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怕老婆的人難成大事嗎?前清勤果公張曜軼事下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82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下
    因為撚匪的勢力很大,來勢洶洶,所以,氣焰也就十分囂張。麵對如此強悍的匪徒圍攻,縣令張榜之後,根本就沒有人敢去接應。那些對縣令女兒有想法的公子哥少爺們,這個時候,大都認為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眼前最要緊的事了。
    民團的團眾見無人敢去接應縣令的榜文,他們就一致推舉“張大哥”說:
    “張大哥,我們看了看,這樣的豔福,除了大哥您,沒有人能夠消受得起啊!”
    張曜也是那熱血的漢子。聽眾人這麼一說,一來呢,出於救眾守城之心;二來呢,他自己單身一人,也該成個家了。有這樣的才女可婚娶,有這樣的機會可獻力,張曜欣然接下榜單,前去拜訪縣令,商議守城防禦之事。
    張曜心中謀劃到:
    目下形勢,賊眾我寡,如果不能出其不意、運用奇計,僅力量對比而言,如果沒頭沒腦地硬拚,無論如何,這固始縣城都是守不住城的、這場戰事也是無法取勝的。
    於是,張曜在民團和縣裏的士兵之中,抽拔了三百名精幹雄武的壯士,由他親自帶領,乘天晚,悄悄出城,在城外地勢較好的地方埋伏下來。
    當晚三鼓(也就是三更,半夜十一點到淩晨一點之間),張曜帶領三百壯士發兵,偷偷到賊營進行突然襲擊。戰鬥一開始,固始城上的士兵接到訊號,也馬上吹起號角,敲響戰鼓,和城外的戰士進行呼應。因為組織精密,聲威浩大,當時固始縣城內外的聲勢非常雄壯,夜半三更之中,天地都為之震動。
    賊寇在突襲和聲響震天的氛圍下,大受驚擾,四散潰逃。直到天亮,撚匪的士兵還奔湧向各處,可見,當時撚匪圍城的人數之多。
    據說,突襲前,縣令已經安排送信的兵士外出求援。張曜和撚匪戰鬥的時候,前清的忠親王僧格林沁得到消息,領導大軍前來救援。距離張曜與撚匪戰鬥的陣地還有一段距離,僧格林沁就看見:遠處火光之中,進進出出、來來往往,有一人搏殺地十分勇猛、非常激烈。麵對如此壯烈的廝殺,僧格林沁驚歎道:
    “這是哪位壯士啊?有這樣的勇力!”
    等援軍一到,撚寇散盡,僧格林沁親自到軍中慰勞參加戰鬥的士兵,當問到遠遠看見在戰火中拚搏擊殺的那位戰士時,大家都將目光投向了“張大哥”。僧格林沁當麵就對張曜大家稱賞,認為他是個奇才。
    事後,經僧格林沁上奏推薦,張曜做了縣裏管事的一員。僧格林沁親自作伐,在他的主持下,固始縣令將愛女風風光光地嫁給了張曜。這個女孩子,也就是後來的夫人。
    自幼經父親的嚴格教養,夫人博古通今,才學不輸須眉;從小跟隨父親身邊,對官府運作、公務程序等耳濡目染,夫人對政府事體的嫻熟勝過很多當差人員。
    張曜為官期間,因為目不識丁,所以,夫人常常幫她閱讀案卷,處理公文;大事小事,夫人為他分析利害,尋找通途。知道內情的人,都認為,夫人比那些在官場上混了多年的老人都要嫻熟幹練,他們都對夫人的才幹驚歎不已。
    自幼家境貧寒的張曜,從來就沒有讀過書,所以,說他目不識丁,並不是誇張,也不是貶低。
    因為軍功和為官時的好業績,張曜一直做到了河南布政使。在河南布政使任內,張曜因為目不識丁,被當時的禦史劉毓楠彈劾。朝廷在核實之後,就把張曜調為總兵。
    因為才學的問題被調職,專門從事武行,這讓張曜十分生氣、非常惱怒,也很是羞慚。
    張曜心想,能打仗,就能讀書;能打好仗,也就能讀好書。於是,他就下定決心好好讀書。這麼大年紀了,也不能天天背個書包進學堂啊。身邊就有一位很好的老師,就近求學,隨時請教,這是多麼便利的進學路徑啊!
    於是,張曜就以夫人為師,而且恭恭敬敬行了弟子禮。他完全按照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向夫人求學問道。猜想,這裏麵也有張曜怕老婆的成分。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他的一心向學,潛心求道,真心敬師。
    因為學業上的問題,夫人經常會嚴格責罵張曜,張曜怡然以對,沒有半點不悅和怒氣。
    在夫人的悉心教導下,在張曜的用心學習、不斷堅持下,張曜後來也通曉文史,與從小讀書的儒士無二。
    對夫人言聽計從,並不是說張曜婚後就沒有了脾氣和個性。男子漢的熱血、剛直,他還是沒有丟掉半點。
    據說,自被從布政使改職為總兵之後,張曜心中就一直忿忿不平。很多次,對於朝廷的命令,張曜都以傲慢的態度待之。
    後來,文襄公左宗棠督師剿滅回族的版亂,向朝廷奏報,請張曜領兵帶隊。張曜並沒有回應,依舊桀驁不馴。
    因為張曜的反應遲緩,朝廷下了嚴格的命令,讓張曜即刻執行照辦,張曜依然愛理不理。張曜的幕僚見情況不妙,認為這樣下去,肯定會出大事,所以,他們紛紛前去勸說張曜,張曜依然故我,不為眾人的勸說所動。
    夫人了解到情況後,對張曜說:
    “老爺啊!您因為自己的軍功就自負驕傲,您已經有好幾次違逆聖上的命令了,難道您以為朝廷殺不了您嗎?這曆史上、本朝中,軍功比您高的,人頭落地的,還少見嗎?”
