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徽州古歙  第七章 漁梁述懷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595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出徽州古城的東門,有一條小溪沿著上路街,繞著歙縣中學的西邊圍牆向南流去,一直沿著桃花塢流向漁梁古鎮。陽春三月,風和日麗,我帶著剛卸下的被套和換下來的衣褲,端著臉盆,來到漁梁壩上洗滌。水勢不大,練江來水都通過南麵的三個泄水門流往下遊。壩上水波潾潾,微風吹起漣漪,江水清澈見底,南端的龍井山上報春花綻放,映山紅倒映在江中格外絢麗多彩。壩下江邊上停滿了大大小小的木船,江灘邊上還有工匠在趕修木船,不時傳來叮叮咚咚聲。江灘上的鵝卵石被大水衝刷得幹幹淨淨。洗滌過的被套和衣物就晾曬在江灘的鵝石上。沿著北岸的石級,來到漁梁街上轉轉。漁梁街上店鋪林立,尤以鮮幹魚貨最多,大的平底陶瓷盆裏裝滿了臭鮭魚,沿街還擺滿各種剛剛從江上捕撈上來的各種鮮魚蟹蝦。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這麼一轉,晾曬在江灘鵝卵石上的被套和衣褲也快幹了,收拾收拾,趕回學校吃午飯。這是在腦海裏呈現出四十多年前的一幕幕畫麵。
    四十多年後的陽春三月清晨,出徽州古城南門,又一次踏上青石板和鵝卵石鋪成的新安古道。新安古道是在烏聊山伸向練江的江岸峭壁上開鑿而成,逶迤如帶,人在道上走,影在水中遊。對岸鬱鬱蔥蔥的西幹山,亭台玉立,寺塔高聳,映入清徹見底的練江,隨著春風吹動蕩漾著。江邊上早在五十年代建立的水文觀測站,還在日日夜夜忙碌著。行約半華裏的古道就到了李白問津處。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洛陽同華傳舍的牆壁上見到許宣平的一首詩:“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樵夫歌壟上,穀鳥戲岩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非常讚賞,於是欣然來歙尋訪許宣平。曾在此問路。他來到紫陽山下練江邊上,隻見江邊上有一隻用竹篙點定在那裏的小木船,船頭上站立著一位豐姿飄灑,儀態俊逸,頭戴箬笠的老翁。到了江岸,李白向老翁作揖問道:“請問許宣平家在何處?”
    老翁便吟詩作答:“門前一竿竹,便是許公家。”
    李白聽後,拱手作揖相謝,前往尋訪。途中突然醒悟過來:門前一竿竹,不就是船頭插立的一竿竹篙嗎?剛才所向問路的老翁就就是許宣平了。於是,李白趕緊回頭尋訪,然而老翁已不知去向。李白唏噓不已,後來就在許宣平隱居的茅庵壁上留下題詩一首:“我吟傳舍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索,倚杖空躊躇。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餘。”當年還不興用名片,許宣平也許不知來訪者竟是大詩人李白;或許,許宣平就是不見來訪者。這些,隻能留與後人更多的猜想。
    李白問津處的壁畫,詩情畫意盡在其中。
    再向前行不到半華裏,便到了漁梁古鎮。漁梁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風貌。
    漁梁是歙縣古代的水埠,可沿練江入新安江,直達杭州,進而中轉蘇州和揚州等地。雄踞中國三四百年的徽商,大都從這裏揚帆啟程和起岸回鄉,漁梁成了徽商的興衰的曆史佐證。
    漁梁古鎮街道順著練江而形成蜿蜒曲折,一色鵝卵石鑲嵌,宛若魚鱗;古街道形似鯉魚,因此又名漁鱗街,大約有二華裏長。街道兩邊均設店鋪,臨江店鋪的屋宇建在高達數丈的巨大青石壘砌的駁岸上,重樓疊宇,鱗次櫛比,店鋪的商號依稀可辨。
