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評:【實體書】係列 《欣然求死和血色唯美》(2007.08)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676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西方古有騎士,華夏昔有俠士,日本舊有武士。三士三道,三種精神,三樣境界。然前兩者或倏然消散,或遠偏江湖,唯武士道綿延不絕,廣為流布。由幕藩中堂而城下茶庵,由沙場刀弓而坊間弦歌,逐漸化為一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國民精神的特質。”林少華曾這樣說。他是為了向我們推介《葉隱聞書》。
因為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往,對日本,我一直懷有一種迷惑感。一方麵對這個民族一些不可否認的優點抱著強烈的讚賞,一方麵卻又始終保持著警惕和不滿。懷著這樣的心態,我想謾罵和故作激昂都是愚蠢的,我們應該對我們的鄰居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故欲了解日本,必先了解武士道。”林少華這樣斷言。他緊接著說:“而這部《葉隱聞書》,正是了解和研究武士道的原典性文本,彌足珍貴。”
這本被譽為武士道《論語》,號稱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真正源頭的書,是一本很詭異的書。山本常朝把自己的生平過往、武士軼事、其他智者對武士道精神的闡述等等絮絮叨叨地塞進了這本書中,完全是一位老人的做派。而且很遺憾的是,頗有些顛三倒四甚至前後矛盾之處,很難做到圓融無礙。
因此,若是懷著對傳說中的武士道的莫名好感,譬如所謂“生如櫻花之燦爛,死如落葉之靜美”的溢美,那麼一定不要來讀這本書。你會發現,這裏隻有一位前武士現僧人(山本常朝著書之時已然出家)的老爺爺,眼見人心不古心痛不已,從而所闡發的一堆牢騷。他不斷地告誡年輕人,回頭看看以前的武士守則,一定要做一個好武士。大致就是這樣。
所以,若想來讀一本優美的武士傳說,那就幹脆放棄這本書吧。即便是《菊與刀》或《武士道》可能都比它好。但是,要想真正了解武士道精神,《葉隱聞書》無疑是最好的一本。
我不怎麼相信,這本書是武士道的源頭。在本書之前,武士作為日本的一個特殊階層,必然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禮儀模式、生活習慣乃至思維模式。山本常朝應該是過往智者對武士精神闡述的集大成者。
山本認為:所謂武士道就是“關於死的哲學”。作為武士,理當為死而死。死的目的就是死的本身。武士道就是要切斷對於生的執著心。“決死而立,把死恭送給對手;有了純一的死,生才不會無望。”武士求死,當有“狂”的精神:拒絕籌劃,反對思想,不問是非,為忠誠或榮譽,決然前行,一往無前。在我看來,山本的這本書,隱隱成為後來軍國主義的重要源頭之一。
“隱於葉下,花兒苟延不敗,終遇知音,欣然花落有期。”“葉隱”一詞由來,源於西行之詩。詩很美,詩中的“苟延”和“欣然”更是武士精神中十分重要的兩種狀態。茂呂美耶曾說:“櫻花之所以跟武士道脫不了關係,在於櫻花開得非常幹脆,完滿地了結其一生,才在落櫻時無悔無恨地隨風而散。”在山本的理想狀態中,武士往往是鄙視苟延,而追求完滿和欣然的。我突然想起電影《最後的武士》中,美國上尉內森•奧爾格倫觀察了日本武士的生活方式之後,說:“這裏人人講究禮儀,微笑、鞠躬,但在禮貌中能感受到他們強烈的情感……每天醒來便專心將每件事做得盡善盡美。”
這甚至已經帶有一絲唯美的氣質,不過卻是血色的。
決然和緩慢,殘忍和禮儀,在日本文化中被結合得那樣得嚴絲合縫,不能不說是一種異數,也恰恰是《葉隱聞書》的詭異所在。
後世的日本人,將山本“武士道”繼承發揚了下去。穿著西裝、啃著漢堡包的日本人,身上往往都還帶著不可磨滅的日本痕跡。這更加是一種異數。
《葉隱聞書》成書於1716年,更早四年,聖彼得堡成為俄羅斯的首都,而托馬斯•紐科門已經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活塞蒸氣機;在那之後七年,康熙帝駕崩,龐大的清王朝盡管看上去仍然不可一世,卻已經在曆史的暗流中被卷入了漩渦。世界的曆史不可抗拒地走在從近代到現代的道路上。而這個時候,還有一位老人,仍然試圖使武士的尊嚴可以在落日的餘暉中得到莊嚴的敬畏。
對於被異化的軍國主義,我們必須立場鮮明地反對。
但對一位老人對本國文化傳統的熱愛,卻不得不令人感到尊敬。
畢竟,在這個西方文化濫觴的時代,我們失落了太多自己的東西。日本民族對武士道這樣一種帶有強烈變態色彩的文化仍然帶著那樣強烈的眷念之情,我們泱泱中華,失落甚至主動丟棄的東西,未免太多了。
PS:此文曾在某晚報專欄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