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八章 “青馬”的覆亡(一)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15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涼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接蘭州、西通新疆,山脈前隔,沙漠後繞,“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古浪峽被稱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最窄處寬僅數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相傳宋代的楊門女將,征西夏時,退到古浪峽,走投無路,跳崖自盡,留下了“十二寡婦滴淚崖”的傳說。
中國曆史上的“涼州”,不僅僅是今天的甘肅涼州區。自漢朝建郡以來,“涼州”的名字換了多次,有時叫“武威”,有時叫“姑臧”,有時叫“西涼”,有時叫“前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最大時,把大半個甘肅都占了,還擴延到周圍幾省,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
不過,涼州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盤的大小來衡量。要研究中國文化,你不可能繞過涼州。比如:佛教傳入中原時,涼州是最關鍵的一站,佛光西來,自此擴散,才有後來的格局;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就在涼州住過十多年,他對中國漢文化的了解,就是在涼州完成的。至今,他那個著名的焚不爛的舌頭還埋在涼州,接受著曆代過客的朝拜;要是你研究中國的建築,那就更繞不開涼州了,北京西安等舊都城的模式,最初的源頭,就是涼州。……總之,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麵,其發祥地就在涼州。陳寅恪的《隋唐製度淵源論稿》裏,有許多相應的證據。
涼州曆史悠久,據考證,原始氏族公社時期,人類就在這兒活動。四千多年前,這兒就開始使用銅器。春秋時,為西戎屬地。當周幽王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後,攻入酆鎬之地的西戎兵中,就有涼州人的祖先。戰國後,涼州為月氏住地,後為匈奴休屠王所占。漢時,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襲擊匈奴,取得勝利,河西走廊哭聲動天:“亡我祁連山,使我牲畜無繁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此後,漢武帝設河西四郡,涼州始名為“武威”,歸屬中央版圖。
鐵大帥哥指揮“飛虎軍”在古浪城外消滅了“馬家軍”步騎總指揮馬元海率領的“馬家軍”主力部隊之後,沒有停留,一百五十多輛“裝甲戰車”帶著“飛虎軍”一千多名戰士穿過騰格裏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邊沿,來到了距離涼州四十裏鋪大約20裏地的一處荒山野嶺隱蔽起來。
第二天,親自帶著幾十名偵查員前往涼州等地進行偵查的“老北風”張海天風風火火地跑回了營地,向鐵駿報告說看到大隊紅軍用馱馬帶著大批物資到了四十裏鋪。鐵駿立刻判斷這是古浪城紅九軍帶著繳獲的戰利品前來和徐向錢的總指揮部會和來了,看來中央的戰略意圖並沒有改變,估計還是讓西路軍固守永昌、涼州,以掩護河東紅軍進行戰略轉移,同時開辟永昌、涼州根據地。
既然如此,鐵駿製定的下一步行動計劃就沒有改變的必要了,不過他想看看得到了武器彈藥以及其他補充的紅軍主力的戰鬥力到底如何。所以他命令“飛虎軍”嚴密監視“馬家軍”的動向,做好警戒、隱蔽隊伍,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身處西寧的青海省政府代主席、西北“剿匪”第二防區司令兼第五縱隊司令官馬步芳,接到自己的堂兄、愛將,自己親自任命的“馬家軍”步騎總指揮馬元海及其所率領的兩萬多“馬家軍”主力部隊在古浪城外全軍覆沒的消息以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這怎麼可能?幾千個缺槍少彈、缺衣少食的疲憊之師,竟然能一戰消滅自己兩萬多“馬家軍”主力?他們要是有這種實力,也不會被中央軍攆得跑到鳥不拉屎的大西北的戈壁灘來了。馬步芳馬上致電另一個前線指揮官馬彪,命其立刻查明馬元海所部被紅軍消滅之真相,同時電告馬步青,讓他派出主力部隊和馬彪的部隊一起消滅古浪城的紅軍,為馬元海報仇。
馬彪接到馬步芳的命令,不敢怠慢,親率手下主力兩個騎兵旅、一個步兵旅以及兩個地方民團將近兩萬人馬撲向古浪城。可是等他殺到古浪城下,才發現紅軍已經離開古浪城撤往永昌、涼州去了。他找到被打散的那些民團士兵一問,這才知道“馬家軍”步騎總指揮馬元海及其所率領的兩萬多“馬家軍”主力竟然都是被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的大量“裝甲戰車”上的上千挺機槍(逃兵門把“索米衝鋒槍”也當成了機槍,誰讓它火力猛射程遠呢)給消滅的。
根本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這樣的軍隊的馬彪,讓親兵將這些“逃兵”吊到樹上嚴刑拷打,得到的答案竟然還是如此。這可讓馬彪犯難了:這些“逃兵”的口供當中全都提到了一點兒,那就是那些“裝甲戰車”上的人有一部分看上去都是金發碧眼的“長毛”(洋鬼子),難道是北邊的紅北極熊軍隊偷偷越過邊境前來支援紅軍來了?這可是一個重要的情況,感到十分棘手的馬彪慌忙將查到的情況上報馬步芳,而馬步芳接到電報根本不相信紅北極熊會派出裝甲部隊偷越國境來襲擊自己的部隊。他馬上命令馬彪率軍向永昌、涼州進行追擊,會同馬步青的主力部隊圍殲紅軍,如有差池,提頭來見!
