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華東林業  第四章 雞毛換糖的政治經濟學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291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童年時節,每到十二忙月的春節前後,總可見到挑著兩隻竹籃,竹籃的蓋上有二隻小盒裝著一顆顆小小的糖果,手裏拿著小小的貨郎鼓搖動著叮咚響,夾著那外鄉口音在吆喊著:“雞毛換糖呀,雞毛換糖嘞!”那動聽的貨郎鼓聲給小孩子們帶來了歡笑和甜蜜。
    “我這包雞毛換幾顆糖?”一個小孩拿來一包雞毛遞給貨郎擔上的主人,一邊問。
    “三顆糖!”
    “我這一大包雞毛隻給三顆糖,再加兩顆吧!”小孩子帶討帶央求著。
    “好好好,給你五顆!”
    小孩子喜滋滋地伸手接過那五顆小小的糖果,連蹦帶跳地往家裏跑。邊跑邊喊著:“媽媽,換來了五顆糖囉!”
    “給弟弟二顆,你二顆,留一顆等下再吃,聽見沒有?”母親在吩咐著。
    小弟弟趕緊跑了過來,“哥,糖呢?”
    “急什麼,給媽媽二顆,給你二顆,我吃一顆算了!”做哥哥的還真像想做哥哥的樣子。一邊給了弟弟二顆,一邊拿著三顆糖跑到媽媽身邊說:“媽,媽,你也嚐嚐這糖的味道吧!”
    “你們小孩嘴饞得很,你倆吃吧!”媽媽很中意的摸摸大兒子的頭說著。
    “媽媽,你不吃,我也不吃了!”
    “好孩子,那媽媽嚐一顆吧!”媽媽從大兒子的手上撿了一顆最小的糖放進嘴裏,一邊說,“這糖真甜!”
    一包雞毛換來了五顆糖果,給母子和哥哥弟弟之間增添了不知多少的甜蜜和親情。
    這些來到我們徽州古歙做著雞毛換糖小生意的商客,一問都是浙江義烏人。他們肩挑著貨郎擔,風餐露宿,忍饑挨餓,做著別人從來不肯做的小生意。我們問問他們收這雞毛做何用途時,他們的回答是,有的雞毛紮成雞毛撣,細絨摻和鴨絨製作羽絨衣,有的當肥料,大大小小的雞毛反正都有用場。可想而知,當年做這種生意的義烏人是多麼辛苦,在人們的眼裏的地位可想而知。
    我乘坐著寬敞的快速列車穿城呼嘯而過,在人們議論著這就是義烏時,不覺浮現出童年雞毛換糖的美好記憶。感歎義烏人民的吃苦耐勞的精神,感歎著他們走南闖北雞毛換糖做生意的本領。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義烏人率先用他們當年雞毛換糖的精神做起了小生意,自發形成了初級市場,積累了資金,在正確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逐步由棚鋪和馬路市場,向著以商場為市場的轉變。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資金的不斷積累,建立起大規模的現代化信息化的商貿城。當年商家做自我介紹時起初用的是金華義烏,後來不知不覺變換成浙江義烏,不知何時又悄然以中國義烏商品城向世界敞開了胸懷,聯合國也來到了義烏商貿城采購小商品。浪莎襪業原來是翁榮弟兄弟辦的一個小襪廠,經過一二十年的努力,一個浪莎襪業集團誕生和發展起來了。於今,浪莎襪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襪業企業。浪莎作為中國襪業航母第一品牌,已遠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一雙襪子產業鏈的形成,就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義烏市場變化之大。
    全國僅有的小商品風向標,義烏小商品指數也在此地產生了。
    義烏的交通也十分快捷和便利。來往的快車不再呼嘯著飛馳而過,杭金衢和金麗溫以及金甬三條高速公路也都通過義烏,還有航空港,四通八達。
    義烏市本地人口隻有六十九萬七千人,但暫住人口已逼近百萬大關,每天還有二十萬流動人口。世界各地的商人也來義烏掏金。義烏街頭,用中文、英文、阿拉伯文和朝鮮文等文字書寫的商店字號隨處可見。
    一部雞毛換糖的政治經濟學就在這個義烏小城市裏誕生。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