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大美女(民國):林微因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290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人物簡介編輯本段
    林徽因
    林徽因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福建閩縣(福建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曆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於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1]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她就讀於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1920年4月,隨父遊曆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誌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詩人徐誌摩,對新詩產生濃厚興趣。翌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學。1923年,徐誌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台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台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生平經曆編輯本段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啟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由於當時美國賓州大學建築係不收女生,她改入該校美術學院,而主要仍選修建築係的課程,實現了自己的誌願。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林徽因
    林徽因
    畢業後,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台美術設計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結婚。8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係。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範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築與文學》和《園林建築藝術》的演講。又為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翌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於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築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1931年,她受聘於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後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築,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必讀的重要工具書。
    林徽因在從事建築科學研究之餘,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表於《詩刊》第二期。以後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鬥》、天津《大公報》《文學雜誌》等,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她的詩多數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為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讚賞,奠定了她作為詩人的地位。當時,她曾應聘為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係講授《英國文學》課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誌》的編委。她經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徽因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一。林徽因
    林徽因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讚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麵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簷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於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與冰心、廬隱同為著名的閩籍女作家。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區發現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建於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七七”事變爆發,她被迫中斷野外調查工作。不久,北平淪陷,全家輾轉逃難到昆明。次年,她為雲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1940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裏。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複發。