現在雙方的態勢已經漸趨明朗:按照工黨中央的要求,西路軍總指揮部對所屬部隊的作戰部署進行了調整,西路軍總指揮部及五軍兩個團移駐永昌縣城,九軍以及三十軍一部進占山丹城,五軍移至涼州(武威)西四十裏鋪,三十軍一部監視涼州。“馬家軍”方麵是:馬彪的兩萬人馬撲向山丹城,而馬步青的主力部隊約三萬人馬準備和涼州守軍合圍四十裏鋪的紅五軍。鐵駿將“飛虎軍”隱蔽到距離涼州四十裏鋪大約20裏地的這一片荒山野嶺的目的,就是為了救援紅五軍,更確切地來說是為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紅五軍軍長董振堂。
董振堂(1895-1937),字紹仲,河北省邢台市新河縣人。董紹仲自幼跟父親習武,練就了一身好武藝。1913年高小畢業考入冀縣中學,畢業時獲得"優秀模範"的稱號。1917年考入清河陸軍預備學校。1921秋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參加馮煥章的國民軍。參加了馮煥章與1924年發動的北京政變。1926年9月,任國民聯軍第14師第12旅旅長。
中原大戰後,馮煥章下野,馮部黃河以南的殘餘部隊被蔣委員長收編調往山東濟寧地區,董紹仲任改編後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25師73旅旅長。1931年春,蔣委員長下令調26路軍南下江西進攻紅軍,企圖讓這支雜牌軍和紅軍相互拚殺兩敗俱傷。第三次"圍剿"失敗後,26路軍移到被紅色區域包圍的寧都縣城。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1931年12月14日,26路軍1。7萬名官兵在趙博生、董紹仲的指揮下,舉行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投奔蘇區後被編入華夏工農紅軍第五軍團,董振堂任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1932年5月升任第五軍團總指揮(1933年1月改稱軍團長)。
從1932年7月到1934年9月,董紹仲率部參加了贛州戰役、漳州戰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的幾乎所有戰鬥。1932年4月,董紹仲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錯誤路線以及李德的所謂“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錯誤戰略的指揮,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一方麵軍不得不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董紹仲指揮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後衛。1936年6月,紅五軍團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麵軍勝利會師,並得到"鐵流後衛"的光榮稱號。1934年11月底,根據中央“掩護部隊應不顧一切阻止及部分地撲滅尾追之敵”的命令,董振堂率部與國民黨軍展開激烈殘酷的血戰。他們掩護紅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渡過湘江後,第34師包括師長陳樹湘、師政委程翠琳以及5000名紅軍戰士全部陣亡。董紹仲所率紅五軍團以慘重的代價為紅軍渡湘江做出了英勇悲壯的貢獻。1935年4月底,紅軍渡金沙江時,董紹仲率部在防禦陣地一直堅守了9天9夜,最終圓滿地完成了保障紅軍主力渡江的任務。
1936年10月,董紹仲率領紅五軍加入“西路軍”,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937年1月,攻占甘肅省高台縣城後,被國民黨馬步芳部2萬餘人包圍,激戰9晝夜,後於20日與3000將士一起壯烈犧牲。
鐵駿在讀民國曆史的時候,多次感歎董紹仲的勇武,這位“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高材生絕對是一員文武雙全的悍將。而鐵駿所謂的“救國義勇軍”最為缺少的就是真正接受過正規軍事教育的將領,所以鐵駿就產生了一個“天馬行空”般的想法——把自己十分欣賞的董紹仲“撬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