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來自燕京的密信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420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1、雄州
公元1115年,是北宋政和五年、遼國天慶五年、西夏雍寧二年。這年農曆乙未,屬相為羊。這一年,對北宋來說有些事值得一提。例如:宋徽宗正式確立長子趙桓為皇太子;負責軍事的宦官童貫,統率宋軍對西夏作戰,一勝一敗;二十七歲的何栗與二十六歲的秦檜,都進士及第步入政壇,何栗是頭名狀元;趙遹受命,平定瀘南晏州卜漏叛亂……等等。
然而,北宋的這些事,與發生在遼國的一件事相比,似乎皆不足為道。
遼國東北部(即今東北地區)有一個古老民族,稱作女真人。這年正月,女真人部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在北部一個叫會寧(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的地方登基稱帝,公開向遼國皇帝天祚帝挑戰。女真人要擺脫契丹人的統治與壓迫,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的國家。
從此,女真人登上了中國曆史的政治舞台。中國曆史政治的格局和走向,將發生深刻巨變。
然而,遼國統治者包括天祚帝在內,對女真人根本瞧不起。他們認為,女真人祖祖輩輩生活在邊遠的山林之地,經濟落後,生活困苦,又沒有文化,不可能成就大業。
對於女真人的政治動向,北宋朝廷則基本上是一無所知。直到這年三月,一封來自遼國燕京的蠟丸密信,才讓北宋朝廷對女真人產生了一定的興趣。
這年三月初四早晨,北宋河北東路邊關重鎮雄州(今河北雄縣),在淡淡的白霧中醒來。晨風習習,空氣中飄散發著初春的氣息。
雄州城裏最有名的建築是瓦橋關,也叫火帝閣,是唐代所建。一座大門洞橫跨街心,南麵牆上嵌有“雄關”兩個大字。門洞上麵建有廟宇,專供百姓祭奠用。祭奠文昌帝君時朝南拜,祭奠火神時則朝北拜。
雄州原名叫瓦橋關,曾隨燕雲十六州一起,被遼國占領。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領兵北伐,收複瓦橋關之後,改名為雄州。雄者,巍然勇猛也。大概柴榮是想以此彰顯武功,威懾遼國。
州衙位於南關大街,距離瓦橋關不遠。知州名叫和詵,五十歲左右,家住東京,獨自來此做官。這天一大早,和詵在庭院裏漫步。院中有棵大杏樹,杏花初綻,翠紅亂點,滿樹胭脂,爭奇鬥豔。望著滿樹繁花,和詵覺得神清而氣爽。和詵來雄州任職僅兩年,可這棵大杏樹樹齡至少已有十年。
這時,白溝河驛站的驛官忽然登門,給和詵送來一枚蠟彈。所謂蠟彈即蠟丸,古人常以此傳遞機密文書。這是一枚來自遼國燕京的蠟彈,裏麵裝有一封密信,全文如下:
“天慶五年三月四日,遼國光祿卿李良嗣,謹對天齋沐裁書,拜上安撫大師足下:
良嗣族本漢人,素居燕京霍陰。自遠祖以來,悉登仕路。雖披裘食祿不絕如線,然未嚐少忘堯風。欲褫左衽,而莫遂其誌。
比者,國君嗣位以來,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陵,官兵奔北;盜賊蜂起,攻陷州縣;邊報日聞,民罹塗炭;宗社傾危,指日可待。
邇又天祚下詔,親征女真。軍民聞之,無不惶駭。揣其軍情,無有鬥誌。良嗣雖愚贛無知,度其事勢,遼國必亡。
良嗣日夜籌思,偷生無地。因省易係有雲:見機而作,不俟終日。語不雲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良嗣久服先王之教,敢佩斯言,欲舉家貪生,南歸聖域,得複漢家衣裳,以酬素誌。
伏望察良嗣忱誠不妄,憫恤轍魚,代奏朝廷,速俾向化。儻蒙睿旨,允其愚懇,預叱會期,俯伏前去,不勝萬幸。”
密信寫在縑帛上,字體雋永,飄逸瀟灑。和詵反複看了數遍,仔細琢磨含義。
寫信人名叫李良嗣,是遼國一位光祿卿官員。光祿卿掌管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等職事。
但遼國官製與宋朝有所不同。遼太宗當年占據燕雲十六州後,采取以“本族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的政策,在皇帝之下設立了兩套官僚機構。一是遼官機構,叫北院,掌管朝廷大政及契丹本部事物。二是漢官機構,叫南院,掌管境內漢人州縣等事。北院遼官俗稱北麵官,南院漢官俗稱南麵官。由此來看,李良嗣是南麵官。
李良嗣自稱漢人,祖籍燕京,自遠祖以來便在遼國當官。由此來看,他很可能屬於燕京的漢人貴族。從他熟練引用《易經》和《論語》經典著作來看,他對中國古典文化很熟悉。
信的中心內容是說,遼國皇帝天祚帝不得民心,女真人已開始造反,盜賊蜂起,遼國形勢大亂,有亡國之危。
這是真的嗎?李良嗣欲舉家棄遼投宋,回歸漢家,其目的又是什麼呢?和詵心生疑問。
和詵並不認識這個自稱李良嗣的人。那麼,李良嗣為什麼要將密信送到雄州來?
