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汉皇重色思倾国  第四节 昏君当国,大臣凶猛(上)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666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如前所述,王凤死后。王音继任大司马车骑将军,期后不久,两个新人薛宣和王骏崭露头脚,分别任丞相和御史大夫。
    除此之外,没什么大变故---就像后宫是赵氏姐妹一手遮天一样,朝堂之上还是王家一家独大。
    就在赵飞燕被封为皇后的同一年永始元年,成帝又给王家的一个人封了侯。
    在讲王政君的家庭出身的时候提过,王政君有个弟弟王曼早死,所以未能封侯。王政君于是很怜惜这个弟弟,就把王曼的遗孀供养在长信宫中。
    王曼有两个儿子,长子王永早死,留下了个年轻寡妇和幼子王光。
    虽说同是王家的至亲子弟,王曼次子的境遇和他那些有五侯老爹们撑腰的堂兄弟们那可是没法比。
    正是这种特殊的境遇,使得这个青年并不像他的堂兄弟们那样整天在声色犬马中奢侈地挥霍着金钱和生命。
    他为人恭敬勤俭,勤奋好学,尽心照顾自己的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及年幼的侄儿。再加上他人也长得比较帅,又会为人处事,对待他那一干伯伯叔叔也是颇知礼节,因此在王家的年轻一代中颇为显眼,也颇得王政君的喜爱。
    在王凤病重时,他更是尽心侍奉。亲自为王凤尝药,上上下下得打理,经常弄得蓬头垢面。在王凤最后的日子理,他更是接连数月不解衣带,作为侄儿克尽孝心。
    这位侄儿的作为一点一滴都看在王凤眼里,因此王凤在临终前也没有忘记向王政君和成帝推荐这个侄儿。
    于是成帝便将他招入宫中做了郎官,后升为射声校尉。
    升官之后的他仍然行事卑微小心,在朝堂之上颇有名声,许多朝中的名流也都在成帝面前夸奖这位王家的年轻人。
    他的叔叔成都侯王商上书成帝愿意从自己的封地里拿出一块来封给这位侄子。
    于是,在永始元年,成帝册封他为新都侯,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加侍中。
    王政君的这个人气颇高的侄子,大名叫做---王莽。
    封了侯的王莽愈加谨慎小心,待人也愈加谦逊。成帝赏赐的车马衣裘全都拿来接济门客,自己家中的陈设用度却是十分简单。
    久而久之,王莽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廷上的人们提起他,没有不夸奖两句的。其声名甚至盖过了他那一干叔叔们。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却说永始元年,赵飞燕加封皇后,成帝悠游后宫,沉迷酒色。光禄大夫刘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着手从《诗经》,《书经》里面摘录了不少女人的事迹,做成了个小册子提交给成帝以做警示。内容自然是既有贤妃贞妇,也有孽庶、嬖幸。这本小册子名曰《列女传》。
    此外,刘向还专门为成帝编写了描述治乱兴衰的教材《新序》和《说宛》。
    除了编写专用教材,刘向给成帝前前后后上书好几十篇,不但文采飞扬,而且篇篇在理。拳拳之心可见一般。
    要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刘向这么上心,成帝心里也是非常赞叹和赞许。没事也跟旁边的人夸一句:刘向真是个贤大夫。当然,夸完了事,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
    要说刘向这几十篇奏章一点效果也没有,也不太准确。其中一篇,还是起到作用了。
    就是前面提过一句的,关于成帝的昌陵的问题。事情的前因是这样的。
    成帝继位之后的建元元年,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初陵。本来已经修建得快七七八八了,可是在鸿嘉元年的时候,刘骜去自己的陵墓初陵视察了一番之后,又不满意了。
    溜了一圈后,成帝突然对汉文帝的灞陵曲亭南很感冒,心血来潮地说:“朕要陪伴在孝文皇帝身边!”于是昌陵诞生了。
    成帝打算营造昌陵的时候,招来时任将作大匠解万年询问需几年可建成。解万年拍着胸脯说三年足矣。
