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一章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3707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江南事了,凱旋還朝。
容隱的聲望如日中天,國士無雙的美譽傳遍天下。
秦錚力排眾議,論功行賞,晉容隱為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正式成為帝國權力中樞最年輕、也最耀眼的閣臣。
小隱閣內,格局悄然變化。
書房更加寬敞,藏書汗牛充棟,儼然成了一個小型內閣議事之所。
而寢殿內,屬於秦錚的私人物品也越來越多,帝王在此留宿,已是宮中心照不宣的秘密。
這日,春光正好。
禦花園內百花爭豔,蝶舞鶯飛。秦錚難得清閑,命人在臨水的聽雨軒設了軟榻小幾,備上容隱愛吃的江南點心和香茗。
容隱處理完手頭幾份緊要奏章,來到時,隻見秦錚並未像往常一樣批閱奏章,而是斜倚在軟榻上,手中把玩著一枚通體瑩潤的白玉印章,目光悠遠,似乎陷入了某種回憶。
“陛下?”容隱輕聲喚道。
秦錚回過神,對他招招手,示意他坐到身邊。他將那枚白玉印章放入容隱掌心。
觸手溫潤,玉質極佳。
印章底部,並非名號或官銜,而是陽刻著四個古樸雋永的小篆。
“同心同德”。
“這是……”容隱不解。
“朕命內務府最好的玉匠雕琢的。”秦錚看著他,眼中是化不開的深情,“用的是當年江南,你贈予”柳箏”的那塊玉佩的邊角餘料。”
容隱心頭劇震,他低頭看著掌心這枚小小的印章,指尖拂過那“同心同德”四字,仿佛感受到了五年前那個江南少年捧出玉佩時的滾燙心意,也感受到了眼前帝王將這份心意珍藏,升華的深沉愛意。
眼眶瞬間濕潤。
“小隱,”秦錚握住他拿著印章的手,聲音低沉而鄭重,如同誓言,“朕以江山為聘,許你一世榮寵,並非虛言。然朕更知,你心係天下,誌在青雲。朕不要你做那鎖於深宮的金絲雀,朕要你做那翱翔九天的鳳!與朕並肩,俯瞰這萬裏河山!”
“這枚”同心同德”印,便是朕的承諾,亦是朕的期許。從今往後,朕的禦筆朱批旁,當有你容隱的副署之印。”
“朕的江山藍圖,當有你容隱的濃墨重彩!朕要這天下人都知道,你容隱,不僅是朕的掌中書,更是朕此生唯一的掌中玉,心頭血。朕與你,同心同德,共掌乾坤,締造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
容隱抬起頭,淚水終於滑落。
不是委屈,不是悲傷,而是巨大的幸福與無上的榮耀將他淹沒。
帝王的愛,不是禁錮,而是托舉。
是毫無保留的信任,是並肩天下的承諾。
“臣……”他聲音哽咽,卻字字清晰,如同誓言,“容隱,此生定不負陛下所托,不負”同心同德”四字。願以此身,此心,此智,永隨陛下左右。輔佐明君,共開……萬世太平!”
