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怕老婆的人難成大事嗎?前清勤果公張曜軼事上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182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作者:史遇春
前記
秦腔有一出戲,叫做《鎮台念書》。感覺這出戲的唱腔比較特別,很是吸引人,我就想學一學。後來,找到了楊天易先生當年清唱時錄製的音像,我就花功夫學了一段時間,雖然唱得不好,總算是學會了。
這出戲的劇情我是清楚的,也學唱了其中的一小段。但是,關於這出戲劇情的出處,對我而言,似乎不那麼重要,欣賞學唱過程中,從來也沒有深究過。
前幾日,翻清朝人的筆記,看到汪詩儂《所聞錄》中有《張勤果畏妻》一節,其內容所記與秦腔《鎮台念書》的劇情大同小異。
就此事,求證於父親,老人家也說《鎮台念書》一戲所出有自,實源於曆史,不是杜撰。
再尋《鎮台念書》的劇本,關於劇中人物——鎮台的名姓,有人就直接用的是與曆史人物、前清勤果公張曜相同的名字。看來,《所聞錄》中所記之人與《鎮台念書》中之鎮台為一人無疑。
不過,楊天易先生的唱詞中,鎮台也姓張,但不叫張曜,而叫“張懋”。猜想,作劇人不用真名姓,大概也是他的考慮的。當然,這樣做,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此,就以《所聞錄》為依據,說說這位張勤果公的軼事,讓大家看看怕老婆的人,是不是就難成大事?也讓大家看看,有個好老婆,對一個男人的人生來說,是如何地重要!
正文
先來總體介紹一下勤果公張曜,讓大家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張曜(公元1832年~公元1891年),字朗齋,號亮臣,祖籍浙江上虞(今紹興)。在河南固始興辦團練,抵禦撚軍和太平天國,因軍功累次擢升。因禦撚護城有功,曾被鹹豐帝賜號霍欽巴圖魯(巴圖魯就是勇士的意思)。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授河南布政使,調補山東巡撫,獲一等輕車都尉兼雲騎尉世職,加太子少保銜。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治理黃河,卒於任上,追贈太子太保,諡勤果,入祀賢良祠。張曜一生為國為民,是個難得的能員幹吏。
接下來,就說說汪詩儂《所聞錄》中《張勤果畏妻》一節中的詳情,作為本文的主旨。
話說,前清的勤果公張曜,他在鹹豐【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的年號,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同治【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時期,為清廷效命。因為戰功卓著,張曜號稱為一時名將,聲望赫然。
關於張曜的事跡,大家多知道他的業績和戰功,關於他的遺聞軼事,很少有人知曉,也很少有人傳說。
勤果公年少時期,家中貧寒,為生活計,他隻能去幫人家做苦力舂米【“為人賃舂”,《所聞錄》】,掙一點錢,用來存命活口。
說到舂米,順便插一句,那個東漢的梁鴻,也就是和夫人孟光【“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後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列傳·梁鴻》】“舉案齊眉”的那位先生,也曾經與人舂米【“居廡下,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後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列傳·梁鴻》】。
這裏,巧合的有幾點:一是梁鴻與張曜因為家貧,都做過同樣的事情——替人舂米,靠苦力維持生計;二是梁鴻夫婦、張曜夫婦都感情甚篤,琴瑟和諧;三是梁鴻妻孟光的字“德曜”與勤果公的名“曜”竟有一字相同。
閑話至此,繼續正題。
勤果公張曜為人舂米時,大家都發現,他的力氣大得出奇。這神力,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備的。他背米的時候,常常能夠一次背數石(dan,同“擔”,據說,一石是一百斤,那麼,數石就是幾百斤了)。這是張曜的過人之處之一。
做苦力為人舂米;力大無窮,一次可以背負幾百斤的重量;對應以上兩點,大家可以猜想一下,也可以粗知,張曜是個什麼樣性格的人了吧?
不錯,大家肯定都猜對了。張曜的性格剛硬,非常仗義,很有俠氣。平常,隻要聽到那些讓人忿忿不平的事情,他都會氣到怒不可遏,目眥欲裂。
有一天,張曜背著米在路上行走,途中看見一夥人圍作一團,在觀看什麼。張曜好奇,也想過去瞧瞧熱鬧。他力氣大,並未放下身上的米,背著米,就走了過去。走進一看,原來是一位年輕的婦人在哭天搶地準備尋死。張曜問眾人到:
“這位婦人是怎麼回事啊?哭得那麼淒慘,還要尋死?”
