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六章月明中天D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2128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二八六。有信無解,增加無明
    愛恨善惡,
    泛泛而論,愛與善緊緊有連,恨與惡息息相關。但稍加計較,之中分界或許就有些模糊甚至還可能根本顛倒了吧?
    善良之至,人心柔軟而已,其中無涉一切所謂崇高偉大。因為,人心善良,人性本然。
    但現實之中,人柔軟所觸往往多隻心顫心動,卻難付諸實實之行,更難恒之時時事事的吧。
    而愛就不同了。
    感天動地的私愛,雖有情天然本能;
    千難萬難的大愛小愛,雖是充滿了特定功利。
    但人卻用心為之,社會更處處褒獎,倡之竭力。
    於是,在愛的名義下,人間不時便上演了多少回首難堪的罪惡和殘忍,可人卻於中不思悔改,常常還有些樂此不疲的吧?
    老莊無奈世人此愛、世間此愛,唯夢回遠古素樸,以慰深心憂慮。而西來出世佛陀,於此卻有獨到反省、殊勝用心……
    人,
    有所愛才有所不愛;
    世,
    有所不愛才有所愛。
    這在佛法眾生平等更萬法緣起博大襟懷裏,當然會認定此於人心善良及世間平和濡養少有助益還多存遺患了。
    因此,佛法從一開始就將愛納入了凡塵惡濁滋生、善良沉淪一種因緣,而將內裏無條件柔軟謂之佛性本然。之中雖言自性是佛,但於此成就,不僅著落唯由修行,且以無緣慈悲於其勘驗。所以,佛法宗旨僅僅奉行眾善就不夠了,於是特別強調隻有“自淨其意”(1),才有才是斷絕一切假道私己根本。
    故爾,
    所謂菩薩者,即在“自淨其意”普行眾善;
    而十地菩薩,更人於中修行圓滿。
    如此為善綿密佛法,為何還是難以避免惟危人心惡用世間呢?
    那“殺一人為一住菩薩,殺十人為十住菩薩”(2)所說所為,何來於人於世小愛大愛,更何存善良、何關慈悲、何有意淨,唯人私己更虛妄貪欲喪心病狂而已,此又何謂佛法、何幹佛法?
    不錯,《涅槃經》中,確有大乘為護正法,為調伏利益眾生,那諸戒皆不為戒,直至殺生之謂。可經中更言“有信無解,增加無明”,且“大乘因者,諸法實相”。
    人大愛無疆,誌在眾生成就人間佛國淨土,唯因實相無相徹悟一切無得無住寂滅涅槃。此度己度人般若之舟,不但無佛可求,更無佛可成,一切唯無緣大慈大悲以成就柔軟本心本性更世間美好完滿而已,其又何來何以殺人之謂!?
    回首釋教,
    不言西來佛法浩若煙海,
    不道隻因佛陀涅槃,才有七葉岩窟內窟外於佛所說分別集結,
    不謂五、六百年之後那多次口頭集結的佛經才有了不同版本文字初步傳承,
    也不說世上自古以來就多有佛典假冒更謬誤擴散,
    更不曰早就有先見之明的佛祖於生前就立下了“依義不依言”(3)學佛修佛之大戒。
    僅一個千年流傳不息小故事,便可生動證明那有解佛法,才是人學佛修佛得佛唯一正確途徑了。
    據傳,佛陀涅槃不久,其多年隨身弟子阿難一日偶聞一年輕比丘高誦法句偈“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4)時,便趕緊上前糾正。說原話應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死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5)年輕比丘回去將此事請教師父,其師卻言“阿難老朽,言多錯謬,不可信矣,汝今但當如前所誦。”(6)
    此師徒唯求一見“水老鶴”,當然於己於人於世也無大礙。但那私欲膨脹如法慶之流有信且敢嚐試以殺害為事隻言片語更謬言謬語唯求著落一己所謂成佛路徑,那於人於世不但罪不可赦,於大慈大悲佛法,更是南轅北轍了吧。
    因為,窮根究底,所謂得佛者不過“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7)
    人由萬法寂滅無得無住之菩提悲天憫人自度度人,
    那方便於己,是根本煩惱解脫並由此成就自性及生命;
    那方便於眾生,乃大愛無疆,唯一心柔軟善良無邊而已。
    或許,這才是佛陀於娑婆世界一生說法至真至誠本然情懷。
    或許,隻有如此先覺覺後覺,人的佛性,才有終顯之期;世間淨土,才有終成所望吧。
    記得經中佛曾語重心長多次言曰:
    “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8)
    於中可知,佛法實乃我執執我之人去著之法、離相之法、遠貪之法、清淨之法而已。
    世人學佛,不能才出囹圄,又入樊籬。那有佛可求可成,不僅人心有著另種形式,更私心貪欲至極吧?
    故此,
    佛陀不但反複正麵強調“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9),更從另一麵不厭告誡“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10)
    世上許多罪惡,皆由貪著。而浩浩佛法中一切旁門左道汙濁暗流,無不與著相求佛修佛實實關連。人若以視死如歸或滅度之心癡迷有佛可成,又何法不可一試,何法不敢一為,因為一切都隻私己著落更貪欲滿足手段蹊徑而已。
    那於生即死、死即生中殺人如屠豬狗存身悅己百無禁忌所謂幡然,不但無解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11)高貴平等及於人於世美好善良之心,還使其所寄素樸回歸之道更嚐莫可奈何別樣滋味了吧?
    而“殺一人為一住菩薩,殺十人為十住菩薩”那令人不可思議成佛路徑,當然更叫悲為根本的佛法深深蒙垢了。
    所以,
    斯兩者所信之道,其名目雖有不同,但根本相通之處,或不僅一樣於其所信乃一知半解不明究竟,是不是更將作為了達己一私貪欲之方便?而其中所因所緣,想想真不知是人心本然之過,還是道之所言或亦多存歧義、多有模糊……
    ———(1)。《增壹阿含經。上。卷第一。序品第一》;(2)。王青著《佛教信仰與神話》引《元遙傳》;(3)。《觀普賢行法經》;(4。5。6)。《四阿含經,總序》;(7)。《大日經,住心品》;(8)。《法華經,方便品》;(9。10)。《金剛經》;(11)。《莊子,天下》;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