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中華日月 第五章 故鄉的屯溪老街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333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江上的大霧散去了,威武中郎將賀齊站在戰船上,眺望率水橫江蜿蜒而來,望青山環繞,綠水蕩漾,風光秀麗的景色。問及部下此是何地,乃答道:無名地也。賀將軍沉思片刻,自言自語,我等屯兵於溪水之上,稱屯溪也罷。這是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派威武中郎將賀齊進剿“山越”,屯兵於溪水之上,屯溪由此而來。
小時候,經常從大人們口中聽到徽州府,上屯溪的交談。後來才明白,歙縣城裏就是原來徽州府所在地,故稱徽州府。屯溪在歙縣西南方向,在新安江的上遊,地勢比歙縣高,去一趟屯溪,就叫上屯溪。
屯溪位於皖、浙、贛三省結合部,地處率水、橫江交彙,三省通衢的位置,古代驛道通暢,水江交通十分方便,是皖南山區物資集散中心。
屯溪成為皖南山區的商業重鎮至今有五百多年的曆史了。據史載,元末明初,屯溪率口人程維宗,經商致富,在屯溪建造47間店鋪,在休寧和歙縣購置田產4000餘畝,佃戶370餘家,算是經商大戶了。到了明清兩朝,徽商的崛起,屯溪處於徽州水陸交通樞紐的地位,日益突現。抗日戰爭期間,這裏成了“小陪都”,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軍政機關和難民相繼湧入屯溪,人口一時增至20餘萬,人稱小上海。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我才上屯溪。那時的屯溪,華山山麓有條後街,沿著新安江濱有條江濱路,店鋪都集中在屯溪街上,當時叫人民路,是一條老街。以“老街”來命名,展示徽州地方傳統風貌的曆史文化,那是在1985年之後。
屯溪老街在我的記憶中,一直是美好的。今年春節期間,我和老夫人從岩寺乘汽車上屯溪,在新車站下車。新車站位於屯溪至休寧、祁門和黟縣公路北側,南臨橫江。新車站建築宏偉,寬敞明亮。停車場,站前廣場,布局合理,十分完美。沿著站前江濱公園的人行便道,東行至鎮海橋頭,我掏出隨身的通訊錄,撥通了許輝霞電話。她是我初中時的同學,前些年在岩寺路口幫小兒子照應花木盆景園林,我曾經去看過她。後來再去走訪時,她已經去了美國看望長子。最近她回到了國內,住在屯溪的老二兒子家中。大概過了三五分鍾,她出現在老街的口子上,我們不約而同招手示意。我把她介紹給我的老夫人,她們握手互致問候。她邀請上她家做客,我說不必客氣,你今天就帶我們逛逛屯溪老街。她與我老夫人同屬七十歲老人,但她那褐色的臉上依舊不時露出做姑娘時那特有的一絲羞澀微笑。隨後,她通過手機聯係上了當年歙中同班老同學王玉蘭,說是某人來了。大概過了幾分鍾光景,一位穿著淡藍色冬裝,梳著大眾式燙發的她趕到了。五十多年過去了,原來那麼一位梳著兩條小辮子的歙縣城裏小姑娘,如今也成了老太婆。新春的寒暄祝福,為流失的歲月帶來幾分暖意。
我們從老街的鎮海橋頭一路緩緩向東。屯溪老街依山傍水,店鋪林立,前店後坊,進出有序,全長1272米,街寬5至8米不等。東起青春巷口,西至鎮海橋,長832米街段為精華勝境。徽派建築的傳統風格,在這裏得到了盡情發揮和展示。整條老街呈現魚骨狀,縱向主街道如同魚脊梁骨,主街兩側的巷弄像魚刺。白牆、黛瓦、馬頭牆的店麵屋,飛簷翹角,鱗次櫛比,古色古香。
老街是皖南山區土特產展銷地,傳統文房四寶的藝術長廊、書畫珍寶古玩之鄉。“硯雕世家”、“三百硯齋”、“萬粹樓”、“醉墨山房”、“藝林閣”等,彌漫著濃鬱的徽商文化韻味。當我們跨進一家書畫店鋪時,店主認出我是前幾年在她家買書畫的“老板”了。連忙招呼讓座,一派談生意的氣氛。不錯,好些年前,我是在此地的幾家店裏買過十多幅徽州山水畫,花去將近千把元,把一隻大蛇皮袋都裝滿了。幾家書畫店家還真以為我是做書畫買賣的老板呢。其實我買的幾幅山水畫,用來送送親友,雖非名家的佳作,但也不失欣賞雅興。
步入中華老字號的中草藥和中成藥百年老店“同德仁藥店”,隻見店堂口上擺放著紅木八仙桌和兩張太師椅,中堂掛有“仙鹿圖”,兩邊配以對聯:“架上丹丸長生妙藥;壺中日月不老仙齡。”似乎來到了醫家卻又似仙家。
萬粹樓位於屯溪老街中心地段,是一座從民間收集來的明清兩代的古舊構件重建成的徽派建築,將徽派民居、府第、豪宅、商鋪、庭院、園林等融於一體。大廳名為“九百硯堂”,存有精品硯台數百方,其中有一方照壁硯,名曰《文王魂》,長2。38米,重2500公斤,實屬罕見。
老街山貨店林立。屯綠、黃山毛峰、仙人綠眉、太平猴魁、祁門紅茶,黃山石耳、蘑菇、茶筍、葛粉、蕨粉、山核桃、蜜棗等等,應有盡有。
屯溪老街立新巷1號為戴震紀念館,內設瞻仰廳、紀念廳、藏書樓。戴震休寧隆阜人,出身貧寒,是清代著名思想家、學者,精通天文、地理、曆史、曆算、音韻、訓詁。
老街東頭矗立一座新建的仿古牌樓,在它對麵的照壁上鑲嵌記述屯溪老街的碑文。
在許輝霞和王玉蘭的邀約之下,還特地去走訪住在華山腳下方鳳翠家。我們受到了她們夫婦的徽州春節期間的待客禮遇。
徜徉在屯溪老街上,忽然勾起一段往日情愫。1963年的夏日,我在靠近老大橋的一家新華書店選購圖書,身上大汗淋漓,在不經意之間,有人稍稍地遞來一把麥管扇,我轉頭一望,原來是一位學生模樣的姑娘,身高大約一米六幾,留著齊肩短發,那雙明媚的眼睛,閃爍出智慧和溫柔,身上背著的書包在告訴人們她還是一個學生。那時的我,不免一時心動。我問她在那裏讀書,她說在皖南大學生物化學係,大二學生。問及她家的情況時,她告訴我,家住黎陽,父親當會計,母親當教師,還有一個小弟弟在讀小學。她選購了書籍付款出了門,麥管扇還在手中。我急忙買了本送姑娘的書疾步出了店門,追上了那位姑娘,把書送給她,麥管扇還了她,推著自行車緩步送她過了鎮海大橋,才與她道別。一瞬間,歲月流逝四十多年,那位姑娘也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我對許輝霞說,你那時也在皖南大學讀書,我邂逅的姑娘當是你的同學,如有機會尋訪到她時,別忘了代我問候一聲,就說當年鎮海橋上贈書還扇的人還惦記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