這是因為,雄州是北宋距離遼國最近的重鎮,兩國界河白溝河就在雄州城北三十裏處。在兩國爆發戰爭的年代裏,雄州一直是兩國交兵爭戰的焦點所在。著名將領楊六郎曾在此守關十六年。為鞏固邊防,楊六郎率領軍民創造性地修築了地下戰道。這些戰道始於雄州城,經大台、祁崗,向東北延伸至霸州、文安、永清一帶,長達65公裏左右。戰道內設有“引馬洞”、“藏兵洞”、“議事廳”、“料敵洞”、“迷魂洞”等軍事設施,皆用青磚砌鑄,非常堅固,堪稱一道“地下長城”。
自從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遼國統和二十二年)兩國簽訂澶淵之盟以來,結束戰爭,和平相處,至此已有一百多年。每年兩國都互派許多使臣,友好交往,使臣一般都從雄州過界。宋使由此北去燕京,然後再去往遼國首都上京臨潢府。遼使則由此南下,直接前往宋朝首都東京汴梁。兩國在白溝河岸分別設有驛站,負責迎來送往,做好接待。
白溝也是兩國重要通商口岸與貿易榷場之一。宋人用茶、鹽、布匹、糧食、藥材、瓷器、絲織品等,換取遼人的羊、馬、駱駝等牲畜,以及刀具、馬具、皮具等產品。邊貿交易一直很紅火,百姓受惠,安居樂業。按照盟約規定,宋朝每年贈給遼國的五十萬兩匹銀絹,即所謂歲幣,也在白溝交割。
宋朝實行文官治國,朝廷派大批文官到全國各地任職,以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並危害中央政權的藩鎮割據問題。然而,雄州是個例外。雄州曆任知州由武官擔任,這已成為慣例沿襲下來。雄州的國防軍事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和詵也是一名武官,且出身於將門之家。他父親名叫和斌,是著名將領,當年曾跟隨狄青南征,率騎兵做先鋒,英勇善戰,所向披靡。凱旋回朝後,受到宋仁宗的親切接見。宋神宗時,安南(今越南)入侵,和斌受命率步騎三千出擊,殊死決戰,大敗敵軍。和斌後來長期在廣西戍邊,晚年回到東京,官至侍衛親軍步軍司都虞侯。
和詵依靠他爹庇蔭參軍入伍,步入軍界,最初在河北地方軍隊任職。他喜歡鑽研兵器製造技術,元祐年間,曾研製出一種輕便弓弩,叫做製勝強遠弓,又稱鳳凰弓。那是一種腳踏弓弩,據說能破堅於三百步之外。他把弓弩呈獻給宋哲宗,宋哲宗很高興,下令製造推廣,和詵以此成名。宋徽宗繼位後,和詵繼續在軍中任職,曆任右武大夫、威州刺史等武官職務,兩年前調來雄州任職。
現在,蠟丸密信雖然在和詵手裏,但從稱謂來看,這密信並不是寫給他的,而是寫給安撫使的。
安撫使是路一級主管軍事的官員。路是朝廷派出的一個常設機構,代表朝廷監察某一區域的工作,其地位高於府、州、軍、監。“路”是由“道”轉化而來的。立國之初,宋朝因襲唐製,將全國分為十三道。公元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宋朝進行行政區劃改革,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宋神宗時,將全國劃分為二十三路。公元1105年(崇寧四年),宋徽宗又將京都開封府置為京畿路,全國合稱二十四路。
鑒於唐朝集一道之權於節度使一身,從而造成嚴重不良後果,宋朝在路一級進行分權,設置了轉運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和安撫司四大常設機構,對事權進行分割。轉運司長官叫轉運使,主管財政;提點刑獄司長官叫提點刑獄公事,主管司法;提舉常平司長官叫提舉常平官,主管平倉與貸放錢穀等事;安撫司長官叫安撫使,主管軍事。這四司,又簡稱為漕司、憲司、倉監司與帥司。
其實,宋朝的路有兩種分法:一種是按照轉運使劃分,也稱作按“憲司”分路。按這種分法,河北分為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這是基本區劃劃分。
另一種是按軍事防禦劃分,也稱作按“帥司”分路。按這種分法,河北設有四個安撫使路,即:一、大名府路,治所在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二、高陽關路,治所在河間府(今河北河間);三、真定府路,治所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四、中山府路,治所在安喜(今河北定州)。安撫使一般由各路首州的知州兼任,“掌管一路兵民之事”。
雄州既在河北東路管轄範圍內,又在高陽關路管轄範圍內,實際上接受雙重領導。但是,無論是河北東路還是高陽關路,他們對雄州知州都沒有任免權。
所以,和詵對這封密信的處理辦法有兩個:一是將密信交給高陽關路安撫使,或者河北東路安撫使,讓他們去做進一步處理。因為這信在名義上是寫安撫使的。二是直送東京,上報朝廷。因為自己是朝廷派到雄州來任職的,有直接上奏權。
和詵經過考慮,選擇了後者。
幾天後,這封來自燕京的蠟丸密信被呈送入宮,擺在了宋徽宗崇政殿的寬大禦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