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众志成城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96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两个哥哥念书的地方离我家住的镇子约60多里,每逢星期日放假,住在镇子里的学生们就总想回家。学校再好,毕竟也不是家,有母亲的地方才算是真正的家!
    星期日终于盼到了,学校也专门为回家的学子们安排好了功课,早早地上完了课就可以走了。厨房里也早有安排,头天剩下的米饭炒了一大锅,学子们一做罢作业,便匆匆忙忙地跑进了饭堂,一股幽香的炒饭香味扑鼻而来。厨师王大爷忒会理解学生的心情,来了一个便,很热情地为学生们盛好了适量的米饭,一边还攀谈起回家后的近况。尤其对我哥他们住在镇里的孩子:“回家都吃些什么?家中父母可好?”等等。若是农村的学生,就盘问一些农村的庄稼长势如何、下雨了没有等话题,总之,学生们都觉得王大爷很好,很热心,也特别了解学生们的心情。
    不是为了徒步行走这六十多里路程,想必回家的学生连饭也不吃就跑了回去。大约十点多钟就起程,一路上连蹦带跳地往回赶,大家谈笑风生、追逐扭打,像一群出笼的小鸟。最不让人嵌意的就是沿路的方便,男孩子们习惯了很随便地解手方便,可是和女同学走在一起就显得十分别扭。女学生就更甭提了,一路上都很少方便一次,真让男同学们羡慕。
    六十里路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对于一群学生孩子来说是够吃不消的了。还好是回家,简直就象放虎归山,囚鸟出笼,情绪高时一蹦子就能挖出十多里,但毕竟路漫漫其修远兮,一路上还是不得不数着电线杆儿,还有好奇的同学还数开了步,像丈量土地,一步、二步……有时候数的忘了,就又重起重来。为了确定这段路程一共有多少步,同学们争的面红耳赤。
    每每日暮西沉,大地扯起了长长的彩条,西边的山峦处总有一群孩子奔来,有时还唱着歌,不过已经唱的有气无力了。一旦看见了家就成了最后的冲刺,唯独女孩子们总要在暸见城的最后那个坡上才美美地歇上一歇。
    每次回家感觉都不同,新鲜、温馨、沁人心脾,家中虽然仍如往常,可久不归家的孩子总觉得好奇。见了父母弟妹总是问个不停。变了,真的变了,孩子们的嗅觉最灵!
    吃起了食堂饭,妈妈再不用做饭了,减轻了妈妈的一大负担。几个人就有几个馒头、几份饭。馒头是长方形的,足足有四两,在小孩子的眼中却觉得大的出奇。孩子们回家了,妈妈就像迎接圣人一样,心情好的没说。家里从来就是无产阶级,没有颗粒粮食,就连剩饭也聊聊无几。到了开饭,妈妈和我们一起去食堂打饭,人增加了,食堂却没有学生的份儿。共产主义真的要提前了,一人一份贡献、一份收获,绝没有多吃多占。学生的粮食在学校,回家这几天就只有分争母亲的粮食了。妈妈把馒头和菜匀成好多份儿,尽着孩子们吃,狼多肉少,三下五除二就吃的差不多了。毕竟东西有限,我看见快要吃光了就再也咽不下去了,给妈妈匀下一块充充饥吧,人是铁、饭是钢,吃饱肚子才能上战场。妈妈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十分的高兴,她宁愿自己少吃一顿,也感到欣慰。人多饭少,饭反倒剩下了,大家都发扬了共产主义精神,同甘共苦、有苦同吃、有难同当。
    家毕竟是家,除了能团聚在一起,能避风避雨驱寒,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团结。她象一个小小的团体,一颗凝聚成钢铁般的心,始终保持着一个整体的模样。夜晚,妈妈仍在干活儿,不是缝皮袄,就是絮棉花、锁扣眼儿。眼睛都熬红了,最明显的是,两鬂角有了一道道的皱纹,发间也添了不少的银丝,个子似乎也没有先前那么高大了。也不知是我们长了,总觉得妈妈在衰老、在退缩,红润的脸庞也显得苍白,总见得她长长地舒气。我看见了就问:“妈,你哪里不舒服?怎么老是长吁短叹的长出气?是不是生秀芳里的那种病又犯了?”妈妈很乐观,抚摸我的头说:“不是,我挺好的,就是觉得长出一口气挺舒服的。”妈妈把自己的病痛压在心底,能忍则忍,只要活着,一切病痛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姐姐参加了工作,是在缝纫社里当上了学徒。眼见得成了大人的姐姐,由于家庭的贫困只上了四年学,先前还是寄宿在包头就读,一俟初小毕业家里再也没有力量供她再高升了。从学校回来后就开始帮着做家务活儿,一天也没闲着。那年缝衣店正巧转成了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她就当了学徒,总算不吃闲饭、自力更生了。
    刚吃食堂饭不久,大哥和二哥也从小学毕业了,本地没有中学,要深造就得去盟里。旗里离盟政府所在地将近三百里路,对于小孩子可谓是千里迢迢了。但要读书、要上进是每个年青人的最大愿望。农村的同学们都发起了这个号召:到盟里去,哪怕是千山万水,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远不近的同学们都聚拢来,康光厚、康明瑛、梁文和、孟生荣、王永承……
    同学和朋友们一个个都不甘示弱,两个哥哥却为难起来,家中的生活太拮据,拿不出两个人的学费。大哥从来都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他首先开了口:“我看来是念不成了,二弟身体不好,又像个文弱书生,我们全力以赴供他一人,我准备学手艺干活儿。”同学们都很敬佩大哥的敢作敢为,又出于无奈只得作罢。二哥从此又踏进了校门,开始了长达六年的住校生活。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