    沿著左彎右拐的幾十級石級來到江邊碼頭,爬上漁梁壩。漁梁壩重修後不多久,一二噸重的雪白晶瑩的花崗岩砌成的壩體,更顯雄偉壯麗,令人產生無限遐思。漁梁壩是歙縣古代的一項偉大的水流工程,南端依靠龍井山,北端接漁梁街,整個壩長一百四十三米,高約五米,底寬二十七米,頂寬四米,斜坡麵長五十米。漁梁壩的花崗岩壘砌方法十分奇特,每壘十塊條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如釘插入,進行穩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這樣上下左右緊緊聯接成一個整體,形成橫臥練江中非常堅實的漁梁壩,乃國之瑰寶,堪與四川的都江堰和廣西的靈渠(湘桂運河)相媲美。歙縣曆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秦初置歙縣。秦漢時期定當有先民壘石築壩活動,但根據史書正式所載,在唐代,人們就在此壘石築壩,曆經唐宋元明清,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
    用現代的科學評估,漁梁壩乃是水流工程之傑作,構思之奇妙,綜合利用價值之高,非同凡響。漁梁壩,馴服了暴雨後注入練江的豐樂、揚之、布射、富資的洶湧水勢,保護了萬年橋、太平橋和紫陽橋,江岸得到了保護;漁梁壩改變了小氣候,城西的太平橋下呈現碧波蕩漾的寬廣江麵,防暑降溫,夏日晚間出遊,涼風習習,沁人肺腑;漁梁壩,抬高了徽州古城的地下水位,保護了古井甘泉,有利於居民的生活和消防用水;漁梁壩,擴大了水麵和水下立體空間,為水產資源的開發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漁梁壩,有利於統束歙地的良田水域;漁梁壩,大大改善了徽州的水上交通運輸。漁梁壩上段則便利了州縣舟楫的水運,下段古埠為徽商首航之處;漁梁壩,大大美化了歙縣文化古城。站在漁梁壩上覽勝,古城春色,收入眼底。西幹山上的寺塔,隱映於林木深處的披雲山莊,鬱鬱蔥蔥巍然屹立的紫陽山,碧波蕩漾江麵上的漁舟競楫,遠眺百裏之外的黃山,時隱時現,宛如天仙故裏。漁梁之下不遠處還有紫陽古橋和新安古關,成為遊覽者的又一個好去處。
    壩上預設有三個溢流水門。大水從溢流水門衝向下遊,浪花飛濺,響聲如雷,蔚為壯觀。若遇竹木排筏過壩,隻見撐伐工人挑起撐竿,對準下遊,瞬間排筏衝入江瀑之中,全然不見人影,觀者心情正在繃緊之際,隻見壩下遠處的浪濤之間複出。此等撐筏的水平大概可與黃河壺口瀑布飄流等觀。
    壩下帆船雲集,來往如梭。遙想當年,徽商拜別高堂,拋下妻小,登舟遠去,頗似大將出征。還有那些“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父母忍心將自已的親生骨肉推向帆船遠去謀生,是何等悲壯!誰知登舟遠去的徽商中又有多少客死他鄉,成為狐魂野鬼,又有多少到老還是窮困潦倒,在商界終成霸業者,恐怕也隻是千裏挑一,或許是萬裏挑一吧?盡管如此,但徽商的磨礪和艱辛,他們曾經鑄就成的輝煌,至今還在激勵著後來人,至今還是徽州人引以為自豪的曆史。
    有了漁梁古鎮才有漁梁壩,有了漁梁壩才有後來的漁梁古鎮;漁梁古鎮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思。漁梁古鎮,是古歙徽城的水口,在中國古代地輿學說看來,正符合徽州人傳統的水為財源的觀念;漁梁古鎮在曆史學家眼中,是一部編年史,記述著往古來今;漁梁古鎮在哲學家眼裏發現了水利和水禍的矛盾最終是如何統一的;漁梁古鎮在經濟學家腦海裏是一部研究徽商興衰曆史的百科全書;漁梁古鎮在水利工程師們看來是一個傑作,福及千秋萬代;漁梁古鎮對為政者來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提供了一個悉心體驗頗為良好的意境。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