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第三十三章谁来挂帅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84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一
诸葛亮说:“经过一年多的修养生息,军心民心空前的稳定,国力得到了恢复,是到了出兵平定南中叛乱的时候了。”
南中地区对于蜀国真有这么重要吗?
千真万确,十分重要。
南中地区就是现在大渡河以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的广大地区。
巴蜀和南中地区声息相闻,物产相资,经济文化联系相当密切,历代统治者都深知:定南中,然后可以图巴蜀,固巴蜀,然后可以北图关中。
所以,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战略原则之中,稳定南中就是其中的战略之一。
由于当时南中少数民族对汉人政府并不是绝对服从的。所以,叛乱之事时常爆发,而南中对于蜀汉政府而言又具有较大的战略意义
二
首先说南中地区占有整个蜀国四分之一面积。如果稳定了南中局面,对那里的土地合理利用,开垦为耕地,兴修水利,保证农田灌溉,就是一个大粮仓。
其次,南中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白银、朱砂,生漆,耕牛,战马。这些不但是经济物资,而且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黄金白银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军费;朱砂是制药的重要原材料;生漆是制造武器不可错少的原料;铠甲用皮革、运输用耕牛、骑兵用战马。只有平定了叛乱后,这些财富就会滚滚而来。
第三点,南中也是人口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占蜀国的三分之一,可以通过人口迁移,把几万人迁入巴,蜀一带,有人口,就有了兵员,有了兵员。蜀国的军队就会更强大,军队强大了,打天下才有了根本。
第四点,南中地区能安安稳稳的掌握在政府手中,是稳固国家政权的前提保证。荊州是蜀国的门户,南中是蜀国的后院,荊州六个市,吴国夺去了三个,南中四个市,叛匪就占了三个。前门来强盗,后院起大火,这蜀国还能安稳吗?
所以,在蜀国的局面有了一些好转之后,平定南中叛乱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
蜀中的军队,经过一年多的补充和修整,军力大增。将士们士气高涨,憋足了劲,早已是摩拳擦掌,等着这一天呢?一听要打仗,都争着要披甲上阵,一时间,那些带兵的将军们为能参加平叛作战争的是面红耳亦,谁也不想错过这一为国立功的机会。
诸葛亮望着那些跃跃欲试的众将军,满意的直点头,却冲大家摆了摆手说:“大家都不要争了。我仔细的考虑过了,平定南中,还是由我挂帅出兵吧!”
说着话,诸葛亮把请战报告,让秘书转递到刘禅的手中。
诸葛亮的决定,惊得大家是目瞪口呆。
多大点事啊!还劳您亲征吗?这不是旗杆当筷子——屈大才了吗?
四
诸葛亮知道大家不会理解,就解释说:“我们向南用兵,曹丕极有可能向我们进攻。东吴虽有盟约,但我们也不能不防。汉中和永安两大战区不能掉以轻心。江州和成都两大战区也应随时准备增援,所以,你们几个不能离位。主帅不动,敌人见无机可乘,危险就会降低。”
“在南中叛乱问题上,丞相府参谋马谡上校有过很好的建议,南中的少数民族仗着地处偏远,长久以来一直不服管辖,今天大军征服他们,军队一撤回很难保证他们不再反叛,所以这次出兵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平定南中是一场政治仗而不是军事仗,我们要的结果不是肉体消灭而是分化瓦解,最终还是安抚和善后。”
“我也想通过这次不大不小的战役,训练和培养一支攻坚部队,并积累一下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所以,我挂帅是最好的选择。”
诸葛亮的语音刚落,丞相府办公厅厅长王连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五
王连是刘禅登基后,封的十一位侯爷之一。荆州南阳人。
王连原来是刘璋的下属。在刘备攻打益州时,王连是梓潼县长。
他率领一县的守军和百姓,坚守城池,拒不向刘备投降。刘备听说王连是个忠义之人,又很有才,就没才去强攻梓潼,直到刘璋投降后,王连得到刘璋的命令,开城投降。
成都平定后,刘备任命王连先后当了什邡县县长和广都县长。后来,诸葛亮要加强盐业的管理,成立了盐业部,就调王连担任了蜀国第一任盐业部长。
王连经营有道,治盐有功,为蜀国的财政收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但如此,王连还选拔任用了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部属,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蜀国各方面的领军人物。曾给他当过副手的吕乂,后来成为中央办公厅秘书长,是正国级领导。
由于王连的业绩突出,刘禅登基后,成为第一批被封侯的有功之臣,并提拔为丞相府第一任办公厅厅长,是诸葛亮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六
王连一听,诸葛亮丞相要亲自挂帅出征,头摇的像“拔浪鼓”一样,等诸葛亮话音刚落,就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说:“丞相亲征,万万不可!”