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築史》搜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幾年中,她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幹詩稿中,迷惘、惆悵、蒼涼、沉鬱已代替了戰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詩中時時流露出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全家於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並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解放了。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無數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的古建築也許將毀於戰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1949年初,突然兩位解放軍同誌來到她家,攤開北平軍用地圖,要求他們用紅筆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跡的位置,以便萬一大軍被迫攻城時盡可能予以保護,這使他們十分感動,消除了對共產黨的疑慮。他們立即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築用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牆拆毀時,梁思成和林徽因撫磚痛哭。1953年文化部組織的歐美同學聚餐會上,林徽因衝動的指著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說“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複起來,充其量也隻是假古董!”在這樣的一種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惡化,最後拒絕吃藥救治,於1955年離世。
    在文學方麵,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
    北平解放後,林徽因受聘為清華大學建築係教授,擔任《中國建築史》課程並為研究生開《住宅概論》等專題課。從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與清華大學建築係的幾位教師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
    1950年,她被任命為北京計畫委員會委員,對首都城建總體規劃提出了有遠見的意見。她以極大的科學勇氣和對人民、對曆史負責的精神,反對拆毀城牆、城樓和某些重要古建築物的錯誤主張,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麵貌,並提出修建“城牆公園”這個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設想。
    1951年,她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承擔為碑座設計紋飾和花圈浮雕圖案的任務。她關心傳統手工業的複興,為瀕臨停業的景泰藍、燒瓷等傳統工藝品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式圖案,親自參加試製,並為工藝美術學院培養研究生。
    1952年,她參加中南海懷仁堂的內部裝修設計,還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翌年,她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擔任《建築學報》編委、中國建築研究委員會委員。1954年6月,她當選為北京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徽因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擔負的工作和教學任務,而且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曆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但到了1954年,她的身體已極度衰弱,所承擔的《中國建築史》課程,幾乎一大半是躺在床上講授的。1955年4月1日,病魔終於奪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歲。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誌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突出貢獻編輯本段
    人類進入文明史後,女性一直被淹沒在曆史的黑洞裏。在婦女解放這條路上,20世紀中國婦女先覺者中,相當多的人以與新文學共體的方式,張揚著自我的獨立品格,從而讓我們見識到有別於傳統“象牙美人”、激蕩著青春氣息與時代風雲的美麗人生。林徽因應該是這一群體中很特別的一個。麵對這樣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麼那個據說為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嶽霖的真誠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麼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她才華的全部,因為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絕響。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麼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的荒郊野地裏的民宅古寺足以證明,她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關於林徽因的傳記有很多,值得推薦的嚴肅客觀的傳記有:陳學勇的《蓮燈微光裏的夢——林徽因的一生》、費慰梅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以及張清平的《林徽因傳》。
    人物貢獻編輯本段
    建築
    她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北平解放後,林徽因受聘為清華大學建築係教授,擔任《中國建築史》課程並為研究生開《住宅概論》等專題課。從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與清華大學建築係的幾位教師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曆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
