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第一章法生因緣A   加入書簽
章節字數:5153
滾屏速度: 保存設置 開始滾屏

    第一章法生因緣A
    一。我要上學
    二。人之掛懷
    三。好自許的和尚
    四。和尚為何不走
    五。和尚哪兒來的這麼自信
    一。我要上學
    “我要上學!”
    龍山嶺上,已滿十一的慧能放下柴梱凝目山下久久雙手攥拳,仰麵向天,傾力一喊;
    “我一定要上學!”
    身寄父親遠離庠序遺願的慧能又屈身憋氣,一字一頓。
    少年祈願,曠邃藍天聽而不聞,飄逸白雲豈會視而有應。四月明麗陽光雖一派暖暖熱撫,卻非於人著意多情。隻身後高頭些許的峰巒,不但一如既往厚重簇擁已臨崖而坐慧能,還暗托草木沙沙,柔傳大山深沉牽掛;殷囑百鳥婉轉,絮語大山連心慰寬。
    不僅如此,大山更以它實實高度,將小慧能情所困頓、心所苦悶由近及遠帶上廣闊、引向無垠……
    目之所及,山下青綠稻田果林一覽無餘。
    相嵌於中的人家炊煙嫋嫋,
    點綴其間的漁塘白光瑩瑩。
    仟陌之旁,
    鄉鄰勞作身影依稀可辨;
    竹木蔭處,
    雞鳴狗吠親疏仿佛有聞……
    家鄉一切,那麼的熟、那麼的親——每一方田、每一塊地、每一棵大樹、每一株花木、每一個泉眼旁的每一處院落、每一道溪流邊的每一條小路,還有、還有林子裏每一陣如期鳥鳴,山峰上每一片可待霧雲,更桑梓每一個血脈千絲萬縷相連相關的鄉親……
    身,不管在哪裏;
    夢,無論在何方;
    家鄉一切一切,都在眼在耳在心哪,可人、可人卻又總是不甘於中安享安化這如白駒過隙忽忽一生……
    看不見的遠處,有熱鬧集鎮和更為繁華的縣城;
    如加放眼,天地迷茫之中,無數人間故事看似與己無涉,卻又真實相關發生著、演繹著;
    若再思躍青空騁目四顧,還真如莊老夫子所言了,這個日月作璧、星光珠襯、雲霧化儀錦繡大地,隻一小小蝸牛而已,其須角之上人一生那點兒切切得失、悲喜、是非、善惡等等撓心之事之思,不但一片混沌,更是不值計較了。
    人,逆旅百年,於親親家山家園寓形寄神逍遙身心,不僅匆匆一化人生真諦,更局促生命自在寥廓之域吧。因此,那學上與不上、書讀與不讀,又何關緊要、何所差別?
    ——百年憂煩識字始,庠序誤人彀終生。
    工耕漁樵蜉蝣寄,安時處順逍遙人。
    曾老家範陽讀書遂誌,卻又生生遭陷遠流嶺南偏僻已故父親在生命苦樂徹腑反芻之後,於自己身上不但深寄了他人生醒悟,更是認定上學讀書之途即便始心獲知明理,也極易在“今之學者為人”(1)官民庠序一路之中求珠得櫝。況萬化天地間,轉瞬百年裏,還有什麼知識和道理比安享安化一己過隙生命更有價值的呢?萬般無奈生命途中,隻要莊子在心,便人一生苦樂逆順在己捷徑了,那學又何必上、書又何須讀?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2)
    也曾誌向高遠,也曾苦讀苦考直至鬢發始白方省百年名實之境外公那“倒置之民”(3)幡然悔痛,當然於父親深思熟慮決斷,更有了信念不移堅定……
    ———(1)。《論語,憲問》;(2)。《莊子,逍遙遊》;(3)。《莊子,繕性》;
    第一章法生因緣B
    二。人之掛懷
    人之掛懷,各有不同。
    鄉野城廓,草民有草民難解內裏疙瘩;
    禁宛宮闕,帝王有帝王深慮九曲權衡……
    貞觀二十三年四月,也就小慧能在嶺南新州龍山嶺上深心兩難時刻,那煌煌長安翠微宮裏已強烈預感來日無多大唐皇帝麵對陪住身邊玄奘法師,卻在為相知太晚,不能周全“廣興佛事”(1)而喟歎……
    可就這位此時滿心存憾帝王,兩年之前,還嚴厲詔斥要臣“傾心釋教,為亡國遺風……”(2)其中“至於佛教,非意所尊”(3)話音猶存,卻去歲之中,他就心悅誠服為玄奘所譯《瑜伽師地論》親撰了《大唐三藏聖教序》,並命有司抄寫法師所譯經論頒賜九州流行。不僅如此,他更為玄奘一句“功德饒益,度僧為最”(4)應答,詔度了一萬八千五百僧尼於天下州寺。
    一代明君心境,千古帝王誌意,今是昨非截然陡轉,是不是還真有值人於中深問、於中深思、於中深究所在呢——
    或許,太宗為玄奘甚深識見所折服,對釋教由疑而轉信?
