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王朝初創  第十四章 詩詞的國度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065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就在杜老太太去世後十多天,狂熱的文藝愛好者——南唐國主李璟也駕鶴西去了。這位同誌的一生可謂不一般,複雜而極具張力,雄心勃勃的帝王,最後被人逼的走投無路,客死他鄉,挫折麵前,他是個十足的懦夫。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李璟同誌的一生。
    李璟,原名李景通,生於916年,比趙匡胤大10歲,父親李昪(當然他還有好多名字比如徐知誥、徐誥),母親王氏(或者說李王氏),祖籍不詳。
    景通出生時,飽經滄桑的父親已經是快奔三的人,跟其他人相比,這個年齡確實大了些。能娶妻生子是十多年前他想都不敢想的事,然而現在什麼都有了,從一無所有無家可歸的窮酸少年到名副其實的官二代,來了一個華麗的大轉身,這一切都要從十多年前說起。
    唐末,貧苦出身的瀘州人楊行密經過多年的努力,總算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為安定局勢,昭宗承認楊行密對此地的經營合法合理,有了領導的肯定,他一步步的向四周蠶食擴張,將淮南全部收入自己手中。
    在楊將軍經過海州時,他遇見了一個孩子,或許是緣分,楊將軍執意要收這個孩子做養子。可是他的兒子們不幹了(之前已經收了好多幹兒子),兒子們都不太喜歡這個被撿來的野孩子,楊將軍隻好把這件好事讓給了下屬徐溫。
    徐溫對這個孩子很看好,收為養子,給他起了全新的名字:徐知誥。在那時,最流行的莫過於收養子,為了能將最優秀的人才招為己用,大家可都是下足了血本。
    自打跟了徐溫,知誥一路平步青雲。楊行密死後,原先跟著他的幾個兄弟開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盤,沒想到,鹽販子出身的徐溫後來居上,將幾位大哥一一放倒,成為楊氏之下說一不二的人。
    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邁的徐溫退居到幕後,將自己的兒子徐知訓推到前台,也是想在自己臨終前鍛煉鍛煉兒子。沒想到,這位公子哥太不爭氣,凡是公子哥們應該具備的“品質”他全都有,終於在散發了“品質”後,被人毫不客氣的砍死。
    老來喪子,對徐溫打擊很大,幾十年的大風大浪都過來了,沒想到臨了出了這種事,都是自己教子無方啊!
    要說教子無方,顯然有點錯怪徐溫,因為他的另一個兒子就很不錯。徐知訓在揚州被殺,這讓隻有一江之隔的潤州團練使知誥看到了希望,他火速出兵平叛,肇事者朱瑾自殺,所謂的叛亂也自然平息。
    從此之後,知誥代徐溫掌管吳國大小事務,知誥為人親和,新舊通吃,經過多年的努力,吳國上下都成了他的人。
    待到時機成熟,徐誥廢掉了自己親手扶上位的吳帝,建立國號唐,過程很殘忍,結果很簡單。本來不知道姓甚的徐知誥,猛然間改了姓名,說自己是李唐後裔,為了能團結更多的人,這點犧牲對他而言簡直不算什麼。
    李昪,徐知誥的新名字,新的國家新的氣象,唐一片欣欣向榮,遠去的帝國似乎要再次複活。
    可是,除了這些,其他的沒有任何變化,李昪也許是年紀大了,絲毫沒有要開疆拓土的意思。943年,李昪喪命於背瘡,按照順序,長子景通繼位,也就是之後的李璟。
    剛即位的李璟意氣奮發,滿心希望自己能做出卓有成效的大事來,經過一番分析對比,他將矛頭對準了自己的鄰居閩國。
    在唐的東南邊是閩國,該國地盤不大,卻占據著當時最大的港口——泉州,真是一個好地方。王審知死後,閩國上演了幾場慘烈的爭奪戰,王家的後代顯然沒有先前王家三兄弟謙讓之風。經過多年的腥風血雨,審知的小兒子最終為這場禍亂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可是,此時的閩國已是千瘡百孔,父輩幾十年的積攢,已被兒子們揮霍殆盡。
    剛在楚國得了便宜的李璟,又把目光鎖定到閩國,946年唐軍攻破建州,閩國正式終結,拿下閩的唐軍並沒有停息,再次向著西邊的楚國開進。
    楚國也是南方的大國,開創者馬殷幾乎和楊行密同時被封為王,放眼天下,楚國有資曆也有實力。可馬殷死後,他的“馬駒們”開始了漫長的殘殺,弟弟殺哥哥,侄子殺叔叔,家族之內一通亂殺,直到剩下最後一個人。
