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 接納張覺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05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完顏闍母雖已撤軍,但張覺知道這隻是暫時的,不久之後金軍還會卷土重來。張覺自知實力弱小,不是金軍對手,要想存活下去,就必須有外援支持。張覺心裏很清楚,此時能向他提供外援的隻有宋朝。可是,派去宋朝談判的李安弼等人至今沒有回音,這讓他很焦急。
這天,張覺得知有大批百姓過境平州,回燕京而去。於是,他以此為由,親筆書寫了一份申狀,派張鈞和張敦國去燕京,送交燕山宣撫司。申狀原文如下:
“權管勾平州節度使兼諸軍都統張覺狀:
自女真深入,北朝皇帝西狩不返,諸路寇兵充斥,道途塞絕,當道無所依托。承天朝累遣人賚到文字招諭,尋奉表款附,後蒙降到敕赦,並處置宣命。適值女真襲下燕城,遠近震懼,當道力弱地隔,姑務應從,以緩攻侵,圖安境土。
燕城本中國舊地,雖為賊有,巢穴尚遙,固無久駐之勢。況與大朝要約,遂議割分。賊恃虎狼之強,其雲中富家巨室,悉被驅虜,止留空土,以塞前盟,大朝亦非得已。旋以假道當界,冤痛之聲,盈於道路,是用不忍,與州人共議,僉曰:‘宜抗賊命,以全生靈;若許東遷,是亦資虜’。即調發丁壯,繕甲兵,鋤賊徒,以活生靈,區區之心,必已聞之。
近知賊眾已過居庸,大朝必措置屯守,使無回路。仍念安土重遷者,人之常情,況萬家流離,祭祀無主,雖居近地,猶謂出鄉。使複父母之邦,是成終始之義。一則為大朝守圉之計,二則快流民歸國之心。固無他求,乞修舊款。應西來職官百姓,已分別津發,過界去訖。
今差都統府掌書鴻臚少卿張鈞、將作監參謀軍事張敦固,謹詣安撫司納土歸朝。”
概括起來看,張覺這份申狀有這樣幾點內容:
一、自己曾多次接到宋朝招撫文書,早已上表款附。二、當初之所以順從金人,目的是保全平州。三、燕京本中國舊地,但金人隻給宋朝留下一座空城。四、調兵攔截燕民東遷,目的是挽救百姓。五、現有大批原燕京職官百姓,從平州過境回燕京。讓他們回去,有利於守衛燕京。六、今願納土歸附宋朝。
當時,有不少燕京百姓滯留在平州、灤州一帶,他們皆希望回到燕京去。可是,他們的田地與房宅皆被常勝軍占有,他們回去後皆無宿食之地。若允許他們回去,勢必給燕京帶來一定的麻煩。為避免造成誤會,張覺於是寫了這份申狀。
王安中和詹度對張覺納土歸朝,不敢貿然接受。他們認為,此事事關重大,非同小可,遂立即密奏朝廷,請朝廷定奪。
宋徽宗獲悉後,當即在崇政殿召開會議進行研究,參加會議的有王黼、童貫、蔡攸、趙良嗣等人。
王黼主張接納張覺,他分析道:
“接納張覺,對我朝有利:一可用來抗禦金軍,二可用來製衡郭藥師,三可用來牽製奚王回離保,可謂一舉而三得。反之,若不接納,勢必把張覺推向天祚帝或者回離保。如果他與回離保聯手作戰,那麼燕京很可能會得而複失,甚至還會威脅到我朝河北的安全。”
對王黼的分析,童貫與蔡攸皆表示讚同。
唯獨趙良嗣強烈反對,他說:“我朝與金自結盟以來,兩國南北夾擊遼國,以使我朝得複祖宗舊地。而今若背信棄義,則會破壞兩國之盟,一旦金人來攻,敵強我弱,必招亡國之禍!”
趙良嗣請求,立即斬殺張覺派來的使者李安弼,並向金人通報此事,以表明我朝的立場。
其實,趙良嗣還是很有政治遠見的。他不是那種鼠目寸光之人,作為“海上之盟”的重要參與者,他了解金國高層領導的個性,他深知金軍強大的戰鬥力,也深知宋朝軍隊的無能。
趙良嗣極力勸諫道:“陛下,兩國既然已在盟書中明確,禁止在對方境內招降納叛,那麼,我朝若違背這一盟約,金人一定會和我朝刀兵相見的!”
對於趙良嗣的嚴重警告,宋徽宗與諸大臣都不相信。他們認為,金人現在控製的地域太遼闊,到處都需要用兵,根本沒有兵力對我發動戰爭。
對於趙良嗣的勸諫,宋徽宗不僅聽不進去,反而很惱怒。一怒之下,宋徽宗將趙良嗣官職連降五級,並不準他再參與政事。
同樣是來自燕京的漢人遼官,延康殿學士、提舉太一宮趙敏修,卻與趙良嗣觀點相反,他也主張接納張覺,收複平州。
趙敏修其實就是李處溫的堂弟李處能。李處溫被蕭太後處死後,李處能先是出家當和尚,後來逃出燕京,逃到渤海一個小島上繼續為僧。蕭太後獲悉後詔令他歸俗,令他乘驛騎立即返回燕京,打算重新重用他。當他走到平州時,聞聽金人已占領燕京,於是越境,投靠了大宋。宋徽宗賜給他一座宅第,並授與官職。隨後,他的母親國夫人邢氏以及兒女,也都從平州遷來東京。
趙敏修與張覺派來京城的使者李安弼、高黨等人,幾乎每天早晚出入於王黼、蔡攸府第。他們鼓動宋朝接納張覺,並積極策劃收複平營灤三州。
此時,宋徽宗對收複北方全部失地的願望很強烈。願望越是強烈,頭腦就會越不冷靜,就越容易被衝昏。
宋徽宗覺得,不能錯過遼國覆亡這個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若能趁機收複北方全部失地,自己既可名垂青史,又可告慰於列祖列宗。
經過一番討論,宋徽宗最終決定接納張覺。他將平州改名為泰寧軍,密令王安中派人,護送張鈞和張敦固來東京。
張鈞等人來京後,宋徽宗正式下詔,任命張覺為泰寧軍節度使,總領三州兵馬,世襲平州。張覺的部屬衛甫、趙仁彥、張鈞、張敦固,均被任命為徽猷閣待製。並且,免除平州、營州、灤州三年的租賦。
政治眼光短視的宋徽宗,隻看到占小便宜,卻忘記了“貪小便宜吃大虧”的曆史警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