    或許,帝王麵佛法態度根本嬗變,有其生命漸衰往生所寄?
    更或許,人於生命極地身臨其境,那於人於世觀感,才有了之前難達深省……
    佛法看空世界緣起所義有如黃鍾大呂,是否使人振聾發聵,不單有賴演奏之人,或更取決聞者於生命所感裏外疆域。人中翹楚的李世民,若能自覺早徹生命妙境,那百年熠熠之光,或會更加飽滿、更加炫麗,也是未可知的吧?若是如此,其臨終所悔,還真有其雄才大略未臻至境遺憾了。但他頒流九州玄奘之音,詔度天下州寺承法所舉,何不也為大唐輝煌全麵展開延續,有盡了最後一點兒心力呢?
    天下佛事,興在帝王,亦興在弘法有人得人。
    當年玄奘隻身西行,曾被五印度諸宗大乘信眾共尊為大乘天,也被各派小乘徒眾同敬為解脫天。其修其行其言,人並敬重,可見隻要法印在心在行,大乘小乘都是有佛之乘,從根本上都不誤佛法度己度人。而五印度那明爭暗鬥十八國王,更是為中土玄奘人品才識共所仰望,以其身臨境域為榮為耀、去國遠歸為失為悵……
    四年之前,法師東歸,太宗與之一晤,也曾力勸還俗參政。可短短幾年,一代帝王便與佛法深深結緣,更與玄奘幽幽知心了,這又何等奇妙事情。
    玄奘大師眼下當然如日中天了,但佛法慧命,總要靠來者不斷有續且發揚光大的吧?
    夫子曾曰:“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5);
    古賢又雲:“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野”(6)。
    這不,此時此刻,一年輕和尚正疾步龍山嶺上,隻不知他是要去深山崖窟尋師問道,還是誌在弘法不棄窮鄉僻壤,更或為了不負唐皇度僧難得名額不辭勞苦,暗暗荷擔了於草野廣覓來者希望重任?
    總之,當他清晰聽到慧能呼號心聲之時,不遠看清慧能臨崖端坐身影之際,一種莫名心動使他頓然加快了腳下,漸漸走近了慧能……
    ———(1。4)。《慈恩傳,卷七》(舊唐書,卷三);(2。3)《舊唐書,卷六三,蕭瑀傳》——範文瀾《唐代佛教》所附隋唐佛教大事年表;(5)。《論語,子罕》;(6)。左思《詠史八首》;
    第一章法生因緣C
    三。好自許的和尚
    “阿彌陀佛!打擾了。”
    慧能身後,和尚已靜靜立了好一會兒了。
    “師父,是不是山道不熟?”
    身心正難自拔的小慧能聞聲雖沒回頭,但應答卻也不失內裏於人有所眷顧熱忱。
    “阿彌陀佛,該是小施主問道貧僧的吧?”
    ——好自許的和尚!
    不知為何,稍為醒事以來,小慧能對佛法就有一種固執不信。
    在他看來,佛法千慮以求人天福報,萬劫以修西天極樂,生生為此執著,世世卻落飄渺。此舶來之道,何及倏忽生命於萬物一齊境界安化遊心以篤百年莊子之明。因此,小慧能不但沒回首起身,內裏更是陡起不屑,於是便脫口而出明顯譏諷之辭了:
    “”無思無慮始知道”(1),道又何問之有?”
