣湯斌。
本文以清人汪詩儂《所聞錄》中的《湯潛庵》一節為依據,想讓大家看看清人的記述,看看所謂的假道學,要得,還是要不得?
湯斌是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號潛庵,字孔伯,又字荊峴,生於明熹宗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享年61歲。
清世宗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湯斌參加清廷的會試,中式,入選二甲進士,時年26歲。
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湯斌被清廷授予翰林院編修。
任職翰林編修期間,湯斌負責撰修史書。自古以來,對於寫史的人,中國都以“直書”為最高、最嚴的標準。湯斌在撰修史書的過程中,對於明朝那些堅守節操、盡忠好義的人士,對於那些為明朝殉節的諸位臣子,都照實寫來。應有的褒揚,他沒有因為自己在清廷仕宦而有所曲隱;他也沒有因為明朝臣子對抗的是自己現在的主子而有所貶損。這一點,除了湯斌的個人性格因素外,其讀書人的氣節也是緣由所在,無論如何,這都是很讓人非常欽佩的。
不論漢人仕清值不值得爭議;橫跨明清兩代,生於明而仕於清的事實該不該被檢討;僅就湯斌撰修明史過程之中的堅持與直筆,他直筆書史的行為就讓後世的很多人汗顏,也讓有史以來很多軟骨病患者的卑劣渺小清晰可見。
湯斌直書,無所顧忌,除了對忠臣義士的褒揚外,對於投降清廷的明臣,他也未曾刻意回避。因為這樣,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時任內閣大臣的金之厚、馮銓兩次上疏,參劾湯斌。
金之厚未詳其人。
馮銓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貳臣。
猜想,湯斌的秉筆直書,肯定是刺痛了金之厚與馮銓,所以,他們才會兩次上疏參劾。
收到內閣大臣的奏折之後,清順治帝福臨召來湯斌,並將金之厚與馮銓的原奏交給他,讓他自己看。這種將大臣參劾奏折交給受參劾人的行為本身,在某種意義上看,就是皇帝對受參劾者的信任與榮寵。當然,這在禮法和製度上,是不容許的。福臨的意思很清楚,他就是在暗示湯斌,這兩位內閣大臣臉上掛不住,你的明史修撰,內容可以斟酌修改一下。除了暗示之外,福臨還怕湯斌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他還溫和地慰問並口諭湯斌,希望他不要那麼直接,可以委婉一些,最好是顧及一下當事人感受和顏麵。
湯斌直脾氣,或者,他就是堅持自己的信仰,信仰自己的堅持。此後修撰明史的過程中,湯斌依然按照直書的標準,繼續實寫。
湯斌修撰明史,沒有因為內閣大臣的參劾而曲意改道,沒有因為皇帝的親自過問而曲筆遮掩。這種堅持,如果是所謂對“道學”信仰,倒是有必要讓那些搖尾乞憐的寫史人認真學習學習!
湯斌在江寧做巡撫時,清順治帝福臨南巡,為了迎接聖駕,江蘇的督撫曾打算拆毀民眾的屋宇,修築禦道,以表忠懇。湯斌力爭,認為這事做不得,最後,在他的堅持下,拆毀民屋修築禦道的事最終作罷。
福臨到達江南之後,知道了相關情況,認為湯斌的意見合理,曾稱獎湯斌道:
“湯斌的做法是對的,沒有因為要修禦道而毀壞民眾房屋,這與朕愛民的本心是一致的!”
因為此事,福臨在江南時,還撤下禦食,賜給湯斌,以示褒獎和恩待。
猜想,大概那個時候,清朝的政權才剛剛建立,江山根基尚不穩固,福臨的做法,其中有幾分是出於真心誠意,尚不得而知,但是,他借助此次事件,收買、結納民心的意圖是十分清楚的。
其時,蘇州城的上方山(上方山是七子山的東北支脈,位於蘇州市西南郊,石湖西北,地處虎丘區橫塘街道。)有五通祠。這個五通祠有些邪門,是地方上一大禍患。五通祠裏,經常擄掠周邊的婦女,進行侵害。據傳,五通祠的神棍能夠用妖術迷惑人心,能夠以妖術禍害人,所以,當地沒有人敢觸它的黴頭。
湯斌在得知五通祠胡作非為、危害百姓的情況之後,進行了嚴厲的處置,他命人用火燒掉了五通祠,並將五通祠的神棍們全部收捕,並按律定罪。結果呢?也沒見那些所謂的妖術對湯斌有什麼損傷。
因為欽慕範文正公仲淹、周忠介公順昌的為人和德行,所以,湯斌多方集資,為二位建祠。他還組織修建了吳太伯廟。
雖然有修祠建廟的行為,但是,這都是對先賢的崇敬與仰慕,與鬼神之事無涉。當然,就湯斌的個性行為看,他也從來不會去媚神禱鬼。
作為地方官長,湯斌對鬼神之事的態度,也大大影響了當地的民眾,蘇州那些個巫師、神婆逐漸都絕跡了。此前婦人崇奉的玄妙觀,後來都很少能看到女子的足跡。曾經因為廟觀寺院風盛而造成當地的奢侈淫靡的習俗,也隨之大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