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赴任安北 第十六章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56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面对这种声音,韩宗昭直接用一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给回过去,其他的废话一个字他都懒得说。
安北县离安江说进不进,说远不远,也就一百三十多公里,韩宗昭对着安北县志里的地图思考了三天三夜,最终决定县衙出资开渠引水,将安江的水引到安江县来。
可开渠这事,需要劳工甚众,光靠安北县的人,修渠不知道要修到哪一年去了,于是,韩宗昭跟梁清则又讨论了几日,给景明帝上了一份密折。
韩宗昭派去勘测的官吏还未回来,景明帝的旨意下来了,同意韩宗昭调俘虏来安北县修渠一事,并让韩宗昭携圣旨去镇北将军府与镇北将军商议。
对韩宗昭上次密折中提到的农税一成、商税五成、舶来品税七成,同意在安北县进行尝试,并要求韩宗昭每旬上一封折子,如实汇报安北县各项事务。
过完年,韩宗昭和梁信启程去了兴庆府,兴庆府位于安北县东北方向,距离安北县三百余公里,镇北将军府便修在兴庆府,两人快马加鞭往返只用了一个半月,一个月后,镇北军一千余名军士押着三千多名俘虏抵达安北县。
俘虏中番金人居多,于胡人次之,最少的是浦里人,一个个瘦的皮包骨头,戴着沉重的手镣脚镣,披头散发、衣不蔽体,看着甚是可怜,可大安的百姓没人可怜他们,甚至不停的扔他们石头、臭鸡蛋和烂菜叶子。
若非韩宗昭怕没开始干活就把人给弄死了,让差役隔开百姓和俘虏,这群人能活下来几个都不知道。
因为俘虏们的到来,安北县百姓第一次对韩宗昭的决定有了疑惑,韩宗昭在告示栏张贴了修安江渠的告示后,老百姓才明白韩宗昭是让这些俘虏来当劳工的。
三千多俘虏被打散分为三组,一千多镇北军将士也同样分为三组,一组王成负责,一组赵聪负责,一组刘伟负责,三组俘虏被编入不同的队伍,不止官兵看着,差役和其他劳工也都会看着。
韩宗昭还建立举报机制,凡发现俘虏意图逃跑,上报的赏银二两,抓获逃跑俘虏的赏银五两,若因抓捕受伤,官府负责医治。
当然,这批俘虏不是没有意图逃跑的,在当场斩杀数人之后,逃跑的心思也就淡了,加上韩宗昭并没有苛待他们的打算,每顿饭甚至还有几块大肉,衣裳也给换成新的,生病了也有大夫来给医治,慢慢的,这批人就认命了,甚至觉得这样也挺好。
安江渠历时九个月,通水的时候,安北县已经因旱灾、蝗灾双重侵袭导致损失惨重。
景明帝二十四年,自七月起,西北大旱,伴随大旱而来的就是蝗灾,大安西北部的雅都府、兴庆府、兴安府、兴元府、兴翔府、兴定府六个府城受灾严重,一道道奏折雪花般送往京城,景明帝看得心急如焚,接连下令救灾安民。
一旦西北六府的百姓逃难南下,番金、于胡、浦里必定会大举南侵,若是分开来敌,大安尚可一战,若是全线开战,大安危在旦夕。
景明帝担心的不错,这次大旱不止大安受灾严重,番金、于胡和浦里同样遭受旱灾和蝗灾的重击,青青草原不过几日就被啃食一空,牛羊成群渴死、饿死,为了自己能活下去,他们只能南下抢劫。
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所有人的头顶,原本在安北县看押俘虏的一千余名镇北军也奉命调回,看守俘虏开渠的任务就全部压在安北县县衙身上。
农政全书的手抄本年后就被韩宗昭上交给景明帝,当然,他们自己抄录了两本才上交一本,可不知为何,朝廷似乎不太重视这本书。
安北县从年初就开始清理各类虫卵,所以,当第一波蝗虫从地下飞出的时候,安北县没有遭灾,可安北县周边相继沦陷,安北县也未能幸免于难,短短几日,眼看着再过两个月就能有收成了,却遭了蝗灾,老百姓欲哭无泪,痛心不已。
彼时安江渠还在修,安北县的水却越来越少,民众人心惶惶,好在有去年收获的那些作物,否则此刻安北县恐怕也会涌现流民潮。
虽然安北县没有流民出去,安北县外却有无数流民涌来,安北县的粮仓也就只收了去年一季粮食,养半个月可以,养半年是绝无可能。
韩宗昭见状,心急如焚,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夏天本就燥热,他这一下子急上火,牙龈肿大,半边脸像是含着一口馒头,连喝粥都喝不下去。
怎么办,怎么办,一旦诱发民乱,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