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改朝換代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329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方圓六百裏的黔中穀地蒸騰了半年兵氣,六十萬甲士的甲胄反光將晨霧染成鐵鏽色。
    朝廷的十七路大軍與嶺南王的鐵騎對峙在貴陽城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將要爆發大規模戰爭,結果卻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當鎮南將軍的“火神炮”在黑薩營地炸響第一聲時,那些被分田令流言瓦解了戰意的士兵,正把刀槍熔鑄成耕犁。
    戰爭還沒開始,就戲劇性的結束了。
    淩霄花費了極少的代價,便讓朝廷失去了西南的半壁江山,昏庸的皇帝隻能蜷縮在東北的一隅苟延殘喘。
    盡管虎賁營就像楔子一樣釘在其版圖中,但朝廷已經沒有能力集結大軍抗衡虎賁營。
    當年六王爺和阿侖的無心插柳,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隨著貴陽郡戰場的潰敗,朝廷西進和南下支援的兵力在半路上就被地方武裝扣留,作為投名狀納給了淩霄。
    隨著最後一路援軍被地方武裝的扣留,上天敲響了建康朝廷的喪鍾。
    建康城裏四處散發出亡國的味道,原本熱鬧的街道已經沒了以往的煙火氣。
    昏庸的皇帝望著輿圖上大片褪色的朱砂疆域,忽然想起半年前被斥為“妄言”的密報,那些關於貴陽流民傳唱“分田歌”的隻言片語,此刻都在禦案上的降書裏凝成血色星圖。
    朝堂之上,經過眾臣的幾番爭吵後,皇帝火速下達了退位詔書,並向虎賁營投降稱臣。
    計劃中的東部戰爭,還沒開始便也結束了。
    所有的計劃都被打亂了,原本準備先在西部建立新朝再進行東征的,現在直接越過了這一步。
    墨天籌等人在青衣修羅的護衛下,向著益州進發,行之將半,便收到了驛站傳送過來的八百裏加急”建康朝廷降書”。
    墨天籌當機立斷,立即改變在益州建都的計劃,當即趕往建康,同時調動虎賁營往建康開動,駐紮在將軍山下。
    建康城的朱雀航浮橋在暮色中泛著冷光,橋洞下漂著無數寫滿“降”字的桑皮紙,恰似三月前貴陽戰場上飄落的星屑。
    墨天籌的烏木車駕碾過中軸禦道時,車輪碾碎的不是青石板,而是太學門前堆積的、未拆封的勤王詔書。
    “降帝已在太極殿候著了。”虎賁營都尉的銀甲在殘陽下閃著藍光,墨天籌掀開車簾的刹那,正見皇城角樓的鴟吻上的星屑順著飛簷滴落,在丹陛上聚成“新朝”二字的篆文。
    太極殿內的銅鶴香爐還燃著沉水香,煙氣卻凝而不散。
    皇帝攥著退位詔書的手懸在玉璽上方,指節泛白如紙,將“天命所歸”四字映得透亮。
    墨天籌接過降書時,指尖觸到絹帛夾層裏藏著的密圖,圖上用銀線繡著建康十二城門的星軌布局,恰與他半年前埋下的”天機樞紐”點位一一對應。
    虎賁營的烏甲軍列陣皇城時,甲胄反光映出詭異的天象:天狼星竟與紫微星換位,在紫微垣劃出一道銀藍軌跡。
    墨天籌將降書拍在禦案的瞬間,案幾暗格彈出的不是傳國玉璽,而是半片染血的請願書,六王爺蕭景琰的名字赫然在列。
    “新朝號”景明”。”墨天籌的聲音撞在殿頂藻井上,驚飛了棲息在北鬥七星浮雕間的夜梟。
    當他用朱砂筆在即位詔書上落下第一筆時,殿外突然響起震天的金鼓,不是凱旋的軍樂,而是十萬黔首敲擊犁鏵的聲響。
    那些曾在貴陽戰場上對峙的士兵,此刻正扛著鋤頭丈量新分的田畝,鋤頭刃口反射的陽光,與天熾營火神炮的藍芒彙成一片,照亮了建康城頭新升起的、繡著天狼吞日圖騰的玄色大旗。
    入主皇城的墨天籌並未稱帝,而是自稱丞相,拜淩霄為大帝。
    墨天籌的謙遜,讓淩霄在缺席的情況下加冕成了皇帝,這是曆史上所沒有的。
    各地歸順的兵馬越來越多,淩霄等人暫時還不能班師回朝,帶著參謀和武將們逐一改編各個大營。
    此時的墨天籌比淩霄還要忙,新朝在匆忙中成立,打亂了一切部署。
    諸多工作都來不及準備,首先要解決的是官員缺乏問題,很多崗位都處於空缺狀態······
    墨天籌正用狼毫在黃絹上圈點前朝官冊,“李廷珪””這位被圈出的前朝禦史中丞,此刻正在發配嶺南的路上被緊急召回。
    “丞相,各郡縣薦舉的書生已到朱雀門外。”名單被呈到鋪滿官冊的案幾上。
    話音未落,殿頂藻井突然灑下星雨,落在新拆封的薦舉文書上,竟將墨天籌三日前寫下的“德行高尚”四字襯得銀藍透亮。
    墨天籌頭也未抬,筆尖在“一人多崗”旁畫下二道弧線:“讓他們先去議事殿。”
    他擱筆時,窗外傳來太學生的誦讀聲,念的不是《周禮》,而是墨天籌新撰的《官箴星範》。
    一位老宦官捧著鎏金托盤進來,盤裏放著十二枚青銅印坯。
    “傳令”墨天籌將印坯拿起查看,青銅相擊的聲響驚飛梁間夜梟,“讓大理寺卿兼領司農寺事,再給禦史台丞加銜都水監。”
    他說話時,殿外突然響起齒輪轉動的輕響,那是新造的“補官機”正在運轉,機括裏每吐出一份委任狀,紙角都會凝成新朝號“景明”的九龍印記。
    盡管如此,還是缺乏大量的官員,由於前朝空虛,賢臣良將所剩無幾,一人多崗政策下仍有大量職缺。
    為解此困擾,首當其衝的就是請蘭帝赬出山,成立了禮部,在禮部下設有考試院,專門負責考察和篩選人才,進入各級行政衙門試用。
    然後在全國擴建書院,在每個郡縣設置了負責學工的衙門,進行分級管理,督促學習和選拔考核。
    後來,又增設了匠工研究院,文藝修道場等······
    除了各級衙門的崗位空缺在加速填補外,墨天籌親自操刀,分別成立了管理民生、戶籍、田產、水利、外交的衙門,事無巨細都逐一進行了規劃,對這些衙門的主要負責人進行了選拔考核。
    除了這些之外,墨天籌又安排肖遙建立了新朝廷的工、商、財政等的管理衙門,負責稅收和管理市場秩序,以及經營著朝廷的資產。
    現在工業、采礦、鹽業、紡織等民生支柱產業均由朝廷牢牢把握,在大災之年也能通過朝廷的宏觀調控,保持著物價穩定,安定民心。
    新朝頒布的第一條新政便是將”均田製”寫進了國策,解決了糧食問題,老百姓的積極性大增。
    富餘的勞動力進入工、商等領域,帶動了工業和匠工技術的提升,進入書院學習的人數也在”均田製”的逐年增加。
    隨後各種新政被不斷地頒發出來,經過這幾年的休養生息,以及朝廷對文化技術的重視,國家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老百姓的生活逐年提升。
    天下百姓和官兵對淩霄大帝和朝廷的擁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