    结果,由于昌陵地势低洼,需要从别处运土来加高,因此所费的民力、物力数以巨万,上至大司农下至百姓,叫苦连天。而且工期一再拖延,历时五年还未完成。
    于是刘向给成帝上书,一番苦口婆心劝谏成帝放弃昌陵,还是回去建初陵的好。朝中群臣也纷纷表示赞同刘向的意见。
    成帝看形势不对,估摸着这昌陵再建个十年八年也不定有什么结果,于是破天荒地接受了刘向的劝谏,下诏:罢昌陵,回去接着建初陵并且承诺不在初陵附近建造城邑来迁徙百姓。
    丞相薛宣和御史大夫王骏一看有了成果,就乘胜追击:要求成帝把原来在昌陵附近的准备修建的城邑也废止,不要再迁徙百姓过去。
    没想到,因为这封奏章,把我们的英雄陈汤又给拖下水了。
    原来,负责营造陵墓的将作大匠解万年是陈汤的铁哥们。
    刚开始造初陵的时候,解万年跟陈汤说:“兄台,以前给孝武皇帝、孝宣皇帝和孝元皇帝造陵墓的那些人,都因为营造陵墓有功升官的升官,封侯的封侯。估计哥们我这次要是建完陵墓,也能得些好处。嫂嫂和侄子都是长安人,可惜现在都不在长安,兄台不如向皇上建议迁徙民众,兄可以带头迁徙。这样一来可以把家人都弄回长安来,二来也可以在初陵这肥美之地多弄些良田。”
    陈汤闻言,有利可图,正中下怀,于是上密奏给成帝:历数徙民的好处,建议在初陵附近设立一县,陈汤愿意和家人第一个搬迁云云。
    陈汤之所以上密奏,是因为从元帝开始,取缔了往帝王陵墓迁徙民众的传统。陈汤心知这种奏章不得人心,所以就上的密奏。
    要是现在的搬迁户都有陈汤这样的想法,估计地方政府和他们背后的开发商心里该乐开花啦。
    成帝果然采纳了陈汤的意见,起了昌陵邑。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昌陵工程下马了,外加上丞相和御史大夫等大臣极力反对,这昌陵邑眼看也要成为烂尾楼了。
    就在丞相薛宣等人的奏章还为批复时,有人问昌陵邑的首倡者陈汤:“现在昌陵邑还没撤销,难不成皇上还会往这里徙民吗?”
    陈汤说:“没事,皇上只是暂时顺着群臣,等事情风头一过,还是会往这里徙民的。”
    没想到,陈汤这番话传到了大将军王商的耳朵里。
    交待下背景,这时候已经是永始二年(前15年),王家第二位辅政大臣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病逝,接任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成都侯王商(请注意与前任丞相王商区别开来),封为大司马卫将军;排在王音后面的是红阳侯王立。
    王音在位的这几年,可谓是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也多次劝谏成帝,不失为一个合格的首辅大臣。
    看来,虽说王音在王凤面前颇有点低声下气,但王凤还是有识人之明的。
    王商可不像王凤和王音那么罩着陈汤。准确地说,是“素不善汤”。
    于是王商揪住这件事情,治了陈汤一个惑众之罪,直接扔监狱里面去了。没想到到了监狱里面,翻翻旧账,又把陈汤几件不光彩的事情给挖出来了。
    其实也不是什么很大的事情,而且也不全是坏事。
    在元帝篇讲过,我们的陈大英雄没什么大毛病,就是有点爱财。揪出来的几件事情无非就是收了人家几十斤黄金、几百万钱,然后与人求求官、消消灾什么的;再就是借某地出现黑龙不是时候,批评下成帝不应该总微服出游;第三就是上书给王莽说好话,认为应当给王莽封侯。
    其实这第二和第三条不算什么问题,不过既然人家要治你,自然是说你有问题你就有问题。
    再加上昌陵邑徙民的事情,数罪并罚,陈汤于是被发配敦煌。不过还好,他还有个伴,他兄弟解万年因为昌陵事件,也被发配敦煌。
    但是陈汤在敦煌也待不安生,敦煌太守上书给成帝说:“陈汤这样的人待在边境,实在太容易让邻国浮想联翩,陛下还是给他弄走吧,别让他在敦煌待着。”于是可怜的陈汤在敦煌屁股都还没坐热,又被发配到安定。
    英雄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虽然陈汤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是仍然有人上书为陈汤求情。
    不过,那已经是成帝去世之后的哀帝时代了。
    议郎耿育向成帝上书,认为陈汤得到这种待遇太冤枉和委屈:
    “想当年成汤甘延寿为圣汉扬钩深致远之威,雪国家累年之耻,讨绝域不羁之君,系万里难制之虏,其功劳况绝古今!
