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大美女第四:楊玉環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724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人物簡介編輯本段
    楊玉環,廣西容縣人(嶺南西道容州人氏),十歲時其父楊玄琰楊貴妃
    楊貴妃
    ,在蜀州司戶參軍任上病亡;楊釗(楊國忠)、楊玉環由其叔叔河南府士曹楊玄璬撫養;隨為官的叔叔四處漂泊。十三歲時,李林甫將楊玉環介紹給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
    唐天寶間。四門助教許子真《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記載有:“楊妃,容州楊衝人也,離城一十裏,小名玉兒。-------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大被寵遇。天寶間冊為貴妃。
    《舊唐書。後妃列傳之一》
    玄宗楊貴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戶。妃早孤,養於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開元初,武惠妃特承寵遇,故王皇後廢黜。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後庭數千,無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既進見,玄宗大悅。不期歲,禮遇如惠妃。太真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後。
    《新唐書。後妃列傳之一》:
    玄宗貴妃楊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孫。徙籍蒲州,遂為永樂人。幼孤,養叔父家。始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後廷無當帝意者。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異之,即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號“太真”,更為壽王聘韋昭訓女,而太真得幸。善歌舞,邃曉音律,且智算警穎,迎意輒悟。帝大悅,遂專房宴,宮中號“娘子”,儀體與皇後等。
    天寶初,進冊貴妃。追贈父玄琰太尉、齊國公。擢叔玄珪光祿卿,宗兄銛鴻臚卿,錡侍禦史,尚太華公主。主,惠妃所生,最見寵遇。而釗亦浸顯。釗,國忠也。三姊皆美劭,帝呼為姨,封韓、虢、秦三國,為夫人,出入宮掖,恩寵聲焰震天下。每命婦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讓不敢就位。台省、州縣奉請托,奔走期會過詔敕。四方獻餉結納,門若市然。建平、信成二公主以與妃家忤,至追內封物,駙馬都尉獨孤明失官。
    它日,妃以譴還銛第,比中仄,帝尚不禦食,笞怒左右。高力士欲驗帝意,乃白以殿中供帳、司農酒餼百餘車送妃所,帝即以禦膳分賜。力士知帝旨,是夕,請召妃還,下鑰安興坊門馳入。妃見帝,伏地謝,帝釋然,撫尉良渥。明日,諸姨上食,樂作,帝驟賜左右不可貲。由是愈見寵,賜諸姨錢歲百萬為脂粉費。銛以上柱國門列戟,與銛、國忠、諸姨五家第舍聯亙,擬憲宮禁,率一堂費緡千萬。見它第有勝者,輒壞複造,務以環侈相誇詡,土木工不息。帝所得奇珍及貢獻分賜之,使者相銜於道,五家如一。
    妃每從遊幸,乘馬則力士授轡策。凡充錦繡官及冶彖金玉者,大抵千人,奉須索,奇服秘玩,變化若神。四方爭為怪珍入貢,動駭耳目。於是嶺南節度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進九章銀青階,擢翼戶部侍郎,天下風靡。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
    天寶九載,妃複得譴還外第,國忠謀於吉溫。溫因見帝曰:“婦人過忤當死,然何惜宮中一席廣為鈇钅質地,更使外辱乎?”帝感動,輟食,詔中人張韜光賜之。妃因韜光謝帝曰:“妾有罪當萬誅,然膚發外皆上所賜,今且死,無以報。”引刀斷一繚發奏之,曰:“以此留訣。”帝見駭惋,遽召入,禮遇如初。因又幸秦國及國忠第,賜兩家钜萬。
    。。。。。。
    初,安祿山有邊功,帝寵之,詔與諸姨約為兄弟,而祿山母事妃,來朝,必宴餞結歡。祿山反,以誅國忠為名,且指言妃及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撫軍,因禪位,諸楊大懼,哭於廷。國忠入白妃,妃銜塊請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屍以紫茵,瘞道側,年三十八。
    生平經曆編輯本段
    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六月初一日,楊玉環出生於今廣西容縣十裏鄉楊外村。
    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李林甫將楊玉環介紹給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
    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明皇詔玉環入內,讓其到太真寺去當女道士,號太真。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七月,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楊貴妃因太子暗中指令要挾,唐玄宗被迫將其賜死於陝西馬槐坡,時年三十八歲。
    因古時南蠻人是被人瞧不起的,楊貴妃得寵出名後,史官因避諱多不寫其是南方人,而多以她父親、叔叔為官地名寫做籍貫。但是尊重史實的人依然能從蛛絲馬跡中發現重要的證據!