其中有人答道:
“這婦人的丈夫死了,她不願意改嫁。但是,她的婆婆硬是逼迫她,非要把她再嫁出去不可。所以,她想一死了事。”
說到這裏,有人可能會說:這婦人真傻啊!有男人可以嫁,是多好的事啊!有必要哭天搶地、尋死覓活嗎?
其實,如果可以穿越、您的話可以被當時的人聽到,人家還可能會罵你傻!時代不同,社會的道德規範不同,人的價值取向就大異。您可以堅持您的自由開放,古人也可以遵守他的傳統保守。不需要非笑,更不能厚誣古人。退一萬步來講,把您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換您做那位喪夫婦人,您是守節,是改嫁,誰知道呢?
再接著說圍觀的事。
張曜聽了眾人的話,熱血上湧,氣上心頭,他大聲怒喝到:
“真是豈有此理!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意思大概就是,哪有兒子亡故,媳婦願意守節,而婆婆非要逼迫媳婦改嫁的)?”
張曜說這話時,有人指說,這位婦人邊上的老嫗,就是她的婆婆。張曜一時氣憤不過,就把背負的大米,一下子全都壓到了那位老嫗身上,不想老嫗體弱,不一刻功夫便氣絕身亡了。
眾人見到張曜這般行事,都感覺大快人心,拍手叫好。
當然,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做事都要有個框框條條在,不然,社會必然完全亂套。張曜的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也是不能被提倡和鼓勵的。但是,如果少了這種俠肝義膽,少了這份奮不顧身,少了這樣的魯莽率真,張曜也就不能成其為張曜了。
老嫗氣絕,張曜一看闖下亂子,惹了大禍,在圍觀群眾還沒有完全醒過神來的時候,張曜就如同魯提轄打死鎮關西一般,趁著大家不注意,借機逃離事發現場,一走了事。
打死人是要償命的,不管是出於什麼理由,不管是在什麼朝代,都是一樣的。至少,在法律製度製定時,所有國家,所有朝代大都是遵循“殺人償命”這個原則的。
因為大米壓死老嫗一事,張曜四處亡命,最終逃到了河南。這時候,正遇上河南起了撚匪。
因為撚匪對民眾多有騷擾和劫掠,所以,各地都建立了民團組織來抵禦侵害。民團組織之間互通聲氣,互相聯絡,一有警訊,就群起團結戰鬥。所謂民團,也就是民眾自發組織的、對付流寇和土匪的、比較鬆散的民間武裝力量。
張曜逃到河南之後,在當地暫時安定了下來。因為張曜勇武有力,為人義氣,做事公道,大家都很佩服他,就一起推舉他做了民團的團長。民團裏麵的人,也就按照年齡、資曆等排行,因為張曜是民團團長,是老大,所以,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張大哥”。
在張曜的領導下,民團多次成功阻截並戰勝了撚匪,所以,“張大哥”的名聲,在汴宋地區【參考地域:今河南封丘、開封市、尉氏、柘城、沈丘以東,山東單縣及安徽碭山、亳縣、渦陽、蒙城、阜陽、潁上等縣地。】,那也是響當當的。
有一次,正巧固始【清代固始主要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南汝光道光州直隸州。今固始縣,河南省直管縣,位於河南省東南端,豫皖兩省交界處,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屬華東與中原交融地帶,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分界線)穿境而過,素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稱。】被圍,固始縣令是個儒士,對於殺伐攻戰的事情,大概不那麼在行。固始縣被撚匪包圍之後,縣令推斷,按照縣裏的守兵和實力,根本不是撚匪的對手,如此,固始縣城肯定會被撚匪攻破,一旦城破,自己必死無疑。縣令心想,就這麼白白地死了,於家於國都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想想辦法,看看能否度過這個難關,既能救下全城的百姓父老,也可讓自己免死於匪徒之手。
話說,這位固始縣令有一個女兒,被縣令視為掌上明珠。這個女孩子長得非常漂亮。縣令是才學之士,這女孩子從小就受父親熏染,飽讀詩書。可以說,這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孩子,她的名聲,在周邊也廣為傳揚。
情急之下,縣令想了一個辦法:既然那麼多人想和自己結為親家,那麼多公子哥少爺想娶自己的愛女為妻。這個時候,也好看看,誰有那過人的本事,誰能配得上這才貌雙全的好女孩子。
於是,縣令命人張榜,榜文主旨如下:
“有誰能守得住這固始縣城,不被那撚匪攻破,我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縣令情急,才想出了這個辦法。這也從另一個方麵看出了戰事的危急。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