    文學
    在文學方麵,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養病。先後發表詩《那一晚》《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裏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年)
    感情生活編輯本段
    此情可待成追憶
    16歲的林徽因遊曆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誌摩。當時徐誌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被徐誌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誌摩也愛上了林徽因,但林徽因後來才發現,自己對徐誌摩隻是崇拜,並無愛情。徐誌摩深愛林徽因,回到中國與此時剛生下第二胎的妻子張幼儀離婚,但當他回到英國。林徽因已經離開了英國,又回到了中國。林徽因
    林徽因
    在這個選擇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少女那真正與眾不同的、早萌的智慧的閃光。大多少女,跟隨感情的懵懂的指引,一意孤行。不惜跟全世界的人作對。美其名曰是為了自我自由,為了愛情。年齡漸長,就會慢慢體會,長輩反對的事情,自然有他們身後幾十年的滄桑變化做底子,未必沒有道理的。——往往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的時候,已經年華老去,在感情的路途上耗費了大量時光。身心俱疲了。一個人把精力放在什麼地方,最後總能被人看到。這樣的一個女子,一開始就標明心意,不做別人眼裏的傳奇,要踏踏實實的過一生。女孩在自己最漂亮最巔峰最受人寵愛的時候,放棄成為傳奇的誘惑和虛榮心的牽引,憑著本能選擇最踏實的生活狀態,實屬難得。感情,不等於生活。
    徐誌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詩是這樣寫的:“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金嶽霖談了自己的感觸:“徐誌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總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滑——”“當然不是說他滑頭。”他是指徐誌摩感情放縱,沒遮沒攔。他接著說:“林徽因被他父親帶回國後,徐誌摩又追到北京。臨離倫敦時他說了兩句話,前麵那句忘了,後麵是‘銷魂今日進燕京’。看,他滿腦子林徽因,我覺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認識,他們是兩小無猜,兩小無猜啊。兩家又是世交,連政治上也算世交。兩人父親都是研究係的。徐誌摩總是跟著要鑽進去,鑽也沒用!徐誌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誌摩這個朋友。”他說:“比較起來,林徽因思想活躍,主意多,但構思畫圖,梁思成是高手,他畫線,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沒那本事。他們倆的結合,結合得好,這也是不容易的啊!”
    相依相牽,人生伴侶
    嫁給著名學者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遊學歐美主攻建築設計。
    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
    婚後梁對林嗬護倍至,夫妻二人致力於他們所熱愛的建築事業,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象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致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築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築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
    你是我人間四月天
    金嶽霖,哲學家,邏輯學家。191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留學美國、英國,又遊學歐洲諸國,回國後主要執教於清華和北大。他終生未娶。一直戀著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裏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金嶽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誌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嶽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讚羨至極,十分嗬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嶽霖仲裁。金嶽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
    1931年,梁思成從外地回來,林徽因很沮喪的告訴他:“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訴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我祝願你們永遠幸福。”而林徽因,不僅沒有離開他,反而感動萬分地對梁思成說了一句能讓世上所有男人都無法拒絕的話語:“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來償還!”林徽因後來又將這些話轉述給了金嶽霖,金嶽霖回答,“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於是從此三人終身為友。
    五十年代後期,林徽因已經去世,梁思成也已經另娶了他的學生林洙。金嶽霖有一天卻突然把老朋友都請到北京飯店,沒講任何理由,讓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納悶。飯吃到一半時,金嶽霖站起來說:“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聞聽此言,有些老朋友望著這位終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淚。林徽因
    林徽因