    第一:夏季因思念小時候所喜歡吃的荔枝而愁眉緊鎖。唐玄宗為了討楊貴妃歡心,下令飛騎從嶺南以八百裏加急送荔枝到皇宮(荔枝的保鮮期相當短),當時站在城樓上看到飛騎送荔枝的楊貴妃開心地笑了。故此有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佳句流傳世間;至今嶺南尚有荔枝品種“妃子笑”!(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
    #第二:楊貴妃被唐玄宗戲稱:阿蠻!這是唐玄宗獨自擁有此稱謂的權利。中國自古有:北夷,嶺南人為南蠻,阿蠻即真實地道出了楊玉環是南方人;阿蠻不是她的小名;而有些電視劇或者史書誤以為唐玄宗還有一個愛妃名叫:阿蠻的;真是天大的誤會!
    第三:和楊貴妃同時期的唐朝學者許子真主筆的《容州普寧縣楊妃碑記》則是最直接的曆史證據;記載有:“楊妃,容州楊衝人也,離城一十裏,小名玉娘。-------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大被寵遇。天寶間冊為貴妃。
    第四:太監總管高力士為何得寵?因為高力士同樣是嶺南高州人氏(高州唐宋時屬嶺南西道,即廣西),漂泊異鄉遇同鄉即所謂惺惺相惜吧!因為楊貴妃也是嶺南人,和高力士說的都是“白話”!(白話是嶺南的一種地方語言,流行於廣東,廣西南部一帶)。愛屋及烏,唐玄宗因為深愛楊玉環,也聽從她的意見,故此高力士“當選”太監總管。(當選是借用當下時髦的一些語言,專製的時代應該沒有民主選舉製度的)
    第五:古今同理,人一旦得勢,首先是家鄉和親近的官員率先拍馬屁走後門,這叫近水樓台先得月。從這裏也可一探端倪,史官之意意味深長!(於是嶺南節度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進九章銀青階,擢翼戶部侍郎,天下風靡。
    紅顏薄命
    天寶十貴妃自縊
    貴妃自縊
    四載(公元755年),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她。
    婚姻狀況編輯本段
    李瑁
    壽王李瑁影視劇李瑁
    影視劇李瑁
    ,兩《唐書》有傳,為唐玄宗第十八子。李白曾從事的永王李璘為唐玄宗第十六子,可知李瑁還是李璘的弟弟。李瑁原名清,後改名瑁。其生母為武惠妃。據史書記載,武惠妃先生的幾個兒子皆不育,#故李瑁初生即養於唐玄宗之兄李憲的寧王府,有十餘年之久。開元十三年,始入宮,封壽王。
    李瑁生母甚為唐玄宗所寵愛,李瑁也因此幾乎當上太子。後來因其妃美貌為父皇所奪,李瑁也隻能認命,為了避嫌,事事謹小慎微,是可想而知的。李商隱詩“薛王沉醉壽王醒”、“不從金輿唯壽王”,正寫其無奈與避嫌之狀。楊萬裏《讀武惠妃傳》:“桂折秋風露折蘭,千花無朶可天顏。壽王不忍金宮冷,獨獻君王一玉環。”看似美化李瑁,實含譏刺,令讀者驚悚而心寒。[1]
    唐玄宗
    野史中講,唐玄宗即位前,任潞州驛駕,喜歡趙麗妃。隨後,又移愛於錢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直至武惠妃。武惠妃四十多歲死去,這年,玄宗52歲。後宮美人很多,竟沒有一個令玄宗中意。這對於多情種子玄宗來說,無處寄托情懷,無殷桃楊貴妃
    殷桃楊貴妃
    異是一種酷刑。玄宗於是鬱鬱寡歡,時常發怒。
    這時,有近臣進奏說,楊玄琰有個女兒,名叫楊玉環,現為壽王妃,姿質天成,玄宗聞言大喜,也不管人家是自己的兒媳婦,當即吩咐入暗中招來觀看。
    不看不打緊,一看之下,玄宗傻了眼。楊玉環長得美豔無比,而且能歌善舞,智慧過人,聰穎異常。這樣豐豔照人,風情萬種的女人沒法不讓一個正常的男人動心,何況風流種子李隆基?李隆基傻眼一陣以後,緩過神來,覺得這令人讒涎欲滴的美女,還不能馬上摟過來,起碼先得改變這種身份。於是玄宗吩咐,讓楊玉環先入籍女道士,賜號太真,爾後再迎後宮。最後獨享專房,令六宮粉黛失去顏色。
    壽王見媳婦被父皇搶去,半句話也不敢說,隻好忍氣吞聲。玄宗為了補償,便聘韋詔訓的女兒為壽王妃。壽王除聽任擺布,又能如何呢?
