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064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西周中期,中国进入信史时代。如果说之前的历史像一个个独立的片段,那后来的历史便是一部紧凑的连续剧;如果说信史时代的历史“基本能自圆其说”,那么半信史时代就是“大都不能自圆其说”(比如夏商时代),而神话时代的历史便是“压根没想自圆其说”(比如盘古、女娲时代)。
潇水君的“青铜时代系列”我已经是第三次读了,虽然大学时也看过各种体裁的历史书,但让人爱不释卷的实在寥寥无几。正史方面本来司马迁善于创新用他的生花妙笔再现了汉武帝前的历史,只不过现代人普遍文言文功底差不想去读,就是看白话《史记》也因为纪传文风要自己拼凑才能在看到全貌,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只能作为专业人士案头的工具书,收藏成本极高,可读性也不强,应该算作小众读物,后世的正史大都不知变通、不堪卒读;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虽然可读性强,但毕竟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蔡东藩的演义系列独独少了先秦,大概怕和文白混杂的《东周列国志》撞车吧;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异军突起,用人道的温情来感知中国历史,用对比的视角来诠释中国历史,侧重于文化批判(这也是和他们那个时代有关),可以说是历史著作的上上品;金庸的《袁崇焕评传》基本上也是东西方对比的开阔思维,只不过侧重于性格冲突,这也和金大侠小说家的习惯使然,不过剖析人性的水平很高,可读性自然轻车熟路;潇水和当年明月都是网络草根史学界的佼佼者,潇水的“青铜时代系列”集冯梦龙、蔡东藩、金庸的通俗于一身,另外接过了胡适、鲁迅等新文化旗手们的对比思维和制度演进两面致史大旗。本人品读的系列杂文,重点不在潇水个人的文学水平和史学水平,而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黄金时代——春秋战国。
不过潇水属于文化多面手,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发展很全面,射猎极其广泛,雅到正史、世界名著,俗到戏说、世情小说(在写夏姬的时候就直接转述了世情小说《株林野史》),传统到中国制度考究演进,西化到马太效应、蝴蝶效应、羊群效应等光怪陆离名词(当然潇水君留洋几年,这些东西搞得透彻明了),专业涉及面极其广泛,可以说潇水是站在当今东西文化巨人的肩膀上来写东周,所以读起来大块人心,好比范伟这种成才于二人转民间小调的演员,虽不是什么科班出身,但戏路很宽,演什么像什么,只要给他机会就能顶上,属于绝对的实力派!
不过身为70后的潇水毕竟没有柏杨、王小波那种人性被压制的切身体验,所以达不到他们那种高度,但绝对是这个时代的史学精英。潇水给我们以穿针引线的作用,再现了春秋战国那个激情飞扬的时代,他的“青铜时代系列”值得一读再读,可以说是居家旅行必备好书,而且能使人明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