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养精蓄锐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234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一
张温出使完成任务,要回国了。为表示蜀国的诚意,诸葛亮特意又让邓芝陪同,送张温回国。
邓芝再次到了东吴,孙权非常高兴,摆下了宴席款待邓芝。
宴席上。孙权试探的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的时候,两个君主共同统治,那一定是很快乐的事吧!”
邓芝听出了孙权的话外之音,毫不客气的说:“吴王这样说可就是言不由衷了。”
“常言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如果魏国灭亡之后,两国文臣会竭尽自己的忠诚,而武将则会摩拳擦掌。”
“我想到那时,一定是争战才刚刚开始。”
孙权大笑说:“您确实很真诚。”
后来孙权曾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说:“蜀国派往东吴的使者中,丁厷是言过其实,阴化是表达不明。”
“要说既会办事、又能实话实说的人,也只有邓芝了,他才是连接蜀吴两国的黄金纽带啊!”
二
蜀吴合谈已进入尾声,而李严的安抚工作,却陷入了瓶颈。
一个多月过去了,写给叛乱分子的信如石沉大海,没一点动静。
李严又接着写,一直写到第六封,终于盼回了雍闿的信。
李严一看信的内容,立刻没了脾气。
雍闿在回信中说:“都说天无二日,人无二主。”
“如今天下一分为三,亲爸义父老丈人——都是爹,你让我听哪个鸟儿叫唤呢?”
三
雍闿是劝不动了,再劝劝朱褒吧。李严认为,别管怎样说,朱褒还是皇帝封的官,还算是一个下属吧。
李严这回改变了一下手法。他要派一个人,带着他的信一齐去见朱褒。
派谁去呢?李严想到了人的助理常房。
常房从李严在犍为市时,就是李严市长的助理,李严调到中央办公厅当秘书长,仍然让常房给他当助理。所以,常房不但了解南中,而且他还和朱褒的交情不错。
人熟好办事嘛?
四
房房拿着李严写给朱褒的信来到牂柯。
朱褒竟装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装傻充愣的设酒宴为常房接风。
在酒席宴上,房房拿出李严的信,信中说:“你身位朝廷命官,不应与地方土豪同流合污,朝廷还是信任你的,请你速与永昌的吕凯携手合作,阻止叛乱。”
朱褒看完信,装出一付为难的样子,说:“他们反不反,我管不了。土豪势力大,我也阻止不了,请朝廷发兵好啦!”
五
常房见朱褒阴奉阳违的态度,不由的火从心中起,怒吼一声:“我看你就想和他们合伙造反。”
在一旁有一个陪酒的小喽啰,见常房发怒,也和常房怒怼起来:“我们就和他们一伙,你能怎样?”
“叛乱就该当斩。”常房瞪着两只大眼,咬牙切齿的说。”
小喽啰也不示弱:“斩我?借你几个胆子!”
常房顿时起了杀心,他想杀一儆百。
说时迟那时快,常房猛然抽出腰刀来,趁小喽啰不备,一刀过去,小喽啰的人头就滚到了地上。
谁知这一来,不但沒有震住朱褒,反把朱褒逼的原形毕露。
只见朱褒冲众人一挥手,“呼喇”一下,七八个人围信了常房,挥刀就砍。
一阵刀光剑影后,可怜常房未来的及还手,就一命乌呼了。
六
朱褒杀了常房之后,还厚着脸皮来了个恶人先告状,给朝廷发了一个奏折,说:“常房谋反,已被我斩首示众了。
李严来来往往几个月下来,不但一没有进展,反而还搭上了常房一条性命。
他无奈的派人如实向诸葛亮进行汇报。
诸葛亮回信安慰李严说:“你已经尽力了。这群亡命之徒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暂时让他们多活几日,等秋后算账的时候再去为他们收尸吧!