    ——”無思無慮始知道”,道又何問之有!
    麵對少年此應不假思索、此應無懈可擊更此應透徹犀利,有些發愣的和尚不僅一下想到古時年方七歲項橐詰難夫子並引感慨後生可畏故事及“年十餘”(2)便諳熟《老子》“通辯能言”(3)、“莫能奪也”(4)的王弼,更是於鳩摩羅什年十一、二便開壇講經說法美談篤信不疑了。看來,這內裏深念“我要上學”山野少年或還真值人為留步……
    而此時此刻,慧能目光不但依舊停留天際,且那思緒已有些憤憤了——
    佛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世間好人,為何總在吃苦受累和遭罪?天下多少惡人、奸人、無德無行之人,不但每每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似也鮮見天譴人禍。那所謂不是不報,隻時候未到之慰,真的是自欺欺人!
    還有佛說六道輪回,生由修行。可那錢窩裏的為富不仁,權位上的荼毒百姓,不知是輪回道上人於善報刻意揮霍,還是對前修隱忍恣肆忤為。人已善行善報了,可那善善因緣,人又何以不保更自棄自毀?
    更有甚者,世人皆謂佛祖法力無邊,菩薩救苦救難。可正直父親際遇,鄉鄰好人不幸並世間多少善良忠厚、剛直方正、篤實有信之人種種惡運,那法眼恢恢佛菩薩又保佑了誰、慈悲了誰?
    一想想這些,小慧能對多拜觀音母親、於經年無子鐵心出家前舅媽及虔誠信佛求佛的鄉鄰鄉親雖無多言,但對佛菩薩及僧侶們,卻是打心底難以親近了,更況此時此刻呢……
    ———(1)。《莊子,知北遊》;(2。3。4)。何劭《王弼傳》;
    第一章法生因緣D
    四。和尚為何不走
    白雲遠飄,日頭漸高。
    山頂陽光火熱火熱照著,
    青草樹葉翠綠翠綠亮著,
    草花刺花樹花豔麗開著。
    熏風輕漾、蜜蜂翩飛、鳥兒沉醉……
    好一會兒了吧,小慧能一念回神,怎沒感覺和尚離去動靜,於是不由回了一下頭,隻見一年輕僧人穩穩趺坐於後,正若有所思看著自己呢。
    “還沒走啊,師父。”
    小慧能有點兒不好意思了。
    是啊,和尚為何不走呢?
    人,就那麼不可思議,百年相處,終是陌生。而有時路人一句話、一聲歎息、一個動作、一眨眼神,甚至遠遠一道背影、一縷琴音,都可能使與莫逆一生。當然,此中世間一切有形無形羈絆,全都無礙人魂魄以求企踵延頸更實實與交切切願心了。之前小慧能那一聲由內呼喊和仿佛化入大山沉靜剪影,一定深觸和尚某處不意了吧。此靈明或許感應,人又怎會輕易放棄,況小小年紀剛才那句叫人尷尬,卻又令人不得不有所歎服應對呢?
    “對不起,打擾了。”和尚言罷又實心實意說到:
    “小施主,方才山路時,聽到你我要上學大聲了,那是你煩心事吧?”
    慧能聽了,心裏一熱,盯著和尚認真看了看後,還是回頭將目光飄向了天際……
    和尚雖受冷遇,但內裏卻更生感慨了。
    人有思想且性情倔強,當然是能有所作為可貴品性了,但於庠序仕宦路途,還真鮮有平順的吧。想想自己入佛經曆,年輕和尚麵對眼前這個任情任性少年,於是非常自信挑起了話題:
    “人能如願上學,當然是一種造化。若不稱心,也未必有遠一種更好人生。
    世上雖謂”學而優則仕”(1),但其中愜誌,卻是很難操之在己的吧?
    人即便有躍龍門,若稟性方直認真,那仕途於心的煎熬,不是每個無改初衷的人都能挺得過來的呀。
    隨緣無須上學,並盡可能為身邊人做點兒實事,不僅有印儒家真正精神,或還會有更好生命過程,也是未可知的吧?”