    即使多年後,當金嶽霖已是八十歲高齡,年少時的旖旎歲月已經過去近半個世紀。可當有人拿來一張他從未見過的林徽因的照片來請他辨別拍照的時間地點的時候,他仍還會凝視良久嘴角漸漸往下彎,像是要哭的樣子,喉頭微微動著,像有千言萬語哽在那裏。最後還是一言未發,緊緊捏著照片,生怕影中人飛走似的。許久,才抬起頭,像小孩求情似的對別人說:給我吧!林的追悼會上,他為她寫的挽聯格外別致,“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總是用來指豔日,豐盛與富饒。她在他心中,始終是最美的人間四月天。他還記得當時的情景,他跟人說,追悼會是在賢良寺舉行,那一天,他的淚就沒有停過。
    有人央求他給林的詩集再版寫一些話。他想了很久,麵容上掠過很多神色,仿佛一時間想起許多事情。但最終,他仍然搖搖頭,一字一頓地說,我所有的話都應當同她自己說,我不能說。他停一下,又繼續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願意說也不願意有這種話。他說完,閉上眼睛,垂下頭,沉默了。
    人物影響編輯本段
    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林徽因在美術方麵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
    在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藝似乎比蕭紅和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麵一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她不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麵成就斐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幾乎標誌一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
    林徽因,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的是她,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門出身經曆繁華,被眾人稱羨的是她,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的還是她;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讚歎的是她,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的又是她。
    人物評價編輯本段
    作為女性的林徽因我又何苦為難女人?
    林徽因向來是一個群體的中心,不管是遠遠向往著的群眾,還是登堂入室加入她的沙龍的客人,我們得到的畫像,總是一群男人如壁腳燈一樣地抬頭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線烘托她,愈發顯得她眼波靈轉,顧盼生姿。
    這個中心在讓人神往的同時,也讓人神傷。梁思成說到林徽因因為愛上了金嶽霖而痛苦地找他商量的時候,雲淡風清地說了一句“我們都哭了“。哭過痛過,傷痕應該還在,隻是出於矜持和自尊而不願意提及。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穿插著許多矜持的緘默。徐誌摩是嗓門最大最不知顧忌的,但是碰到林徽因也頗為委婉,並且在一個關鍵的時刻墜機身亡,永遠沉寂。陸小曼於是也緘默了,素服終身。梁思成也是沉默的,我們隻從他第二任妻子林洙那裏,知道一些隻字片語。林洙也是緘默的,提及林徽因的時候,她永遠會想到少女時期去拜見她的情景。金嶽霖麵對采訪者更是如此明言:“我所有的話,都應該同她自己說,我不能(與別人)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願意說,也不願意有這種話。“
    但是如今這個時代,或許不允許有什麼緘默,愛情事件中的神秘隱諱,更像是在白猿肚子裏的《九陽真經》,大家恨不得扒了出來複印之後人手一冊地傳看。1994年費慰梅所著《中國建築之魂》一書出版,1996年張幼儀的侄孫女張邦梅出版了她口述的自傳,也揭秘了一把。
    李健吾曾說:“林徽因的聰明和高傲隔絕了她和一般人的距離……絕頂聰明,又是一副赤熱的心腸,口快,性子直,好強,幾乎婦女全把她當做仇敵。“或許是因為她身邊都是男性朋友的緣故,她的一生才沒有被一堆回憶錄的口水所淹沒。當林徽因這個名字越來越流行,對於她的崇拜和對於她的偉大的消解同時進行,或許女性觀眾/讀者比男性更關注林徽因,更容易崇拜她或者蔑視她,就像她們關注格雷絲。凱利,前者是一個有愛情有婚姻有事業的名媛,後者是有事業有婚姻的明星。說到底還是林徽因更高一籌,融合了亦舒式女性理想和瓊瑤小說的滿天詩句。
    但是,在這一場場的文化關注中,到底有多少男性參與其中呢?這是讓我好奇的一個問題。費慰梅的丈夫費正清絕對不會去寫老友的傳記,張邦梅若是個男子,也不會把自己姑婆的故事拿來做畢業論文。說到底,這麼關注他人故事的,總是女人。
    既然關注他人是女人的通病,林徽因是否是一個例外?張幼儀的自傳中說到,林徽因在1947年見了她一麵:“一個朋友來對我說,林徽因在醫院裏,剛熬過肺結核大手術,大概活不久了。連她丈夫梁思成也從他正教書的耶魯大學被叫了回來。做啥林徽因要見我?我要帶著阿歡和孫輩去。她虛弱得不能說話,隻看著我們,頭擺來擺去,好像打量我,我不曉得她想看什麼。大概是我不好看,也繃著臉……我想,她此刻要見我一麵,是因為她愛徐誌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她即使嫁給了梁思成,也一直愛徐誌摩。“林徽因
    林徽因
    林徽因的舉動的確有些讓人費解,不由得人家不浮想聯翩。她要看什麼?張幼儀又有什麼好看的?這位高傲的女神還做過另一件頗近常理的事情。徐誌摩死後,淩叔華處存有他的日記和手稿,林徽因並不掩飾她對此的好奇和渴望,“我隻是要讀讀那日記,給我是種滿足,好奇心滿足,回味這古怪的世事,紀念老朋友而已。“(1932年農曆正月初一給胡適的信)如她所願,她拿到了徐誌摩的《康橋日記》,但是少了幾頁,為此她還和淩叔華慪了好一陣子的氣。
    我一邊帶著後天培養的男性良知,希望死者安息,一邊又出於女性犯濫的柔情,希望看到更多的有味有料的關於這個女人的回憶錄的出現。這是我所能做到的極限,在此與各位女性讀者共勉。
    作為建築學家的林徽因建築是她心靈的詩歌
    蕭乾先生在絕筆《才女林徽因》中記道:“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常得臥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談絕不是結了婚的婦人的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她從不拐彎抹角,模棱兩可。這種純學術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於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