诸葛亮刚打发走李严的信使,有人来向他通报说:“京城郊外的柏条河大堤,被连日大雨造成的洪水给冲开一个大口子。
诸葛亮忙带人赶了过去。
七
这条柏条河,在成都的郊外。由于南岸高而北岸的地势较低。每到雨季,上游洪水一到,水就冲上岸,可以说是十年有九年都会发生洪水泛滥。
当年李冰任成都市长时,在北岸修了一条大堤,才治住了洪水,使两岸土地肥的流油。
可近几十年,无人治理,年年遭淹,两岸的民众也纷纷到外地逃荒,这块地方就成了一片荒地。
由于在京城附近,诸葛亮经常从这里过,看到这一切,心中总不是兹味。可是,军务繁忙,他哪有精力去管这些事情。
八
这次闭境休民,总算有些时间了。诸葛亮就亲自挂帅,带领一千兵士,修补了三里长的河堤。
两岸的民众听说丞相带人治理了柏条河,都陆陆续续搬了回来,两岸又出现了繁荣景象。
谁知河堤才修好几个月,就又被冲毁了。
九
诸葛亮看着这一切,暗暗埋怨自己粗心了。
补堤的时候,没对水文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对洪水的流量估计不足,导致只一场洪水,就前功尽弃了。
诸葛亮接受了这次教训,他认真勘察现场,走访周边一些岁数较大的农民。
从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农口中,诸葛亮得到了一条李冰治河的民谣:“柏条河,鬼见愁,修堤要修九九九。”
诸葛亮进一步问这位老农:“九九九是什么意思。”老农说:“就是要修九丈长、九尺宽、九里长。”诸葛亮听后恍然大悟。
第二天,他亲自挑选了三千精壮兵士,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一条九丈长九尺宽九里长的防洪大堤终于修好了。
十
刘禅办公桌上也是公文不断。
他拿起一份报告,这是丞相诸葛亮起草的《关于建立都江堰管理委员会》的请示。
刘禅感觉这个设想很新颖。
因为自有了这个大型的水利设施以来,虽然受益很大,却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当局政府的重视,只是靠县政府牵头,由当地豪绅赞助,头疼治头,脚痛治脚。所以,都江堰已是千疮百孔,苦不负重,。
诸葛亮通过九里堤的教训,感到了维护和管理都江堰,必须要下大本钱。
因为粮食是国之根本,都江堰又是粮之根本。要是都江堰出问题,百姓没有粮食,社会就会动荡。士兵连三餐都不能保证,还打个毛毬的仗。
十一
都江堰保障着成都平原的旱涝保收,诸葛亮为保障都江堰的安全,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建立《都江堰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委派一名专职的“堰官”,负责全权管理都江堰的,不归地方、直接归中央管理。
二是组织一只1200人的专职管理队伍,既要对堰负责必要的维护,也要在安全上负责日夜卫护。
三是由中央每年拨付专款。专款专用,保证都江堰的设施完善和安全。
刘禅看完这份报告,当即批示:“准”。
这是都江堰建成470多年以来,首次由政府专门设立的都江堰专属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刘禅一不小心又创造了一个中华第一。
十二
举一反三,刘禅又批复建立了盐、铁、锦三大工业区。
在成都靠近锦江的地方,圈出了两块地,一个是《蜀锦纺织工业区》,区长由诸葛亮亲自兼任;一个是《冶金工业区》,区长是张裔;一个是在犍为市的自贡《盐业工业区》,区长是王连。
自此,蜀国创造出了许多类似“堰官”、“锦官”、“盐官”、“铁官”、“橘官”等的专业性较强的专职领导岗位。
十
锦、铁也有它独特的生存环境。蜀锦和铁器的煅造除技术非常先进独特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资源,就是靠锦江水的魅力。因为这江水不同寻常。
蜀锦织成后须用水漂洗。漂洗的目的,是达到脱胶与漂白的效果,使其更具光泽。
通过锦江水漂洗的蜀锦纹路分明,色彩更加鲜艳,比织后漂亮十倍。
而用其他江水漂洗的蜀锦效果就相差的太多了。所以,其它地方产的锦缎真没办法和这个地方的锦缎相比。
这就是蜀锦的独家工艺。
煅造铁器也同样离不开锦江水。锦江水水质爽烈,最适合用来淬火,淬火后锋利无比,柔韧不折,用其它水就比他差的太远了。
十一
盐井,是蜀国独有一宝。在四川离河不远的石山上,大多都可以凿井取盐。一个自贡,就有几千口盐井,可以说是家家都有盐泉之井。
临邛的井盐,还都是高产井,十斗水就能得五斗盐,这是名符其实的盐都。
历代所食盐主要有: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
井矿盐、海盐和湖盐各有优点,但是就安全性方面来说,井矿盐的优势更明显。湖盐、海盐含有的杂质都比较多。而井矿盐是从地下深层开采的,受到的污染较少,纯度比较高,安全性更有保障。
靠堰、锦、盐、铁这些矿产,就能保证天府之国80%的财政收入。
这才是刘禅抓这四宝的意义所在。
独特的工程,独特的工艺,独特的自然优势,再加上盐铁锦的官营这一独特的管理形式。蜀国的日子,想不好过,都难啊!
接下来,各部门对务农、经商、种桑,养蚕各方面都颁布了一些新政策,让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
蜀国出现了一派忙碌、繁荣与和睦的景象。
十二
蜀吴关系正向好的方面转变。
但魏吴两国却是打的不可开交。这正好给了蜀国一个喘气的机会。
天时,地利,人和。
蜀国上上下下加快了发展内部经济的步伐。
就在这时,蜀国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
这真是喝酱油耍酒疯——闲(咸)的没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