    楊玉環擅長歌舞,通曉音律,善解人意。玄宗極為喜歡,漸漸迷戀,不能自拔。不久,楊玉環專寵後宮,宮中稱她為娘子,儀體規製等同皇後。天寶初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楊玉環何以如此迷人,令玄宗神魂顛倒,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這當然有原因。那麼人們不禁要問,楊玉環如何使玄宗如此迷戀於她呢?是她的天生麗質,肌膚白皙如“凝脂”?是她的“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迷人媚態?是她的羽服霓裳,能歌善舞?
    有觀貴妃入浴
    貴妃入浴
    點認為:玄宗熟悉音律,這在唐朝諸位皇帝中算是佼佼者。他自幼喜愛音樂,素質高,會作曲,能舞蹈,不少弟子曾在梨園都受過他的訓練。而楊玉環身材好,體態美,又擅長旋律快速的西域舞蹈,加之楊玉環是個琵琶名手,古書記載: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開一場演奏會,當時玄宗興致勃勃,手持羯鼓,楊玉環彈奏琵琶,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於玄宗而言,當然精於音律的楊玉環就顯得格外有魅力。
    楊玉環姿容出眾,不僅體態豐腴,肌膚細膩,且麵似桃花,這對於重於聲色的玄宗,也是具有吸引力的。然而,最能使玄宗如癡如狂地迷戀楊玉環的,應是她有過人的聰穎,善於掌握男人的心理,又善解人意。例如在她被賜死時也毫無怨言,這又怎能不使玄宗皇帝日後此恨綿綿無絕期,直至抑鬱而死呢!
    另一種意見認為玄宗會迷戀上楊玉環,固然有楊的一些魅力在起作用,而更主要的應是當時社會環境與皇家小家庭的變化在起決定作用。當朝皇帝驕奢心難免會代替求治心。玄宗對政治逐漸失去興趣,對政事也產生倦怠感,在宰相與宦官的迎合下很快就倦怠政事,後來玄宗就任由李林甫等專權擅政,自己落得清閑。這樣就有了時間縱欲享樂了。[2]
    結局爭議編輯本段
    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楊貴妃
    楊貴妃
    載:禁軍將領陳玄禮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
    死於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吞金而死?
    有人說楊貴妃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裏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裏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裏兒中》才傳得此說。
    流落民間?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在《楊貴妃
    楊貴妃
    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回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東渡日本?