    先帝甚嘉其大功,并且为了宣著其功,改元竟宁,目的就是想使陈、甘之功传之无穷。
    郅支单于事后,就连南方诸国为其震动,争献白虎,边境为之多年平静无事!先帝病危之时,仍然为不能重重封赏陈汤、甘延寿之功而念念不忘,多次派尚书督促丞相著其大功。可惜匡衡等人排挤功臣,仅封陈汤、延寿区区百户,令军中将士大失所望。
    皇上您继承大统,沾祖上历代征伐的光,兵戈不动而边境无事。然而朝中这些大臣不正,奸佞之人当朝,排挤有功之臣,使得陈汤蒙受冤屈。
    如此功臣,没什么罪过却在年老之时被徙居边陲敦煌!敦煌,正是通往西域的通道,徙居陈汤的消息不久就会传到西域。郅支单于的遗虏想来听到这个消息必然会耻笑陈汤,实在可悲!
    试问皇上,现在奉命出访的汉使,有哪个不提陈汤诛杀郅支单于之事来扬我大汉之盛。一边还在凭借陈汤之功来震慑帝国,另一边却为了些许谗言将陈汤远徙边境,实在令人痛心!
    况且,居安思危,盛必虑衰,现在大汉一没有文景二世累年节俭而得的富饶的储备,二没有武帝时勇猛善战克敌之国的名将,我们所有的,只有一个陈汤!
    即便陈汤生不能得到朝廷的封赏,想来他也会希望国家在他死后追认他的功劳以激励后人。事实却是,陈汤幸逢明君,立下大功还没多久,却因为谗言被鞭逐斥远,使亡逃分窜,死无处所。
    稍有远见的人都会看到,陈汤之功,累世不可及,而陈汤的那些过失,其实都是人之常情。如果陈汤都因为几句谗言而落到如此地步,以后还会有人愿意为国流血牺牲,抛尸疆场吗?
    请陛下三思!”
    上书还是有效果的,成帝召回了陈汤。后陈汤在长安去世,善终。
    客观地说,直到陈汤去世,都没有得到与他的功劳相当的封赏。不过,被耿育言中,死后的陈汤终于得到了公正的待遇。
    王莽就任安汉公后,既为了感谢陈汤当年的旧恩,又为了讨王政君开心。先是以讨伐郅支单于有功而给汉元帝加庙号高宗;接着又以前朝对陈汤、甘延寿不公,功大赏薄为由,加封甘延寿的孙子甘迁千六百户,追谥陈汤为破胡壮侯,陈汤子陈冯为破胡侯。手刃郅支单于却连个官也没升的军侯杜勋也被加封为讨狄侯。
    不过在永始年间倒霉的,还不止是陈汤。
    比陈汤还倒霉的是我们的张放同志。虽然赵氏姐妹进了宫,但成帝和张放的友谊还是历久常新,没事喝个花酒什么的,过得那是不亦乐乎。
    看来由于张放的性别问题,赵氏姐妹是丝毫不以张放为威胁的。
    成帝这样内赵外张的天天沉迷在酒色之中,太后王政君和卫将军王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经常劝谏,可惜成帝依然我行我素。
    永始二年,恰好赶上外就凉州刺史的谷永回京述职,卫将军王商就让谷永借着日食和流星雨的借口,上书成帝,直言成帝过失,言辞犀利。
    您要问了,谷永啥时候跑到那鬼地方去了?
