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華東林業  第十章 仙都美景畫中人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60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一九六六年的初夏,我與老調查隊員徐泰田同誌一道赴浙江麗水地區縉雲縣,幫助當地進行荒山宜林地調查工作。在縉雲縣的個把月時間裏,跋山涉水,到過新建鎮、壺鎮等許多地方,在完成工作之餘飽覽了山川美景,後來我又曾多次故地重遊,至今仍然留下許多美好的記憶。
    唐代,武周登豐元年,分括州、麗水縣東北界及婺州永康縣南界,合置縉雲縣。縉雲縣古城五雲鎮座落於好溪右岸,青山綠水,風景秀麗宜人。縣城許多古建築和居民用房,都采用石條代替磚塊砌牆,經濟美觀耐用,獨具特色。
    境內風景名勝頗多,尤以仙都景區最為著名,景區有一百六十多平方公裏,五百多個景點。仙都山古稱縉雲山,相傳在唐天寶年間,經常出現五彩繽紛的雲霞環繞,山穀不時傳來震天的鼓樂之聲。於是由刺史苗奉倩上報朝庭,玄宗皇帝聞後,龍心大悅,開金口:“這是仙人薈萃之都也!”並禦筆寫下“仙都”二字。公元七四八年,玄宗皇帝下旨將縉雲山易名為仙都山,由此仙都聲名遠揚。
    仙都山,與黃山、廬山並列為軒轅黃帝的三大行宮之一,道教典籍稱仙都為玄都祁仙洞天,屬於三十六洞天中第二十九洞天。往古來今,文人墨客紛至遝來,王羲之、謝靈運、李白、白居易、沈括、朱熹、徐霞客、袁枚和郭沫若都曾在此留下足跡和翰墨。
    出五雲鎮,沿著蜿蜒的好溪溯源而上,綠樹夾岸,藤蘿攀龍附鳳,溪流清徹見底,水鳥遊魚競自由,我們仿佛置身於十裏畫廊,山水飄逸,雲霧繚繞的天人合一的美妙景色裏。首先來到倪翁洞。傳說,古時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倪姓老翁隱居於此。到了公元七五九年唐代李陽冰當縉雲縣令時,他仰慕倪姓老翁的為人,於是親自為此洞命名為倪翁洞。洞內石碑上至今還保留著一千多年前李陽冰手書《倪翁洞》三個篆體字,這三個《倪翁洞》篆體字真是價值連城。
    出洞之後,順著溪邊走上龍耕路,這是一條在溪邊的懸崖上麵開鑿出來的一條棧道,因年代久遠,傳說自然就多了起來,有的說是龍辟開的路,於是就叫做作龍耕路,令人多一了層聯想。重新踏上溪邊小道,不遠處的高聳的懸崖上,在黛色的山岩上有一幅如同亮麗的粉紅色的壁毯掛在那裏,因它形似長江上的赤壁,於是人們稱其為小赤壁。
    前行途中見有仙都第一景的婆媳岩。那山岩如同頭紮少數民族的頭巾,栩栩如生的老婦,麵對著對麵山上有體無頭的山岩,千百年來被鄉間用作教育年輕媳婦的傳統教材。民間傳說,古時當地村中有一媳婦虐待年邁的婆婆,激怒天公,被雷霆打落了頭。這一傳說,對那些平日裏對待公婆不甚禮遇的媳婦們來說,心中不免有點兒發怵。
    走近鼎湖景區,首先映入眼瞼的是參天的鼎湖峰。鼎湖峰是仙都的標誌,狀如春筍,聳立雲端,高一百七十多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石柱,被譽為“天下第一峰”。鼎湖峰石柱底麵積為二千四百六十八平方米,頂部為七百一十平方米。峰巔有小湖,大旱之年仍碧波蕩漾,湖傍蒼鬆翠柏,綠樹如蔭,尤同仙界。鼎湖峰平空兀自突立,無路可尋,常人是難以攀登上鼎湖峰頂的,恰恰成了鬆鼠和鳥兒的天堂。不過人們卻在此可體驗到高山仰止,這就更加增添了些神秘的色彩。
    鼎湖峰下建有黃帝詞宇。在縉雲民間有流傳軒轅黃帝在鼎湖煉丹升天的傳說,這又好比軒轅黃帝在黃山的煉丹傳說一樣。從東晉開始,在鼎湖峰下建功立了縉雲堂,唐代在縉雲山易名仙都山的同時,奉朝庭旨意改縉雲堂為黃帝詞宇,從而與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一道形成了“北陵南祠”的格局,又是一處炎黃子孫祭祀朝拜中華民族史祖的聖地。
    五百裏好溪千般景,處處景色都不同。仙都以其峰岩奇絕,山水神秀為景觀特色,融田園風光和傳承悠久曆史文化為一體,成為我國東南沿海投資最少、風光最美、交通最便利的電影拍攝基地,國內多家電影製片廠在此拍攝了《鳳凰之光》、《阿詩瑪》、《連心壩》等二十多部家喻戶曉的影片。夏日裏,在鼎湖峰下,好溪溪畔,開懷暢飲那產自仙都的仙都啤酒,呤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黃帝旌旗去不回,片雲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化作晴天雨點來。”的詩句,溪水伴奏,綠蔭伴舞,我們不覺陶醉在仙都山水美景之中,驀然成了仙都美景畫中人!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