    李璟看準時機,揮師西進,殺掉最後一匹馬駒,唐軍攜滅閩之餘威攻破了楚國,唐的地盤再次擴大了一大片。
    兩次得手後的唐軍異常興奮,燒殺搶掠,儼然像土匪強盜進城。無休止的搶掠使燃燃熋起的楚、閩兩國人的怒火燒的更旺,閩將留從效、楚將劉言先後起兵複國。
    唐軍雙腳陷入泥潭,一時難以抽身,士氣低迷,李璟的耐心也耗的差不多了。騎虎難下之時,他隻得承認留、劉二人,可沒想到這二人都是為他人做嫁衣,不過,這已不關李璟的事。
    雖說事情搞得有點麻煩,可李璟同誌的功績還是不可抹殺的,李璟對自己的成績相當滿意,武功如此了得,他打算在“文治”上也有所作為。
    從此開始,全國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文學創作運動,皇帝帶頭,大臣們踴躍參加,湧現出無數的名篇。
    大臣馮延巳寫到: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
    沒有了粉塵胭脂之味,也沒有了華服麗質,靡靡之氣一掃而空,春雨剛過,一股清新之氣撲鼻而來。
    不過,皇帝就是皇帝,李璟還是高人一籌,那一首《攤破浣溪沙》讓無數詞客望而卻步。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幹。
    閨閣中的少女,依著欄杆遠遠眺望,眼中所見,正如心中所思。此時的李璟,他的心憋足了憂愁,唯一能排遣他寂寞的,就是那些深宮中的怨婦,跟她們一起嬉鬧,為她們填詞排練。
    黃色帷帳之內,歌舞升平,君臣們喝的爛醉。他們不知道,在一江之隔的淮南,軍情已是萬分緊急,周軍連下數城,唐軍全線退縮,終於在長江北岸穩住陣型。
    麵對強勢的周軍,李璟徹底服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皇帝也不做了,我改稱臣。江北的地方要是喜歡,可以全部送與大周,他不想再打,隻想安安穩穩的過幾天踏實日子。
    就這樣,唐軍丟棄了江北所有的地方,大軍渡過長江,在長江以南開始布防。有了長江這道天然屏障,沒有水軍的周軍做夢也別想過去,李璟以為自己安全了,從此可以不聞江北事,安心搞自己的創作。
    李重進送來的那份協議書使他再次捏了一把汗,他是想要回江北之地,那是他一生的恥辱。但是,中原禁軍的強悍他是知道的,他不敢冒這個險,萬一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為保險起見,他派心腹妥善處理了此事,不過消息還是傳到了趙匡胤的耳朵。馮延魯勞師帶回的消息,使李皇帝徹夜難眠,他可是聽說趙匡胤在練水軍修戰船,難不成這次要行動了?
    思來想去,他越發的感覺金陵不安全,宋軍渡過長江即可到達金陵城下,必須的搬。有幾個大臣站出來表示支持皇帝遷都,這還不算,他們表示隻要皇帝開工,他們願意追隨皇帝左右。
    961年(宋建隆二年),李璟在金陵過完了最後一個春節,二月份,他命令新立的太子從嘉監國,自己則帶了一票人沿著長江逆流而上,準備到鄱陽湖畔的洪州建立新的落腳點。
    江上的風浪很大,大船被吹的七倒八歪,看這天氣是老天不同意。隨行之人有點不想去,可李皇帝執意要去,大家隻好舍命而隨。
    經過一個月慢慢悠悠的航行,大部隊終於到了洪州,不過,眼前的景象讓李皇帝驚呆了,這就是帝國的南都?宮殿破舊不堪,到處都是破磚爛瓦,就是想修補修補,也是無從下手。
    自打到洪州那一天起,李璟每天都癡癡的望著金陵方向發呆,他是既後悔又痛心。悔不該聽信佞臣之言,他發誓要殺了這幫小人,可還沒等他動手,身為樞密副使的唐鎬竟被活活嚇死。
    都是他自己決議要遷都的,怎麼說也怪不到別人身上,不過皇帝自有皇帝的邏輯,古來天子無過錯。可要說就這麼跑回去,未免有失皇帝的尊嚴,他就這樣一直耗著,跟自己耗,也跟時間耗,結果把自己耗進去了,還是沒耗過時間。
    六月份,鬱鬱寡歡的李璟在洪州逝世,傳位詔書都沒來得急寫,走的太匆忙了。按照父親生前的遺言,要將其遺體掩埋於洪州西山附近,這裏有湖有山,不失為一個好地方。為此,他還特意強調,要立塚而不是建陵。
    太子李從嘉甘做不孝子,將父親的遺體迎回金陵,在遺體旁即皇帝位,更名李煜,並為父親在祖父李昪欽陵旁建陵。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