    要说自从王凤死后,谷永的日子其实也不太好过。
    因为在王凤的诸位弟弟中,谷永和王谭关系比较好,所以继任的王音不怎待见谷永。
    还好王音死后继任的王商对谷永还算不错,所以王商上任后推荐谷永就任了凉州刺史。
    可惜,成帝这时候的脾气已经大不如前,看到奏章火冒三丈,直接派御史带着诏书去抓谷永。
    王商在宫中耳目还是众多地,见势不妙,立马让人给谷永带信:赶紧收拾包袱回凉州去!
    谷永得信后,二话不说,转身就跑。
    御史带着诏书在谷永屁股后头一通追,结果也没追上,只好回京复命。
    等御史回来的时候,成帝的气头已过,也有点后悔,也就不再追究谷永。
    王商一看谷永这边上书劝谏也不起作用,决定不再用这种扬汤止沸的方法,直接改釜底抽薪了。
    当然,赵氏姐妹是谁也抽不动的,只能抽张放了。
    但是毕竟张放和成帝关系非同一般,要想成事总是需要点由头。不过以成帝和张放平时的作为,找点茬简直太容易了。
    话说这天成帝和张放一干人等饮酒作乐,肆意说笑,真折腾得不亦乐乎。
    恰好赶上侍中、光禄大夫班伯(班婕妤的弟弟)修完病假正好开始上班,所以来拜谒成帝。
    成帝已经有了几分醉意,见了班伯,直叫他一起来哥俩好喝几杯。
    要受班伯,颇有乃姐的风范。嘴里答应着,脚就是不挪窝,两眼直勾勾看着成帝身边的屏风。
    成帝也感觉有些奇怪,心说朕这屏风有什么问题吗?就扭头看了一眼,这一看就明白了---屏风上画的是纣王妲己醉酒图。
    成帝脑袋瓜可不笨,当然知道班伯的意思,但还是故意问班伯道:“这幅图画何以示戒?”
    班伯这才把眼神聚焦到成帝那张醉脸上:“微子之所以要离开纣王,就是因为纣王沉湎于酒。纣王等人喝醉酒后就大喊大叫,胡乱折腾。《大雅》中的记载都为此唏嘘不已。诗、书劝人戒淫乱,因为酒是淫乱之源!”
    成帝闻言,什么酒兴也没了,脑袋倒还清楚,夸奖班伯说:“好长时间不见班生,今又得闻直言了。”
    张放等人见状,颇为扫兴,但也颇为实相,一个个都借口开溜了。
    成帝就是这么一皇帝,什么道理都明白,可惜认识都停留在口头上。所以,认识到了也是梁山上的军师。
    不两天成帝觐见太后王政君。王政君看见自己的宝贝儿子脸色黑不溜湫,眼见衣带渐宽,不由得流泪劝成帝说:“皇帝自己身体不如从前,应当自知保养,别再沉湎酒色。班侍中忠直之臣,当受厚遇。富平侯简直是个祸害,应当迁就国。”
    成帝不敢对母亲说不,只好哼哼哈哈打马虎眼。回宫之后,也不见把张放打发走。
    王商等人见状,心说太后的话你都不听了。看来还是力度不够啊,于是授意丞相薛宣和御史大夫翟方进联名弹劾张放。
    成帝迫于他娘和朝廷大臣的压力,不得以把张放外放做了北地都尉。
    可是没过几个月,成帝又找了个由头把张放召了回来做侍中,陪伴左右。王商哭笑不得,心说这玩意我治不了,不信你娘治不了你。就把张放回来的消息告诉了太后王政君。
    太后听后,气得脸上的褶子都绷平了,把成帝叫来一通臭骂。成帝没办法,只好又把张放弄去当天水属国都尉。
    张放他爹给儿子起名的时候也不注意,叫什么不好,叫放。好嘛,现在还真应验了,越放越远。
    张放走的时候跟成帝哥俩哭得跟泪人似的,看来兄弟感情还真不一般。
    这一走时间可长,永始年间是没再回来,只是到了成帝下一个年号元延时,张放才因他娘敬武公主生病得以返回长安和成帝一聚。
    这期间成帝对这个兄弟可是十分想念,常常派人----“玺书劳问不绝”。
    可惜太后和王家看张放已经如洪水猛兽,等敬武公主病一好,又让成帝把张放扔出去当河东都尉去了。张放每次来来去去,成帝送别是哭哭啼啼,好不感人。