    這是1933年11月初一個星期六的下午,蕭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吃茶時發表的感慨,同時,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處世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林徽因女士的作品集搭乘世紀末班車在中國大地適度地流行了一陣子。我們當然無法用文學家張愛玲女士的文字感染力來衡量建築學者、美術設計師出身的林徽因,這種相提並論的做法本身就是愚蠢的。但是令人悲哀的是——當下大部分讀者因為無聊文人的杜撰炒作將林女士當作一條美麗的金魚供養在床頭案邊,對於真正的文字工作者而言,這種荒唐的炒作已近似於恥辱。
    上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係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征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築係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跡位置,以免被炸。和日軍在中國八年的種種殘虐暴行相對比,我們看到了人類的進步。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於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恒也於1941年在對日戰爭中陣亡。縱是佛經中九天十地諸神菩薩,胸襟也不過如此吧。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築的大規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於一旦,林徽因的丈夫,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由於吳晗的言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後不久,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生了一次麵對麵的衝突。
    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回憶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樓今日早已隨著文化浩劫一同煙消雲散,但林徽因當日的金剛怒吼,必將永遠環繞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國學者心頭。
    他人眼中的林徽因真實比想像更風華
    三十年代金嶽霖曾題“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對聯贈於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冰心提起林徽因,開口就說:“她很美麗,很有才氣。”比較林徽因和陸小曼時,更以為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與林徽因一起長大的堂姐堂妹,幾乎都能細致入微地描繪她當年的衣著打扮、舉止言談是如何地令她們傾倒。--(陳鍾英:《人們記憶中的林徽因——采訪劄記》)
    在眾多的讚譽中,頗值得回味的是張幼儀對林徽因的評價,當她知道徐誌摩所愛何人時,曾說“徐誌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複雜、長相更漂亮、雙腳完全自由的女士”。--(張邦梅:《小腳與西服》)
    與美麗相輔相成的,自然是她過人的才氣。文潔若為林徽因的美而驚歎之餘,毫不掩飾對她才華的欽佩,“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曾出現過像達。芬奇那樣的多麵手。他既是大畫家,又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林徽因則是在中國的文藝複興時期脫穎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人。她在建築學方麵的成績,無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方麵,也都有所建樹”。--(文潔若:《才貌是可以雙全的——林徽因側影》)
    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詩人氣質、酷愛戲劇,也專學過舞台設計,卻是她的丈夫建築學和中國建築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麵上不過主要是後者的得力協作者,實際卻是他靈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內外——憶林徽因》)
    沈從文眼裏的林徽因是“絕頂聰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蕭離則稱林徽因是“聰慧絕倫的藝術家”。費慰梅認為,林徽因“能夠以其精致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歡熱鬧,喜歡被人稱羨”,這一點也可以從林徽因在文學沙龍上的高談闊論得到印證。費正清晚年回憶林徽因就曾說,“她是具有創造才華的作家、詩人,是一個具有豐富的審美能力和廣博智力活動興趣的婦女,而且她交際起來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都圍繞著她轉”。——(費正清《費正清對華回憶錄》)
    然而,也恰恰就是這樣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的是她,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門出身經曆繁華,被眾人稱羨的是她,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的還是她;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讚歎的是她,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的又是她。這樣的林徽因,在朋友間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種評說,李健吾抗戰期間聞聽林徽因雖罹患重病而不離開祖國時,激動地說:“她是林長民的女公子,梁啟超的兒媳。其後,美國聘請他們夫婦去講學,他們拒絕了,理由是應該留在祖國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作為中國建築學術先行者的林徽因
