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太子昭熹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00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第三章太子昭熹【本章主攻主線,意在闡明形式和對立麵】
距離轟動京城的“晨血十三”事件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皇帝對此隻說希望大臣們以此為戒這一句話。不過事件的本身遠比這一句話要有震懾力的多,並非是說大臣們都不再動貪汙的心思,而是說這一個月裏再沒有任何人上奏彈劾郎召。
東廠近些日子明裏暗裏上門的拜訪的大臣不是少數,不管送來的是多麼名貴的東西,郎召全部照單全收。可惜,郎召不是傻子,錢財對自己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若是為了這些而讓人抓住了把柄,實在是得不償失。於是,禦書房每周都能收到東廠送來的各個大臣賄賂東廠的禮單。某一日早朝,朱瓊瑱玩笑般的說了一句:“朕看了各位大臣們的收藏,才知道,原來這皇宮放的不過是些次品啊。”識相的大臣們心裏都有了數,但是大臣們卻又多了個疑問。朱瓊瑱如此一舉,真正是把郎召推向了風口浪尖。雖然暫時沒有人會貿然行動,但是一旦東廠讓人有空子鑽那必然會是眾矢之的。
徐四平也是這樣跟郎召說的,可是郎召卻對此沒有任何的表示。依舊把所有收到的禮品打包送入皇宮。在任何人看來,這是東廠的忠心。
猶豫忌憚東廠的勢力,和幾乎無處不在的情報網,眾多大臣選擇低調行事,一邊觀察形勢,東廠依舊進行著日常工作,該殺的還是一個都不能放過,還有那些不得不殺的。皇宮這頭,朱瓊瑱最近開始對方術感興趣了,不知道從哪裏找來了些個方士在日日在皇宮裏給他講習方術,本來就對朝政不怎麼上心的朱瓊瑱如此一來就更是對國事興趣平平。縱然有所不滿,但是這種時候誰有感大聲說個“不”字。
但是有一個人是例外的,那就是東宮太子,朱昭熹。
朱昭熹是朱瓊瑱的第一個兒子,是已故的宋皇後之子,被立為太子的第二年,前皇後死於心疾。那一年,太子七歲,朱瓊瑱二十五歲。朱昭熹之後,朱瓊瑱又陸續有了4個兒子一個女兒,也曾因為寵愛的妃子在枕邊吹風而想要改立太子,但是礙於太子的舅舅右相宋威以及最疼愛朱昭熹的汪太後而沒能落實。加上朱昭熹自幼十分自律且低調行事,入主東宮至今十四年從未犯過大錯。
東宮內殿
今日的東宮內殿十分的熱鬧,並不算非常大的內殿客座幾乎坐滿。這些都是太子的賓客。朱昭熹將他們集結於此不為別的,正是為了商討對付東廠一事。
“太子!如今東廠橫行京城,加上皇上無心朝政。現在跟東廠掌權還有什麼區別,原本還有錦衣衛可以和東廠互相牽製,可是如今看來,錦衣衛也不過是東廠的一條腿。太子殿下若是不早日行動消弱甚至是勸說皇上撤銷東緝事廠的話,隻怕等到太子登基隻是,依然會受到東廠牽製。”此番言論之大膽,若是被有心之人聽到,不隻是說話之人,隻怕是太子都會受到牽連。
“太子,嚴兄說的十分在理。但是時下朝中官員幾乎沒有敢站出來說話的人,東廠幹事行事小心翼翼不露馬腳,要抓住東廠的辮子實在是太難了。如果貿然行動卻沒有扳倒東廠,反到是和東廠公然樹敵,如此一來,事情恐怕就不是太子所能掌握的了。”
這一番話倒是點醒了一心想要除掉東廠的朱昭熹,是啊,如果自己沒有把東廠除幹淨,隻怕憑借東廠的手段,自己絕對不能全身而退。那位賓客的話,讓內殿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朱昭熹比誰都明白,要想與東廠抗衡,即便是徹底扳倒,那也不是一日之功。且不說東廠現在的權勢有多麼的廣,手段有多麼的毒。光是皇帝對東廠的信任就讓東廠更加的有恃無恐,比起東宮,東廠反而更像是皇帝的“親骨肉”,畢竟不管世事是怎樣,但是在皇帝所能掌控的所有方麵看來,東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穩固皇權。但是一旦和東廠樹敵,他東宮又有沒有那麼資本可以跟東廠耗下去,東廠廠公郎召的手段自己雖然沒有領教過,但平心而論,自己是一點也不想的。
就在這時,一個聲音打破了內殿的寂靜。
“太子,在下有一計,雖說不能對東廠造成什麼損失,但是,此計可以離間東廠與皇上。”所有人都將目光集中到那個說話的人身上,那人麵目平常,臉上卻掛著自信的微笑。
“什麼意思?”太子率先發問。
“想必太子心裏也清楚,若是要扳倒東廠,首先要讓皇上對東廠產生懷疑甚至是不再信任東廠。”
其他人聽到他說這話全都發出了讚同的聲音。
“繼續說!”太子激動的從位子上站了起來。
那人微微欠身複又開口:“既然東宮有與東廠抗衡的決心,那麼便要有所付出。就好像俗語所說‘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依我所見我們可以。。。。。。”從容不迫的講述了整個計劃,語畢。頃刻的安靜後,內殿炸開了鍋。
“此計甚妙!”
“是啊,這主意太好了!”
眾賓客為此人的計謀所折服,不得不說,這一計走的雖然險,但卻是極有利的一擊。
眾人經過片刻的討論一致把目光投向太子朱昭熹。
“那,誰來做這一顆險棋呢?”太子緩緩的開口,換來的是一片沉默。
“既然是在下提的,就讓在下來吧。若是能為皇朝去掉這一大患,在下死不足惜。”那人走向前。
“你叫什麼名字?”
“回太子,在下山西譚陽。”
“好!譚陽!若是此計能成,你便是我大明皇朝的英雄!”其他賓客全部都出聲恭維譚陽。譚陽自然也是笑的得意。
內殿的一個角落,一個長相溫和的人看著內殿發生的一切,路出了一個滿意的微笑後偷偷的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