秦錚動容,將他緊緊擁入懷中。
春風拂過,吹動紗幔輕揚,帶來陣陣花香。
軟榻旁的小幾上,一摞奏章靜靜擺放。
最上麵一份攤開的奏章,朱紅的禦批旁,一方清雅的“小隱”私印旁,赫然多了一方瑩潤白玉的印記。
兩枚印章並立,如同兩顆緊密相依的心,共同印刻在這萬裏江山的藍圖之上。
“同心同德”印的啟用,如同在平靜的朝堂湖麵投入一塊巨石,激起千層浪。
當第一份由秦錚朱批,容隱副署的奏章明發至各部時,其象征意義遠超實質內容。
這枚小小的白玉印章,無聲地宣告了容隱在帝國權力架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不僅是皇帝的近臣、心腹,更是被賦予了共同決策權的帝國重臣。
其權勢之盛,直逼首輔。
小隱閣的書房,儼然成了帝國另一個決策中心。巨大的紫檀木案上,奏章分門別類堆積如山。
秦錚常在此批閱奏章至深夜,而容隱則在一旁的專屬書案後。
燭火通明,映照著兩人專注的側影,空氣中彌漫著墨香與無聲的默契。
這日午後,一份關於改革科舉取士製度的奏章被放在了秦錚案頭最顯眼的位置。
奏章洋洋灑灑,痛陳當下科舉重詩賦,輕實務之弊,提出增加策論權重,引入算學、律法、農桑等實用科目,並建議在殿試環節增設“時務策”麵試,以選拔真正通曉世情,能安邦定國之才。
落款是幾位頗具清望,思想開明的翰林學士聯名。
秦錚看完,眼中精光一閃,將奏章遞給旁邊的容隱:“小隱,你看此議如何?”
容隱仔細閱畢,沉吟片刻,眼中流露出讚賞之色:“陛下,此議切中時弊!臣在翰林院時,便深感現行科舉雖能選拔飽學之士,然不少及第者於經世致用之道,卻如隔雲霧。”
“詩賦雖能陶冶性情,然治國安邦,需通實務、曉民情、懂變通。增加策論與實用科目,增設”時務策”麵試,確能更有效甄別真才實學,為朝廷輸送棟梁之材。”
“臣……附議。”
“好!”秦錚擊案讚道,眼中是毫不掩飾的興奮,“朕亦有此意,科舉乃掄才大典,關乎國本,豈能固步自封?此議甚合朕心。”他提筆蘸滿朱砂,在奏章上批下遒勁有力的四個大字:“深合朕意,著禮部詳議章程,速奏。”
批完,秦錚並未立即放下朱筆,而是看向容隱,目光灼灼:“小隱,你乃狀元出身,又親身經曆過翰林院,對此事見解深刻。這章程的擬定,朕想交由你來主持,會同禮部、翰林院,務必拿出一個切實可行、兼顧公平與實用的方案來。如何?”
容隱心頭一熱,這是莫大的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責任。他起身,鄭重一揖:“臣領旨,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重托!”
然而,改革的春風,必然觸動某些根深蒂固的利益和觀念。
當禮部將初步擬定的,由容隱主導的科舉改革章程草案明發各部堂官討論時,反對之聲如同預料般洶湧而來。
朝會上,氣氛凝重。
“陛下!祖宗成法不可輕廢啊!”一位須發皆白、德高望重的老臣顫巍巍出列,痛心疾首,“科舉取士,詩賦為本。此乃千百年之定製,甄選的是真正的讀書種子!若貿然引入算學、律法乃至農桑這等末流之術,豈非本末倒置?讓匠人商賈之流亦可登堂入室,斯文掃地啊陛下!”
“臣附議!”另一位官員立刻跟進,“增加”時務策”麵試,看似公允,實則弊端重重,殿試乃天子親策,何等莊嚴肅穆!若麵試,考官主觀好惡如何避免?豈非給了徇私舞弊者可乘之機?再者,寒門學子本就資源匱乏,如何能與世家子弟一般精通這些雜學?此議看似求新,實則不公,請陛下三思!”
反對之聲此起彼伏,理由無外乎“祖宗之法”、“重道輕器”、“有失公平”、“易生弊端”。
矛頭雖指向章程,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其核心是對容隱這位年輕閣臣主導如此重大改革的質疑與不滿。
秦錚端坐龍椅,麵沉如水,並未立刻表態,目光掃過下方。
容隱站在文官隊列最前端,身姿挺拔如竹,神色平靜,並未因洶湧的反對聲浪而有絲毫動搖,眼中反而閃爍著睿智的光芒。
“容卿。”秦錚的聲音打破了沉寂,“諸位愛卿所言,你如何看?”
