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悄悄出兵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242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正當宋徽宗擔心遼國出兵南下時,出使遼國的賀生辰使羅選,與賀正旦使侯益,從遼國回來了。
宋徽宗緊急召見他們,問:“遼國在燕京集結兵馬,是否要南下入侵?”
羅選回答說:
“陛下,遼國南府宰相張琳在燕京招兵買馬,並不是針對大宋。他是受天祚帝之命,準備前去東京討伐高永昌。高永昌是東京裨將,今年大年初一晚上,率軍發動叛亂,將東京留守蕭保先刺殺在留守府裏。然後占領東京,自稱大渤海皇帝,建國號大元國。”
不久前,和詵也曾上報過類似消息,但宋徽宗還是有些不太放心,問:“這消息確實可靠嗎?”
羅選回答說:“確實可靠。燕京一帶百姓都知道,都這麼說。”
宋徽宗點點頭,心裏總算踏實一些,又問道:“朕還聽說,天祚帝現在被女真人搞得焦頭爛額,這也是真的嗎?”
羅選回答道:
“陛下,我們這次去遼國,隻到達中京,在中京呆了兩個多月,因道路阻梗,沒能到達上京,所以並沒見到天祚帝,對天祚帝的情況也不太了解。不過,聽說上京也發生了叛亂。”
這時,侯益插話說:
“陛下,現在遼國國內到處都亂哄哄的。東京、上京都發生了叛亂,女真人把契丹人打得落花流水。咱可趁機進軍燕京,收複漢家故土。”
宋徽宗看了侯益一眼,沒說什麼。
出兵北伐,並非易事,阻力很大。雖然目前尚處於秘密策劃狀態,但反對的聲音,宋徽宗還是經常能夠聽到。昨天,保州(今河北保定)通判張毣上書說:
“遼國目前的局勢是,雖然數次被女真人所挫,但朝野上下並未反叛,其國體依然穩固。邊防帥臣們隻知一味迎合,編造事端,以誤朝聽,陛下不可不察。”
前日,薛嗣昌也寫來奏章說:
“邊將劉延壽路過太原府時,臣曾問他經營燕雲之事。他表示:可伐不可守,可守不可久。況且宋遼之間有祖宗盟誓,一旦出兵失敗,恐怕會發生不測之變。”
薛嗣昌對於出兵北伐的態度似乎也有所改變。
對於是否出兵,宋徽宗仍猶豫不決。他有時覺得,遼國內亂,的確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應該出兵。不然,錯失良機將追悔莫及。可有時他又覺得,出兵與遼軍作戰,勝敗難測。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兵者,軍國之大事。應接受曆史教訓,慎之又慎。
兩種聲音,時常在他耳邊回響;兩種意見,時常在他心中打架。搞得他左右為難,寢食不安。
現在,遼軍在燕京集結的事已經弄清楚了,這讓宋徽宗心裏放鬆了許多。宋徽宗長舒一口氣,對內侍張迪說:“去把蔡攸找來,朕有事讓他去做。”
蔡攸是蔡京的大兒子,與宋徽宗私交甚好,時任宣和殿大學士。
張迪從崇政殿出來,路上碰到鄧洵武。鄧洵武現知樞密院,主管軍事,與張迪關係很好。張迪見四周無人,便悄悄對鄧洵武說:
“鄧樞密知道不?官家近來正與蔡太師、童太尉秘密策劃,準備出兵北伐,收複燕京。”
鄧洵武聽後很不安。自己主管樞密院,統管調兵之事,可是,皇帝現在謀劃出兵,卻避開自己,這不明擺著對自己不信任?同時,他對出兵也很憂慮,覺得應該去找蔡京,向他提個醒。
鄧洵武比蔡京小十歲,屬於蔡京一黨。十幾年前,蔡京能夠登上宰相寶座,也有鄧洵武的一份功勞。鄧洵武當時擔任起居舍人,雖然官職不大,但在宋徽宗身邊工作。他趁機獻給宋徽宗一幅《愛莫助之圖》,極力推薦蔡京。
鄧洵武來到都堂,都堂又稱政事堂,在皇宮前區,是宰相下朝後議事之處,緊挨著樞密院。
蔡京這天正在都堂裏辦公,鄧洵武開門見山,說:
“蔡太師,聽說皇上正在謀劃北伐?宋遼有百年盟約,萬萬不可破壞。太師現在主政,應切實負起責任。”
蔡京感到鄧洵武的話有些刺耳,反問道:
“鄧樞密這是聽誰說的?皇上如果想北伐契丹的話,能不與你這個知樞密事商量?調兵之權不是在你鄧樞密手裏嗎?”
鄧洵武碰了一鼻子灰,無言以對,默然轉身離去。
回到樞密院後,鄧洵武想了想,還是感到不對勁。皇上如果真要出兵北伐,統帥非童貫莫屬。他覺得應該勸一勸童貫,於是,派人去請童貫來樞密院議事。
不一會兒,童貫來到樞密院,笑嗬嗬地問:“鄧樞密,有什麼事啊?”
鄧洵武說:“童太尉,聽說皇上與你,還有蔡太師,正在謀劃北伐?”