    成帝被人棒打了鸳鸯,自然是一肚子怨气。但是主谋者一个是老娘,一个是舅舅,他也不能把这二老怎么地,只好找别人出气。
    接下来倒霉的就是上书弹劾张放的时任丞相薛宣和御史大夫翟方进。永始元年,太皇太后邛成王太后病逝,安分守己的邛成太后在朝中没有什么影响力,所以丧事被办得比较简单。
    成帝心说这下有把柄了,不信整不死你们。就把丞相薛宣免为庶人,御史大夫翟方进降为执金吾。
    说明一下,与薛宣同时崭露头脚的御史大夫王骏其时已经病逝,翟方进刚接任御史大夫没几天。
    关于这几个人,交待几句。
    王骏,他爹就是昌邑王刘贺的中尉王吉。而就任御史大夫前,王骏曾任京兆尹。前文提过的京兆尹“前有赵张,后有三王。”其中的三王分别就是成帝朝的王尊、王章和王骏。前两王上文已有交待,毋须多言。王骏年少时以孝廉入为郎官,后经陈咸(见前文丙吉的副手陈万年的儿子)匡衡等人举荐升为谏议大夫,然后被派到了淮阳王国。
    但是他爹王吉因为昌邑王的事情被刑留下太多心理阴影,所以不同意王骏在诸侯国就职。王骏于是从父命从不去趟诸侯国这趟浑水,告病还乡。
    起复后历任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后调为京兆尹。王骏从少府任上调走接任他的正是薛宣。
    王骏担任京兆尹期几年间,颇有声名,恰好这时原御史大夫挂了。接任御史大夫呼声最高的就是王骏。
    可是,关键时刻,谷永的一封上书让王骏到嘴边的鸭子飞了去:“贤明的君主不仅只注重声望,更要考察这人的为政能力。臣以为少府薛宣处理政事通达干练,请陛下留意此人。”
    这样一来,薛宣后来居上,就任了御史大夫。薛宣究竟有什么能耐,能让谷永对他另眼相看呢?
    看看薛宣的履历您就明白,谷永可不是在说瞎话。
    元帝朝时起,薛宣从芝麻绿豆官开始做起,一路颇受人器重。不管是给他中央官还是地方官,薛宣都做得虎虎有生气。后来王凤听说他的才名,便先提拔他做长安令,以观后效。
    薛宣就任长安令后,政绩斐然,于是王凤又将他提拔为御史中丞,总领外地各州部刺史。
    这可是个重要官职,相当于组织部主管副部长和纪检委主管副书记。薛宣任御史中丞期间,贬退称进,黑白分明,朝廷上下无不叹服。
    后来薛宣又出任临淮太守,大治;把临淮治理干净后,赶上陈留郡不太平,薛宣又被派为陈留太守,三拳两脚也弄个歌舞升平的。
    之后,薛宣被调入京城,就任最难当的地方官名单上并列第二的左冯翊。所谓会者不难,薛宣把这京畿一侧,治理得也是风声水起,于是又接王骏的班被升为少府。
    鸿嘉元年,薛宣升任御史大夫,朝中一片为王骏叫屈喊冤之声。王骏本人心态倒是不错,一笑置之。
    没过几个月,老无能丞相张禹退休,薛宣又升为丞相,封高阳侯,王骏升为御史大夫。
    可惜薛宣这个人和宣帝朝的黄霸颇有点相似之处,当地方官行,当百官之首的丞相便显得能力不足。
    而且,由于薛宣并没有怎么学习过儒家经典,他的执政能力属于是先天资质再加自学成才。
    这样一来在一些方面就显得不足---用现在的话说叫作理论高度不够。因此颇为朝中一些人所诟病和鄙视,其中就包括成帝。
    恰好赶上张放事件和邛成太后葬礼事件,成帝便直接把薛宣给免了。薛宣前后共任丞相职六年。
    王骏倒是一如既往地勤勤恳恳工作,没出什么彩头,也没有出什么事情,永始二年病死任上,由时任丞相司直翟方进继任为御史大夫。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