    在《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一期上,林徽因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征“,2,,這應該是首次由中國專業的學者發表的關於論述中國建築的理論性文章。林徽因首次在理論上定義了中國建築的木框架結構體係的基本特征。這一點的意義是更為重大的。因為在此之前的西方建築史學家都曾對中國建築的詮釋之中產生的一些誤解,基本上都是在這一點上沒有清楚的認識。這與西方的古典建築多以磚石建造及壘砌結構有關,框架結構方法被建築師們很好理解一般要到近代的鑄鐵及鋼筋混凝土結構之後。這些誤解在早期西方建築師在中國所做的所謂“中國建築文藝複Chinese,Architectural,Renaissance)一類的教會建築中,被反映得尤其明顯。以此可見林徽因對建築的專業知識的深入了解,盡管她在賓大就學的專業是美術而非建築。至今為止,這一基本認識仍然被證明是十分正確的,並不斷被發揚光大。其實僅僅憑這一點,我們足以將林徽因定為中國建築曆史與理論的奠基者與先驅者。
    筆者以為,從深層次來看,林徽因先於其他中國建築學者而對中國傳統民居,及現實住宅有所關注和熱愛,應該還緣自於另外兩個特殊因素:一是她作為一位,具有敏銳觀察生活眼光的文學家之緣故;二是她作為一位因戰時而不得不從事鄉,間家務勞動的女主人的緣故。這種關注“人“與建築物的關係的思維特點應該最易在居住建築中反映出來。,在“現代住宅設計參考“一文中,林徽因明確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建築學,不重視住宅問題必將改變,這種情況也會明顯體顯在戰後的社會發展之中:,“現,在的時代不同了多數國家都對於人民個別或集體的住的問題極端重視,認為它,是國家或社會的責任。以最新的理想與技術合作,使住宅設計,不但是美術,且,成為特種的社會科學。23,“在當時建築學術界多以大型公共建築和古代尊貴建築,為主要關注對象的情形下,這種非常有見地的學術眼光,顯然與她重視“人“的,文學家思維有相當的關係。
    林徽因還是在中國建築界率先提出要保護民間建築的學者。根據羅哲文先生,的回憶,在一九五三年由北京市政府召開的“關於首都文物建築保護問題座談會“,上,林徽因特別提出了要保護民居住宅建築:,“北京市保護舊文物建築多半屬於,宮殿,廟宇,對民間建築便沒有注意。藝術從來有兩個係統,一個是宮殿藝術,,一個是民間藝術,後者包括一些住宅和店麵,有些手法非常好,如何保存這些是,非常重要的。,“31,她的發言得到了時任國家文物局長也是著名文、史學家的鄭振鐸的支持,從而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重視對以後的古建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從建築學術的角度來看,如此明確地提出對民居建築遺產之保護,在當時來說即便是在國際上都是十分先進的。
    人物傳記
    關於林徽因的傳記有費蔚梅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田時雨的《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陳學勇的《蓮燈微光裏的夢——林徽因的一生》和《林徽因尋真》,張清平的《林徽因傳》,黃楊的《梁思成與林徽因》,林杉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劉炎生的《絕代才女林徽因》,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王臣的《喜歡你是寂靜的:林徽因傳》,肖辰的《情若蓮花的女子:林徽因傳》。
    人物語錄編輯本段
    1、我的快樂都是微小的事情。
    2、任何一件事情,隻要心甘情願,總是能夠變得簡單。
    3、容易傷害別人和自己的,總是對距離的邊緣模糊不清的人。林徽因
    林徽因
    4、渴望占有愈多而愈脆弱。
    5、沒有欲望隻能說是麻木不仁。
    6、短暫的瞬間,漫長的永遠。
    7、鳥的翅膀在空氣裏振動。那是一種喧囂而凜冽的,充滿了恐懼的聲音。一種不確定的歸宿的流動。
    8、人的寂寞,有時候很難用語言表達。
    9、總是需要一些溫暖。哪怕是一點點自以為是的紀念。
    10、感情有時候隻是一個人的事情。和任何人無關。愛,或者不愛,隻能自行了斷。
    11、傷口是別人給與的恥辱,自己堅持的幻覺。
    12、我大概是一隻鳥。充滿了警覺,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飛。
    13、痛徹心扉的愛情是真的,隻有幸福是假的。那曾經以為的花好月圓……愛情隻是宿命擺下的一個局。
    14、我的世界是寂靜無聲的,容納不下別人。
    15、像我這樣的女人,總是以一個難題的形式出現在感情裏。
    16、我們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17、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總是與眾不同。
    18、我總是以為自己是會對流失的時間和往事習慣的。不管在哪裏,碰到誰。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
    19、幸福始終充滿著缺陷。
    20、但是快樂太單純,所以容易破碎。
    21、我從來不自欺欺人。我隻看真實。
    22、聰明的女子值得同情。
    23、一個女子的寂寞就是這樣的不堪一擊。如果一個男人對我伸出手。如果他的手指是熱的。他是誰對我其實已經並不重要。
    24、我會懼怕孤獨嗎?我隻是偶爾會感覺寂寞。
    25、愛情是容易被懷疑的幻覺,一旦被識破就自動灰飛煙滅。
    26、快樂的流淚。
    27、在她的心裏潛伏著一個深淵,扔下巨石也發不出聲音。
    28、喜歡的就要擁有它,不要害怕結果。
    29、很多人一旦分開也許會永遠都不再見麵。
    30、有些人是可以被時間輕易抹去的。猶如塵土。
    31、很多人不需要再見,因為隻是路過而已。遺忘就是我們給彼此最好的紀念。
    32、他們似乎從沒有正式地告別過。而每一次都是絕別。
    33、男人做錯事,但是女人遠兜遠轉地計劃怎樣做錯事。女人不大想到未來——同時也努力忘記她們的過去——所以天曉得她們到底有什麼可想的!
    34、一般的說來,活過半輩子的人,大都有一點真切的生活經驗,一點獨到的見解。他們從來沒想到把它寫下來,事過境遷,就此湮沒了。
    35、感情有時候隻是一個人的事情。和任何人無關。愛,或者不愛,隻能自行了斷。
    36、天是昨夜雨洗過的,山崗照著太陽又留一片影;羊跟著放羊的轉進村莊,一大棵樹蔭下罩著井,又像是心!
    37、緣分叵測,我們無從得知下一刻會發生一些什麼。
    38、總是需要一些溫暖。哪怕是一點點自以為是的紀念。
    39、回憶永遠是惆悵。愉快的使人覺得:可惜已經完了,不愉快的想起來還是傷心。
    40、任何東西都可被替代。愛情,往事,記憶,失望,時間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無力自拔。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