童貫輕描淡寫地說:
“隻是在一起議論了幾次,算不上謀劃。官家現在也隻是初步有這樣一個想法罷了。現在遼國爆發了內亂,不僅是女真人作亂,東京也起兵造反了。”
鄧洵武說:
“即使遼國爆發內亂,我們也不該破壞祖宗盟誓。而且,宋軍打不過遼軍。這樣的教訓,曆史上還少嗎?一旦出兵,必將兵連禍結,貽害無窮。千萬不要輕舉妄動。”
童貫笑了笑,反勸道:
“鄧樞密,如果皇上問起你,你就說燕雲當取。商量也得商量十來年,不要與皇上作對。皇上剛有北伐之意,你如果反對,恐怕會被他人抓住話柄的。”
鄧洵武也笑了笑:
“我不怕別人抓住話柄。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要對得起大宋子民,還有這大好河山。”
後來,童貫與蔡京都向宋徽宗彙報了鄧洵武反對出兵之事。蔡京與童貫的本意,是想甩開鄧洵武,不讓鄧洵武攙和北伐大計。
沒想到,宋徽宗聽後考慮了幾天,決定放棄出兵。這天,宋徽宗召見蔡京與童貫,說:“收複燕雲,還要繼續等待時機。朕決定,暫時不再討論此事。”
時間轉眼又過去了一年。
公元1117年(政和七年)二月,雄州知州和詵獲得遼國一個重要情報,說易州淶水人董龐兒聚眾起兵,攻陷城邑,聲勢非常浩大。
和詵立即上報,在奏章中說:
“董龐兒名叫董才,出身貧賤,號董龐兒。他見遼國爆發內亂,遂在老家易州招募了一千多鄉兵,趕赴東北,與女真人交戰。他本想以此取得功名,誰知剛與女真人交戰,隊伍便敗績逃竄。遼軍主將想治其罪,欲擒之斬殺。他於是亡命山穀,聚眾為盜,剽掠州縣,已達萬人。……”
與此同時,定州路安撫使兼中山府知府張杲,也得到同樣情報。張杲覺得董龐兒這隻隊伍可以利用,於是一麵上報朝廷,一麵派人去遼國,秘密聯絡董龐兒,試圖讓其歸順宋朝。
真定路安撫使趙遹聞訊後,當即撰寫奏章,反對接納董龐兒。身邊人勸說道:“不要多管閑事,定州路的事,與我們真定路有何相幹?”
趙遹很嚴肅地說:“我與張杲都是帥臣,雖轄區不同,但職責一致。況且,向皇上陳述自己的見解,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真定路與定州路都是邊防地區,一旦開戰,我們真定路能不參與嗎?”
然而,趙遹的奏章上報到樞密院後,被童貫悄悄扣壓了下來。宋徽宗壓根兒就沒看到這份奏章。此時,童貫已經接替鄧洵武,擔任知樞密院事。
蔡京和童貫都認為,董龐兒這隻隊伍可以利用,建議宋徽宗接納董龐兒。蔡京說:
“借助於遼人之手收複燕雲,乃是上上之策。董龐兒起事,就是一個絕好機會,不可錯失。如果張杲能成功勸其歸順,可將這支隊伍接收,納入我軍編製。”
童貫建議道:“如果董龐兒肯歸順,我們也可以支持董龐兒為由,直接出兵北上,直接收複燕雲。”
宋徽宗又考慮了半天,覺得收複燕雲的時機似乎已經到了,於是同意招納董龐兒,並許諾:“如果董龐兒能收複燕雲,日後可以考慮封其為燕王。”
蔡京當即給有關部門下令:趕緊給董龐兒的軍隊準備戰袍冠帶,以及戰旗等物品,一旦接收,就將他們納入我軍編製,全部換上我軍裝備。
不久,董龐兒派人來東京,送來了降表,表示願意歸順宋朝,並且斬了遼國牛欄軍的一名監軍,“函其首來獻”。在降表中,董龐兒自稱“撫宋破虜大將軍董才”,決心攻取燕雲舊地,報效宋朝,並請求宋朝出兵支援。
童貫擔心趙遹再次上書,反對接納董龐兒,壞了大事,於是建議宋徽宗將趙遹調離真定路,調到熙州(今甘肅臨洮)任職。理由是,一旦對遼開戰,西夏很可能會蠢蠢欲動。因此,必須派一強將鎮守西部邊陲。宋徽宗並沒多想,立即表示同意。
童貫又考慮到,趙遹上任時路過東京,很可能會趁機進宮,向宋徽宗當麵陳述反對接納董龐兒的意見。於是,令趙遹不必進京,即刻從便道,直接趕赴熙州上任。
那些日子裏,宋徽宗很興奮,也很忙碌,每天與蔡京、童貫等人緊鑼密鼓地籌劃著出兵北伐諸事。他經常工作到深夜,有時半夜三更,崇政殿大殿裏還燈火通明。
宋徽宗令童貫從東京禁軍中抽調出一部分精銳,組成北伐前軍,又令河北各路做好戰時後勤保障準備,還計劃以換防為名,將戰鬥力最強的西軍主力,秘密調往河北邊境,集結待命。
公元1117年(北宋政和七年)三月初三黎明,迎著涼絲絲的初春的晨風,由八千京師禁軍精銳組成的北伐前軍,從東京悄悄出發,向河北邊防重鎮雄州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