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二,上山下鄉運動和母親來農場(之一)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505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五十二,上山下鄉運動和母親來農場
    文革開始前後不到三年,全國各地的“書記”和“長”們,從“革命領導幹部”一下變成了“反革命修主義”分子、“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轉眼之間,他們這些人又從十八層地獄被“解放”出來,重新成為革命領導幹部。
    政治鬥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些革命老幹部被玩弄於舍取之中,股掌之間。先罰後賞,反複無常,叫他們感恩戴德。
    文革中那些被打倒的封疆大吏和省委書記、省長們,受盡淩辱、殘害,但寧為玉碎者少,願為瓦全者多。他們大多數人選擇了“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的忍辱負重。
    能活,就活著。
    我們從鄧小平當年的三次檢討、認錯的信中,可以看到,即使是偉人,也不能免俗。
    曆史上,中國的文人和官員中,有的是有骨氣的誌士,但更多的是奴才。
    一般地說,明君之下出高士,暴君之下育奴才。
    皆因明君能容人,被屬下對抗、爭辯幾下,至多使其不快,不再被重用,但不會家破人亡。因此,曆史上就有許多文人和官員藐視功名與烏紗,寧為情性而得罪皇帝。
    才子柳永有詞“忍將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惹惱了皇帝,結果皇帝在他的試卷上批曰:“此人花前月下,愛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
    皇帝大筆一揮,柳永便一輩子與官場無緣,從此難入仕途。“禍兮福所倚”,但他成為了中國極有影響的婉約派大詞人領軍人物,後來自嘲“奉旨填詞”。
    柳永是幸運的,因為他沒碰到暴君。柳永要是遇到的是暴君,別說你去青樓打茶圍,在書案填詞,能叫你飯都沒得吃,能叫你活不下去。
    鄧拓的一篇“說大話的故事”,並沒有柳永的輕蔑上權,他隻是善意的比喻、提醒一下當政領導,結果竟丟了卿卿性命。假如寬厚仁慈,冷落鄧拓就是,何必要置人於死地?
    章乃器、章伯鈞、羅隆基如何?
    有風骨,有氣節,為人讓人肅然起敬,思想言論讓人擊節讚賞。
    好,那就將你打翻在地,再踏上千萬隻腳,叫你永世不得翻身。
    故專製不可觸犯的,一旦觸怒,輕則有牢獄之災,重則死無葬身之地,後果不堪。
    在暴政下,文人和官員的風骨尤為可貴。
    人格獨立,思想自由,堅持正義和真理,不媚權貴,就是風骨。
    沒有風骨的知識分子和沒有骨氣的官員,就必然沒有是非原則,隻有厲害權衡,隻會媚權,現在被網民譏諷為太監。
    這些人沒有人格,因此他們所謂的忠心,隻是在主子得勢的時候忠。主子一旦失利,難免要反戈一擊,立即殺個回馬槍以報效新主。
    苟且偷生,真不是說著玩的。現實往往逼迫你苟且偷生。因為隻有苟且,才能偷生。
    苟且二字,表現出“活”的無奈。而一個“偷”字,凸顯了“生”的無奈。
    行筆至此,突然想到古人介子推。
    春秋時,晉獻公妃子驪姬,謀害太子申生,申生弟弟重耳,避難流亡出走,期間受盡屈辱磨難。跟著他流亡的臣子中,有個人叫介子推。一次,重耳餓暈,介子推割腿肉送重耳食。
    後重耳為國君,成春秋五霸之一,即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加封功臣,獨忘介子推。經人提醒,晉文公憶及舊事,含愧差人請介子推入宮受封。介子推數番不應,晉文公隻得屈尊前往親請。
    介子推不願為官,聞訊背駝老母躲進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搜山未見介子推,有人獻策燒山,留一出口逼介子推現身。公乃令燒山,孰料火燒三日夜,熄後終不見介子推。
    晉文公上山查看,見介子推母子相擁一大柳樹,人與樹俱被燒死。柳樹樹洞內,介子推留片衣襟,上題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哭拜後,為其厚葬。下令綿山為“介山”,建祠。定燒山這天為寒食,曉諭全國,在這天禁忌煙火,隻吃寒食。
    晉文公臨行,伐那株燒焦柳木,回宮做成木屐,每日對其長歎:“悲哉足下。”
    清明節和“足下”之尊稱,即源此。
    今日之社會,既無介子推,亦無晉文公矣。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