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朝陽升起  第四章 外家的情懷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1800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我到外祖家去過五六次。外祖家在歙北岩源王進坑,屬富資溪豐源水係。到外祖家去,要翻山越嶺,先爬上頭欄尾角約三裏,再過二裏橫培,下山趟過豐源水過楊家坦約五裏,沿河向北走,過二齡橋,爬上雞骨嶺約五裏,再一直往西北向走,小路鑿在離河岸幾十丈的懸崖峭壁之上,走五裏,到了王進舍。王進舍到王進坑還有五裏。這五裏路,先是一腳平路,約走三裏路光景,路裏邊有座王公廟,在廟門口抬頭仰望西北的山腰上,在高大的濃密的叢林深處,隱掩著一個山村,那就是我的外祖家王進坑。沿著石板階梯路,左彎右拐到達半山腰的水口,過二道園門洞,進入村子。村子的房屋沿山勢自下而上分布著,左鄰右舍,上上下下都由石板路和石階梯相連。
    我外祖家的木板老屋在村子東邊,東臨一條小溪。三層的木板屋年代較久,底樓實際上隻有一半空間,堆放雜物,它的後麵駁坎就是二樓後半間的地麵,三樓算是全部架空。小時候的我,走在三樓樓板上,爬在臨溪的窗沿上,感到整座樓房在晃悠著,伸出頭來往下目,不覺心慌得很,趕緊退回來,扶著樓梯小心翼翼地回到二樓的地麵上,就是走在二樓的前半部樓板上,也是躡手躡腳的,後來我一直不敢再爬上三樓。
    在臨溪的對麵有一幢二層的木板屋,是外祖父親自設計,親自備料,親自建造的。外祖父本身就是一個身手不凡的木匠。木板屋相當別致,底層設有過道和客廳,傍邊有一個小廚房。二樓有三個房間,外祖父母一間,二舅父母一間,還有一間是書房兼客房。
    我去外祖家,外祖父那時將近七十歲了,中等偏高的身裁,精神矍鑠,頭上留有向後披著的一縷剛拖至後頸的長發,蓄有一把美胡。外祖父姓潘,名聚田。但在王進坑找不到一丘田,那有田聚呢?外祖父母養育了三個女兒和二個兒子。長女就是我母親,接著生了二女和三女。之後,再生了我大舅父和二舅父。外祖父和外祖母和二舅父二舅母在一起生活。外祖母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中等個子,纏成尖尖小腳,她那一輩女性都是那個樣子。講起一口岩源話,真是細聲細語,甜滋滋的。我隻知道叫外婆,連她的姓和名還沒有問過我的母親。外祖父和外祖母都很喜歡我,知道我從小喜愛吃豬肝,每逢殺豬都要留一扇豬肝掛在堂前的梁上風幹等我去吃,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活到八十多歲,高壽而善終。
    二舅母應該說是名們閨女,他父親吳金堂曾留學日本,學成回國。二舅母出生不久,她母親就病故了,當時父親尚在國外,這時就由我外祖母領養了,她比我二舅父小二歲,二人從小就在一起長大,很有感情,後來就成親了。二舅父讀了多年蒙館,曾在本村坐館,後來應邀到時嶺後山莊坐館多年,在黃村小學也教過書。二樓書房裏有幾隻板箱裝滿了線裝書,讓我隨意挑選和閱讀。
    大舅父進財,長年住在三姆六姆那個山莊上,隻有二戶人家,而且相距相當遠,隻有高聲呼喊彼此才可聽見,離王進坑約有十多裏路,在那裏以栽種茶葉和種苞蘆為生,快成熟的苞蘆常常受到野豬和猢猻的遭塌,生活十分艱苦。我先後去過三趟,那是春節期間去拜年。
    岩源是歙縣、太平、旌德、績溪四縣交界處,地勢險要,群眾基礎好。當年新四軍打遊擊的根據地就在這一帶,他們是我大舅父山棚裏的常客。這裏山高林又密,便於隱蔽和轉移。解放後,那些當年受到我大舅父支援和掩護過的新四軍領導人有的成了新中國地方政府的黨政領導,曾動員我大舅父下山參加工作,我大舅父都以山上過習慣了和沒有什麼文化而惋言謝絕了。
    二舅父在外,家中對二位老人的服侍和家計生活安排統統都由二舅母承擔著,難怪外祖父外祖母對小舅母寵愛有加,言聽計。那時王進坑人吃的大米都要翻越海拔一千多米的黃柏山到旌德縣或太平縣去背,二舅母一年要翻山越嶺來回好幾次,一次隻能背上百把斤米。二舅母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霧叻,加上吳姓,就成吳霧叻。
    王進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曾發生一場大火。火是從村口的一家先燒起來的,火勢順著地勢向上迅速蔓延,處在半山腰的王進坑本來就缺水,沒法掄救,結果一個三四百戶的村莊除了隔了一條小溪的三四家外,全部燒光。我外祖家老屋早已拆除,已搬到溪對麵的板壁屋中住了多年,因此避免了這場火災。後來歙縣人民政府對這個老區王進坑的人民進行了緊急救助。一九六三年我去過一趟王進坑,已基本恢複,唯獨村中原來的潘氏宗詞不再有。
    老區人民為新中國建立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黨和人民政府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的曆史性貢獻。在改革開放後,老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也獲得了顯著改善。昔日岩源的羊腸小道已開辟成馬路,行駛著大小汽車,喇叭聲響在山間歡快地回蕩著。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