    慧能聽了,心裏頗感意外,這和尚所言,還真有點兒與眾不同,但他還是不願與之答理。
    “上學求知,確也一途。但今人開課,多著學之為人,鮮有釋人內裏關切至深吧?
    天地無涯,人命有期,滄海一粟,所謂知與不知,又多少分別。於倏忽生命而言,何為有知,何為無知,古今智者,多有明鑒。不必為人而上學,或更易安頓身心,更能實現一己生命呐!”
    見慧能不應,和尚於是緊接。而慧能聽到這裏,心裏已有訝異了,但在回頭迅疾看了和尚一眼後,還是不肯開口。
    靜靜山崖旁,小慧能執意的沉默,和尚一時的緘口,倆倆僵持不動身影,仿佛融入了大山風景,但人內裏那精神韻致,又豈無心風物能與相題並論?
    是的,有些難堪的和尚以為話不投機是準備起身走人了,可小慧能此間回望的那一眼,卻又使他有些欲罷不能。因為,那一瞥雖電光石火,但在和尚有所存望的心裏,還真顯現了可期可待無限風景。所以,和尚閉目沉思良久,決心試試最後努力:
    “小施主,功名與百年自在,富貴與生命安寧,熟重熟輕?
    人生如夢,萬法緣生緣滅,小施主深具慧根,於思維甚深之處,想必定有洞明。
    且百年之期,眼目所及皆大開書頁,事之所遇更銘心文字,那庠序路途於心性高蹈之人,未必學之捷徑。
    不僅如此,塵寰紛擾之中,人若有悟生命,一切想學,定具堅牢之基;一切所學,更有真實妙用。
    小施主,可否先隨貧僧學佛呢?”
    “隨你學佛!?”
    幾乎已有心動的慧能,突然起身冒了一句之後,徑直背了柴梱決然而去。
    ———(1)。《論語,子張》;
    第一章法生因緣E
    五。和尚哪兒來的這麼自信
    “阿彌陀佛!
    ”諸法因緣生”(1),佛待有緣人。
    小施主,你這一路可要走好啊!”
    漸高日頭下,小慧能剛岀幾步,身後便傳來和尚莊嚴而又有些遺憾的聲音。
    ——佛待有緣人!?
    這和尚哪兒來的這麼自信……
    萬法空寂,何緣之有?
    人生皆苦,緣有何待?
    六道輪回,無緣也是緣;
    菩薩慈悲,卻又無緣不求之人;
    佛祖法力無邊,何必眾生緣來緣去……
    對這套厭棄今生,遠避現實;罪歸過去,福寄將來;一切總有道理,萬事難見著落的佛法,小慧能當下雖說不清、道不明,但思想情感卻似有一種強烈排斥格格不入,因此不但不願去著力分明其中表裏原委,還反以一時一事管窺蠡測於之更懷一種深深不屑。
    可是,人言上學讀書,多以功名富貴、出人頭地相勵;也謂庠序之途,乃人求知明理之路;或告多識幾個字,於生存艱難中,至少不會淪為自苦人欺睜眼瞎,更況佛法所傳、佛經所念,也是須人識字讀書的吧。可這和尚倒好,卻一個勁兒反勸人放棄上學念頭,與親親外公和已故父親還一個路數……
    父親於為學,有生命磨難苦痛教訓;
    外公於為學,有人生尷尬經曆實實反省。
    這年輕僧人,似乎於上學讀書還有更廣視野、更深見地,這又從何而來的呢?
    也是。
    儒言仁心固有,可人之愛人,卻又惟由孜孜以學;
    道謂道法自然,而世人得道,卻又隻在刻意遠欲苦苦所修。
    為人求仁才得仁、修道方有道,那佛之不求、不學、不修更不究,豈又浮光掠影者所能隨意知曉?
    看來,自己或許還真不太了解佛法和有知僧侶吧。
    此念一閃,雖是問題,也是因緣。可再一轉念,佛謂因緣,那教書的外公把私塾就開在家裏,自己卻無緣上學;外公屋裏書卷滿櫃滿架,自己卻咫尺天涯無緣親近,這世上之事,又何緣之有……
    ———(1)。《造塔功德經》(法身偈);
2024, LCREAD.COM 手機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