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親切、感動和淡淡的沉重——讀《工人》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415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聽”讀完澤俊老師的長篇《工人》用了我大約三周的時間,這個速度對於我來說是太慢了,不是我工作有多麼繁忙,而是,我知道,讀這樣的作品是要有一兩個小時的閑暇,且又能平心靜氣的。我從小就愛讀書,卻一直不敢苟同古人那馬上、枕上甚至廁上的讀書方式,那些零散的、或忙亂或迷糊的時候也隻能用來讀讀那些僅供娛樂的網絡小說罷了,嚴肅的文學豈能如此隨意?幸甚,果然不虛此讀!澤俊老師的《工人》是我近年讀過的小說中最讓我心動的一部,就如一盅竹葉青,帶著酒的濃醇,藥的芬芳,入喉苦澀甘辛,悠然於胸,回味無窮。
不好意,先看了梁曉聲先生寫的序和澤俊老師的自序,我知道,澤俊老師是大手筆的,是要為中國的工人階級,尤其那些為“三線”貢獻一生的老一輩們樹碑立傳的,但恕我才疏識淺,讀完全書我也沒能對工人階級有個整體的把握,教科書上的工人階級是氣勢磅礴的、是重若泰山的、是衝鋒在前的更是鬥誌昂揚的,可我看到的卻是那一家又一家負擔沉重的艱難前行,怕是閱曆不夠吧,我還得修煉。不過,澤俊老師,如果您問我“你在讀完後最初的感覺是什麼?”,我的回答一定會嚇您一跳,因為,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親切,回家般的親切。因為,我也出身一個工人家庭,父母從北京走到了湖南,同樣為了“毛主席能睡好覺”,他們奉獻了自己也奉獻了子女。我驚喜的發現盡管一南一北,“三線”的生活卻怎就那麼的相似?我的家不是土坯房卻仍是那簡陋得四處透風的磚房;我從小就上山采野果下河撈小魚;我們小夥伴經常到廠區裏拾破爛,也最喜歡在廢品堆裏尋找那最值錢的紅銅絲兒;不同分廠、不同學校的學生也少不得打打群架、動動拳腳。對了,澤俊老師,那康樂棋可不是大川的發明喲,我們那裏也有的,跟您說的一模一樣,是中國象棋版的“司諾克”,我小時候可是高手,要再能找到這玩藝兒,一定跟您打上幾局!跟小說裏的那些孩子一樣,我也在廠子就業了,我幹過鉗工,當過會計,後來又是車間辦事員,身邊那些工友和大川裏的工友一樣,有的憨實,有的聰靈;有的心懷大誌,有的愛耍小聰明;有的粗野豪放,有的安於現狀……。因為失明,我離開那個廠子很久了,有時想起恍如隔世了,但讀著《工人》,一份份驚喜、親切、貼心和溫情讓我憶起了那裏的一切,那裏的人們。讀著讀著,我找回了自己,我就是個工人,我就是《工人》中的一員,這令我驕傲,令我激動,感謝澤俊老師!
我是不懂得寫作的,間架結構、起承轉合經常會把我弄糊塗,所以對於《工人》我是說不出什麼太理性的東西的,我隻是會經常想,澤俊老師一定是一位感情細膩的人,要不,怎麼會把女性描繪得如此生動、如此深刻?堅忍的母親,善良得有些兒“傻”的母親卻讓所有的讀者體味到了母性的力量、愛的偉大和質樸的光輝。而全書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錦華了,她美麗善良、活潑可愛,她幾乎墮落卻苦苦掙紮,她意誌堅韌追求真愛,她最終玉殞卻心滿意足,一個充滿矛盾,惹人憐愛,令人心生敬意的女人,隻要她一出現就會捏住我的心,美有錯嗎?愛有錯嗎?她有錯嗎?可問題出在哪兒呢?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錦華最終毀滅了,但留給我的不僅僅是疼心和憐惜,還有著無盡的深意,這大概就是文學吧,這大概就是澤俊老師最想說的吧。
我不知道為什麼讀完全書總有一層淡淡的沉重壓在心頭,揮之不去,說不知道,其實也不盡然,隻是原因太多了,澤俊老師給我的思考太多了。對於“父親”,書中的戲份似乎並不太多,但他臨去世時讓“我”讀《聖經》的那一幕卻讓我的心揪在了一起,直到現在,我總還想再讀讀那段,卻又不忍、不敢。人是要有些信仰的,“母親”信奉基督,一生坦蕩安樂,“父親”一生善良勤勉,大半生為黨工作,卻因無法理解時代的變遷,無法認識曆史的潮流而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對於一個八旬的老人,孩子們是無法給他講清這一切的,所幸的是他還記得年青時教堂中的隻言片語,能在《聖經》中安祥地離去也足令我們心安了,其實,拋開所謂迷信、教義、信仰,所有可以表達人性的本質,所有可以引領人們向善、平和、樂觀的東西都是可取的。正如“我”所說的那樣,如果“父親”在改革開放之初去世,他會十分滿足、十分安心,我要說,如果“父親”再活十年,看看現在他的孩子們美好的生活,他的離去同樣會是滿足安心。隻是,他老人家是在時代變遷的“陣痛”期時離世的,他感覺到了一些混亂,卻無法理解更無法改變,那麼,從宗教去尋找些臨終的慰藉又有何不可呢?但畢竟是一份遺憾!由此我想《工人》中那麼多不公與不甘,我們應如何去麵對呢,澤俊老師是不是用“父親”的離世在告訴我們些什麼呢?或許,我們所處的時代有著那麼多不合符道德規範,甚至不合符法律條文的地方,或許一些人利用不正當手段致富了、當官了,但每個時代都有著自己的長處,也有著特定的不足,如果站得再高些,如果更開放些更闊達些,我們何必要煩惱?人的一生是很短的,堅守自己的原則本身就是一種快樂,每個人都會因自己的原則而成功,也會為自己的原則而付出代價,這是必然的,“我”是這樣成功的,王文學也是這樣“成功”的,他們各得其所,而後事如何隻能拭目以待了。我不知道這麼理解《工人》對不對,但我知道我沒有澤俊老師的豁達和超脫,所以看著《工人》裏形形色色的人們,我仍沉重。慚愧!
《工人》對我來說是個高峰,讓我提意見可真是難為我了,從我的文學水平和理解力來說,《工人》是完美的、深刻的、脫俗的,如果非要寫點不足,我的感覺就是一些人物本可以寫得更透的,比如祥子,是個矛盾集合體,他有點太“配角”了,沒有充分展開,太可惜了。還有一些情節,如父母與舅舅的巧遇,可能是篇幅所限,顯得有些突兀。另外,作為第一人稱的寫法,我整體的感覺是講述和旁白有點過多,常常使讀者的情緒剛上來,剛融入文中人物就被旁白帶回到現實或理性的層麵,有時甚至會出現思維的中斷,“看小說者”和“小說中的一員”的感覺是不同的,我不懂從寫作角度講自述性小說應是什麼樣的,但這是我讀這本書時感到的最大不足,請澤俊老師指正。
海龍(注:本文作者是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