    夫人話一落音,張曜馬上收拾行裝,急速前往左宗棠處奉公。
    當日夫人一語,讓張曜乍舌,口中不斷說到:
    “夫人說得很有道理!夫人說得也真嚇人啊!……”
    因為協助文襄公左宗棠有力,左宗棠向朝廷上奏,請求朝廷給張曜以獎賞。
    之後,張曜又再任文職,成了山東巡撫。
    張曜常常與幕僚屬吏談到夫人,並且對夫人的才能欽佩不已。談到這些家常時,張曜就會問他們:
    “你們都怕自己的老婆嗎?”
    有人回答,怕。
    也有人回答,不怕。
    當聽到有人說自己不怕老婆時,張曜都會仔細看看他,然後嚴肅地說道:
    “您的膽子好大啊!老婆都敢不害怕!”
    有人說,怕老婆的人,難成大事,看了勤果公張曜,誰還會這麼說?
    有個好老婆,對一個男人有多麼地重要,看看勤果公張曜,就知道了!
    最後,再補充一些張曜的事跡。
    張曜到任山東巡撫後,花了很多時間對山東區域黃河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根據山東河道較窄的特點,除安排加強兩岸堤防外,張曜還提出了“分”與“疏”的治河主張。他認為,山東黃河兩岸的堤工不夠堅固,而河道又窄,這樣河水上漲時,容易漫決為患,必須有分水的措施,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故而,由張曜主導,在齊河趙莊、劉家廟和東阿陶城鋪各建了一座減水閘壩,用來提防河水異常上漲時造成災害。
    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黃河在鄭州十堡決口,山東黃河斷流,張曜乘機對山東的河道進行了挑淤疏導工程。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黃河回歸故道,正值淩汛時期,由於前此的河道疏通,冰水順利入海。
    鑒於當時黃河從牡蠣口入海不順,張曜乃因勢利導,用機船進行疏挖,改黃河由韓家墩入海,使河口通暢無阻。
    張曜曾說:
    “治河如治病,泛濫衝決,此河之病也,淤灘沙嘴,橫亙河流,此又致病之由也。”
    他認為切挖淤灘沙嘴,是治理黃河的要務。他還建議用平頭圓船50隻,每船16人,各帶開挖工具,進行切挖淤灘沙嘴工作。凡河中有淤灘沙嘴的地方,水落之後,可以登灘挑挖;水深的話,就乘船淘耙。還可在對岸築壩挑水,借水流衝刷。他又提倡,培堤取土太遠時,可鋪小鐵軌,帶鐵車運土。當時,在他的帶領下,曾造鐵軌1080丈。
    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六月,張曜駐守河畔,搶護史家塢、王陽家等處險工。七月,因疽發於背,張曜不久即病故。去世後,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並準於他立過功的省份,可以建立專祠祭祀(今濟南大明湖遊覽區內張公祠仍存)。
    附本文相關資料:
    【撚匪】也稱撚寇、撚軍(公元1853年~公元1868年),是一支活躍在皖北及蘇、魯、豫三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期。存在時期長達十五年,可分為兩個階段:公元1853年春至公元1863年3月為前期撚軍,此後為後期撚軍。撚軍初興時,首領為沃王張洛行(張樂行)(張宗禹叔)、奏王苗沛霖、孫葵心等。後首領為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勇王龔得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衛王李蘊泰等人,與太平軍互有聯絡,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撚軍的騎兵縱橫馳騁於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十餘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公元1865年,清朝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殲之後,清朝傾全力對付撚軍,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省兵力,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對其進行圍剿。也有將撚軍分為東、西二撚的,西撚被左宗棠平定,東撚被李鴻章消滅。
    【布政使】明太祖洪武初,罷元代的行中書省,至宣宗時,除南北兩京外,分全國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後為加強統治,設置總督、巡撫等官、布政使權位乃輕。清代正式定為督、撫屬官,專司一省財賦及人事,與專司刑名的按察司並稱兩司。康熙以後,每省設布政使一員,不分左右。又改變明代做法,於直隸亦設布政使,江蘇則設二員,分駐於江寧與蘇州。別稱“藩台”、“藩司”。
    【劉毓楠,生卒年不祥,字南卿,河南開封人。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進士,授禮部主事,遷郎中。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為江南道禦史,上章彈劾河南布政使,由是而有直聲。五年間上疏數十次,得罪權貴,出為安徽鳳潁六泗道,旋即罷官。著有《淡泊齋諫草》。】
    【總兵】清朝之後,軍權歸為各省巡撫提督之文官,而聽從巡撫提督之總兵武官則改為正二品,視駐地,統轄兵員多寡相差甚多,大約於一萬五千名至數百名之譜。一般來說,清朝於全中國設有總兵定員83名,其中,陸路總兵約占70名,水路則為13名,統轄中國十八省614防營約63萬兵力。
    【巡撫】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員的品級為: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禦史銜,從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銜,正二品;巡撫,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總督官銜略高於巡撫,前期督權遠過於撫,如兩江總督按例兼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兩撫即不再聽命於總督。北周與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撫之事,係臨時差遣,“巡撫”亦未成為官名。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