“首先,丞相是蜀国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丞相离京,尤如国家失去了主心骨。当年黄元叛乱,京城恐谎的悲剧不能重演。”
“其次,南中地区自古就是不毛之地,环境恶劣,瘟疫盛行。丞相已近五十岁的人了,工作时又常常是举轻若重,事必躬亲,再加上长期行军作战,恐怕身体难以承受。出现了任何的意外,都将会影响到蜀国的国内局势。”
“这第三点,平定南中并不是大的战役,派一名大将完全不是问题。说到后期的治理,可派一些蜀藉官员随从南进,并留下来进行后期管理。也是可行的。”
“另外最最重要的一点,丞相离京后,吴国与魏国来犯将难以抵御;国内发生突发事件难以平定;,自己不知怎样处置,这是其一;蜀国的担子全在诸葛亮的身上。而作为一个国家的支柱,在平叛中出现了任何的意外,这都将会影响到蜀国的国内局势,这是其二;诸葛亮举轻若重,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确实让人看着揪心,想着痛心。”
王连的一番话,得到在场大多数人的赞许,纷纷出来劝阻诸葛亮亲征。
七
刘禅对诸葛亮带队出征心中也没有准备,他见人们的态度都不赞成诸葛亮亲征,刘禅不想让诸葛亮当面下不了台,只好宣布挂帅之人待定,议事转入了其它话题。
议事会结束后,刘禅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诸葛亮的表态,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凭心而论,诸葛亮亲征平叛,从刘禅心中来说,他也是不情愿。
因为诸葛亮就是他的主心骨,诸葛亮离开京城,刘禅就如同被风吹到半空中的树叶——没着没落。
但仔细想想,一个执掌军政大权的人,不与部队磨合,将不知兵勇,兵不识帅谋,这以后怎能打胜仗。
诸葛亮的考虑是全面的,持久的。这才是保证蜀国政权长久稳定的最有效的措施。
刘禅对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再一次感到佩服。
什么叫高人,走一步,看两步,心里想着第三步,这才是高人。
既然诸葛亮已经决定了要亲征,那我是应该坚决的支持。
如果说诸葛亮是管仲,那我应毫不犹豫的去做一名知音的鲍叔牙嘛!
八
春秋战国时期,鲍叔牙积极推荐管仲当了齐国的丞相,并协助管仲,最终促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来,每当人们谈到齐桓公称霸天下的故事时,不但称赞管仲的才干,更多的是赞美鲍叔识别人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高风亮节。
想到这里,刘禅不再犹豫,他要坚定的支持诸葛亮亲自挂帅出征,平定南中叛乱。
刘禅拿起诸葛亮的请战报告,提笔写下一道批示:“责成丞相诸葛亮组建平叛讨伐军,兼任讨伐军最高司令,择日出兵。”
写完批示,刘禅让人马上送到了诸葛亮的手中。
他要以实际行动,去支持诸葛亮的工作和竖立诸葛亮的威望。
九
诸葛亮本来还准备花一定的时间,对挂帅平叛一事,与刘禅进行一番探讨。
他正准备着材料时,刘禅的批示就送到了他的办公室,让诸葛亮十分震惊。
他拿着刘禅的批示,双手颤抖,眼睛有些湿润。
信任,这是天底下最大的荣耀呀!有这样的上级领导,就是粉身碎骨也值了。
第二天一早,诸葛亮兴奋地也顾不上吃早餐了,拿起准备好的平叛计划,穿戴齐整,催促勤务兵备轿,一溜烟的赶到了刘禅办公室。
九
刘禅知道诸葛亮见到批示,一定会马不停蹄的跑来。所以,早早的来到办公室,结果不出意料,他刚坐稳,诸葛亮就到了。
知子莫如父,知父莫如子,这一君一臣,还真像一对父子,配合的默契有余。
诸葛亮落座后,没有客套,也没有寒暄,交谈直入主题,诸葛亮把军事布置一项一项进行了汇报。
十
从李恢发回的情报汇总分析,南中叛乱分子一共有三股力量。
以高定为首的一股,盘据在越嶲地区,约六千多人。
以雍闿、孟获为首的部族部队,盘据在益州,约五千多人。
盘据在牂柯的朱褒部队,约一千多人。
总计叛乱分子约一万二千余人。其中,以高定为首的越嶲地区叛乱分子,实力最大,作战能力最强。盘据在牂柯的朱褒部队势力最小,战斗力最弱。
十一
根据叛匪的现状,诸葛亮决定,诸葛亮决定集结一万五千余人马,兵分三路:西路进攻越巂;中路兵发益州;东路围打牂柯,同时追剿叛匪。
西路为主力共一万兵马,攻打越嶲地区的高定,促使雍闿、孟获二人向西增援,在西线残灭叛匪大部。
中路用三千兵马趁雍闿、孟获增援高定之机,占领益州市的昆明,截断雍闿、孟获的退路,并隔断朱褒向西与雍闿、孟获会合的道路。
东路用二千人马,负责消灭牂柯地区的朱褒。
十二
如何作战,对军事部署刘禅是一窃不通。
听完诸葛亮的作战方针,刘禅信心实足的说:“论战略战术,我相信相父的智慧。平定叛乱也决对不成问题。
我只是想听一听善后治理的问题,也好让我长长见识。”
诸葛亮马上拿出治理方案的报告,一项一项的又详细汇报起来。
第一份方案是对原南中地区进行了重新整合。
把益州市改名为建宁市。
这是因为益州市的名字容易和益州省名字相混淆,给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所以,这一次就把益州市的名字改掉。”
建宁市、牂柯市和永昌市三市原有的规划有些大。这一次也要缩小原来的市属规模,划出一部分来重新组建,把南中五个市增编为七个市,增加管理的力度。
从建宁市分出几个县,从永昌市分出几个县,新组建云南市。
再从建宁市分出几个县,从牂柯市分出几个县,新建兴古郡。
这样,就把原来南中的五市,重新组合,成为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等七个市。
与此同时,将南中战区司令部,由贵州毕节迁往南中腹地云南的曲靖,进一步加强对南中地区的实际控制能力。
十三
地域调整完成了,您对今后的管理是如何设计的呢?”刘禅担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