    有一種說山口百惠
    山口百惠
    法認為,楊貴妃東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憐惜楊貴妃美貌,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合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親信護送南逃,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穀町久津,被日本遣唐使救走,當時的日本皇室仿擬唐朝,對唐朝貴妃的到來,自然是熱烈歡迎、禮遇有加。楊貴妃到達日本後,受到當時的女天皇孝謙天皇的接見,安排居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上。日本都城遷平安京(京都)時她又隨至京都,生活了三十年,後病逝於京都,享年六十八歲。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女性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還一種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遠走美洲。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雖然眾說紛紜,但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等也是如此。
    曆史影響編輯本段
    楊貴妃的故事是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
    詩歌
    李白七言樂府《清平調》楊貴妃
    楊貴妃
    鄭畋七言絕句《馬嵬坡》
    白居易長詩《長恨歌》
    戲劇
    元朝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明朝《磨塵鑒》殷桃楊貴妃
    殷桃楊貴妃
    明朝吳世美《驚鴻記》
    明朝屠隆《彩毫記》
    清朝洪升《長生殿》
    《貴妃醉酒》
    《太真外傳》
    陳鴻《馬嵬坡》
    《唐明皇與楊貴妃》
    《(楊貴妃秘史)》
    小說
    《楊太真外傳》
    《長恨歌傳》
    傳說
    有傳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遂命人從嶺南高州千裏把新鮮荔枝送至長安,據說荔枝送到時表麵尚有露水。此品種亦稱為“妃子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
    楊貴妃
    另有傳說她當時曾被解救,後來到了日本度過餘生,在日本山口縣長門市向津具半島也流傳這樣的說法。日本前知名女藝人山口百惠就曾自稱是楊貴妃的後代。
    日本供奉編輯本段
    楊貴妃在中國是“紅顏禍水”,在日本卻頗有人緣,日本NHK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古瀨繪理稱自己是“日本的楊貴妃”,影星山口百惠也曾鄭重聲明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
    上世紀20年代,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在《長恨歌》的評論文章中就指出,楊貴妃可能並沒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日本人和俞平伯一樣,可能也是受了《長恨歌》的暗示:所謂“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這些詩句是指馬嵬事變一年後,玄宗回朝改葬,卻發現楊妃活不見人,死不見屍;說楊妃既未升天堂,也未下地獄,而是隱居在人世間的“海上仙山”----日本的皇宮裏。
    傳說楊貴妃一行人被日本遣唐使救走,在瀨戶內海的一處港口登陸,因為那時的日本皇家一切都是仿擬唐朝,對唐朝貴妃的到來,自然是熱烈歡迎、禮遇有加。楊貴妃到達日本後,受到當時的孝謙女天皇的接見,安排居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上。日本都城遷平安京(京都)時她又隨至京都,後病逝於京都。此外,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楊貴妃在安史之亂的形勢逼迫之下,無奈乘坐“空艫舟”飄往大海,經過漫長時日聽天由命地漂泊至日本山口縣一個叫做“久津”的漁村的“唐渡口”,楊貴妃在海上染病,上岸不久便香銷玉殞。村人合力將她葬於隔山望海的地方,這裏有她的墓碑和雕像,這個版本考證了山口百惠不是楊貴妃的後裔,最多是同去的楊國忠之孫楊歡的後人。
    日本文學對楊貴妃也很關注,除《源氏物語》、《溪嵐拾葉集》裏提到楊貴妃外,近代的《今昔物語》等書中以楊貴妃為題材的故事也是不計其數。在日本的傳統劇目裏,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更是經典劇目。14世紀中葉由著名作家金春禪竹創作的日本“能樂”《楊貴妃》上演至今。李隆基和楊貴妃這一帝妃之戀的悲劇故事非常適合這些劇目的“物哀”與“幽玄”的要求,從而深受日本人的喜愛。在這些林林總總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傳頌的是楊貴妃的“天生麗質”和她的“霓裳羽衣舞”,以及和她有關的愛情故事。
    白居易的《長恨歌》在大多數中國人讀來是“諷喻詩”,在日本人讀來卻成了“愛情詩”,可見身份的不同理解上就有不同。《長恨歌》激發了日本人的想象力,在日本人眼裏楊貴妃是來自大唐國裏的貴妃娘娘,是美的化身,甚至在名古屋的熱田神社被供奉為“熱田大明神”,楊貴妃儼然就是“大唐”的代名詞,日本人把對楊貴妃的喜愛和對大唐文化的崇拜集於一身,以至於被神話了的楊貴妃和大唐文化一起在日本流傳至今。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