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土家族民間故事:土家族打糍粑的傳說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510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土家族在飲食上既豐富多采,又有自身民族傳統特色。特別在過年中,必須要打糯米糍粑,並留有俗語:“過年不打粑,老虎要咬媽。”由此可見,土家族打糍粑從古一直傳承至今,十分興盛。從過去一家隻打三至五升米,多則打一鬥米,到如今不少人家一次可打上百斤米,
並且花樣色彩也比過去大有增加,有小米糍粑、苞穀糍粑、高粱糍粑等。
土家族打糍粑在地方縣誌上記載不多,究竟傳承多少年,尚無考察年限。民國時期,湘西永順縣風土誌中曾記載:“糯糍粑係糯米飯在石舂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圓月,大直徑約兩尺,尋常者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
鄂西來鳳縣民間故事對糍粑傳說也十分有趣。傳說田氏土家族人原是九兄弟,加上一個女婿,稱九子一狀元。朝庭怕他們稱霸一方,差來士兵,要斬盡殺絕,這正是臘月二十八打過年粑的時候。驚慌間,幾弟兄從粑槽中取出一大坨糍粑,用簸箕端起上山了。吃的時候,發現它成了老厚大一坨,幾弟兄隻好用菜刀劃成小塊燒來吃。後來,幾弟兄各奔一方,安家立業,生養後代,但他們都沒有忘記當年的苦難,所以,每當過年,照舊要做大糍粑分享。
以上故事雖然短小精悍,但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早期就有打糍粑的傳統製作加工方式,也證明土家族的先祖們,在食品的多樣化上發揮了聰明的智慧。關於大糍粑製作,如今土家族仍保持這種傳統習俗,特別是用在講親結緣上比較普便。因為土家族人十分講究體麵,在自己的兒子通過媒人牽線搭橋相親到未來媳婦時,從開始求親,到送禮、訂婚,包括結婚後送禮都離不開糍粑,。大糍粑能夠蓋住裝盛禮品的籮筐,既體麵又美觀。這樣的禮品糍粑每個最低要12斤米製成,周圓直徑一尺六左右,厚度為0。15公分。但糍粑加工製作有各種大小方式,都是根據自己生活需求進行製作。
據說土家族糍粑的來曆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在清初時期,土家族大孝子向懷德的八十歲老母得了病,吃任何東西都不合胃口,向懷德就把糯米用臘肉蒸給母親吃。雖然老人家有一段時間覺得合胃口,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又不合了。向懷德一時拿不定主意,就把糯米飯用鍋鏟在鍋裏反複擠壓,使糯米飯成了糍粑,再用油煎上,使之二麵黃,送給母親。老人一看,忙吃上一塊,感覺好吃,心裏非常喜歡。時間一長,這種樣式母親又吃膩了,總覺得油味太重。但是做好的幾塊不能丟,向懷德便把幾塊拿到火炕上,用火鉗架在火炭上烤得二麵黃,再送給母親,老人吃起感到非常香脆。從此後,母親三餐不離。向懷德覺得用鍋鏟擠壓數量太少,又不方便,一天,他就用木桶蒸了半桶糯米,而後,用對舂柔和,再捏成小個,放在刀板上,用鍋蓋壓擠,並且厚薄均勻,每天他給母親烘烤兩個。後來,被土家族人稱之為“孝粑”,並世代傳承至今。
還有一種傳說,土家族大善人田老六,家有良田千畝,每年旱災,他都要給災民施舍一些粗茶淡飯。日子一長,他總覺得太麻煩,就想一個間易辦法,把平常不漲飯,又不好吃的糯米拌一些高粱、小米、紅苕之類粗糧,用一大鍋蒸熟,然後搗爛,用手捏成小個,再用兩張方桌上下擠壓,使之成為圓粑,看起來既美觀,施舍他人又方便利索,而且在火炭上烤起吃,又香又脆。田老六一想,這麼多粗糧拌在一起都好吃,如果光用糯米一種製作,那不更好吃?他想到做到,忙喊家人蒸了一木桶糯米飯。熟後,把對窩洗淨,用兩根青㭎木棰砸成細爛,捏成細個,再用兩張方桌上下擠壓,揭開一看,又薄又圓,而且白得透亮。烘烤食之,口感很好。後來,土家族人每年過年,都要打糍粑。
盡管兩種傳說有些粗糙,沒有什麼具體地點、時間,但總是有它一定根據,而且還帶著孝文化和善文化,也說明土家族人打糯米糍粑,還存在豐富的傳統思想內涵,也充分說明土家族人不光是忠孝、善良,而且還善於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創造出具有傳統特色的飲食文化,千古傳承,古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