容隱從容出列,對著秦錚和滿朝文武躬身一禮,聲音清朗沉穩,清晰地蓋過了殿內的嘈雜:
“陛下,諸位大人。下官以為,討論國是,當以理服人,以利國利民為要。”
“言”祖宗之法不可輕廢”者,”他目光平靜地看向那位老臣,“敢問大人,我朝開國太祖,於馬上得天下,彼時所用之”祖宗之法”,可與其前朝相同?太宗皇帝推行均田,改革吏治,彼時之”祖宗之法”,又可曾固守前朝窠臼?”
“所謂祖宗成法,其精髓在於”為國選才,唯才是舉”!而非拘泥於具體考什麼!若祖宗之法一成不變,我等後人豈非成了抱殘守缺、不思進取之徒?”
他言辭犀利,直指核心,那老臣臉色漲紅,一時語塞。
容隱轉向質疑“重道輕器”的官員:“言”重詩賦為本,算學律法為末流”者,下官更不敢苟同。詩賦可陶冶情操,彰顯文采,然治國平天下,僅靠吟風弄月、空談道德可行否?難道要讓我大梁的官員,麵對錢穀不知幾何,麵對刑名不明律條,麵對災荒不識五穀嗎?此等官員,如何牧民?如何安邦?”
容隱目光掃視全場,帶著一股凜然正氣:
“至於言”麵試不公”、”寒門難為”者,下官以為,此非否定改革之理由,而正是改革需要完善之處。”
他語氣一轉,條理分明,“首先,麵試考官可多員組成,抽簽決定,陛下亦可親臨督察,並引入回避製度,最大程度杜絕徇私。其次,所謂寒門學子難精雜學,此慮有理。故臣建議,朝廷可令各地官學、書院,增設實用科目講席,刊印相關基礎書籍,廣為散發,使寒門學子亦有途徑學習。甚至可在州府一級考試中,逐步增加實用科目比重,讓學子早有準備。改革非一蹴而就,需循序漸進,配套而行,豈能因噎廢食?”
最後,他對著秦錚,朗聲道:
“陛下!科舉之弊,積重難返,已非一日。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如今北境未靖,江南初定,百廢待興。朝廷需要的是能真正解決問題、治理地方的幹才,而非隻會吟詩作對的書生,此改革之議,非為標新立異,實乃為國求賢,為江山社稷謀萬世之基。請陛下明鑒!”
一番話,有理有據,有破有立,既駁斥了守舊派的陳詞濫調,又提出了完善改革的切實方案,更將改革提升到了“為國求賢”、“謀萬世基業”的高度。
其格局之宏大,思慮之周全,言辭之犀利,令滿朝文武為之側目。
方才還喧囂的反對聲浪,此刻竟被這清越之聲壓得鴉雀無聲。
秦錚看著殿下那抹清雋挺拔,舌戰群臣而不落下風的身影,眼中是毫不掩飾的激賞與驕傲。
他的小隱,不僅是他心頭的珍寶,更是這朝堂之上,最鋒利的劍,最堅實的盾。
“好!”秦錚霍然起身,帝王威儀盡顯,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容愛卿所言,深謀遠慮,切中要害!祖宗之法的精髓,在於”唯才是舉”,而非固守形式。”
“科舉改革,勢在必行。著容隱全權負責,會同禮部、翰林院及各部堂官,依據今日所議,一月之內,完善章程細則,力求。膽敢陽奉陰違、蓄意阻撓者,嚴懲不貸!退朝!”
帝王的雷霆之聲,為這場爭論畫上了句號,也為大梁的取士之道,開啟了嶄新的篇章。
容隱站在殿中,迎著無數複雜的目光,背脊挺直如鬆。
他知道,這隻是開始,前路必有更多荊棘。
但他無所畏懼,因為他身後,是帝王堅定不移的支持,而他的心中,裝著的是整個天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