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菜了  北京炒肝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26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北京出差3天,整天在办公室里忙。好容易公事结束,已经累的提不起精神。当地的一位同事说你们大老远的北京来一趟,怎么也要带去王府井大街转转。盛情难却,跟着去溜达了一圈,结果在里面发现了小吃一条街。同行的帅哥对爆肚比较感兴趣,我看着也就是牛百叶事先弄熟,再现场切开,开水里煮热,放点辣椒、黑胡椒什么的。他硬说人家的不正宗,爆肚就应该在油里面爆过才对。又去第二家买了一份,眼不差的看人家做完才大呼名不符实。
    耐着性子陪完了他,我直奔另一貌似在电视上看过的小吃——炒肝。一问价钱,才5元一碗,真正的物美价廉。摊主说正宗的炒肝吃法是既不能用勺子也不能用筷子,应该一手托着碗底,转着圈嘬,好处是入口均匀,缺点是动静很大。看看边上的人也有这么干的,咱要是悄没声儿地闷头吃,反而显得格格不入了。试试,喝一口,肝尖滑嫩,肥肠鲜美,芡汁浓郁,倒是顺溜溜地进了口,可惜唇边还留了些许汤汁,不知道的以为小孩吃饭呢,还是老实点拿勺吧。
    边吃就边打量起小摊位,招牌是面古色古香的旗子,凑近了看上面有一段介绍炒肝历史的文字。这炒肝最先是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成的,白水杂碎用切成段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和高汤煮就,由于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日久不受欢迎。于是店主将心、肺去掉,改名“炒肝”,一时间在京味小吃里别树一帜,有句歇后语可形容当年的受欢迎程度,叫做“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后来三十年代初,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兴居在会仙居的对面开业。因为选料更精,采用味精、酱油等当时的新式调料代替原来的口蘑汤等,生意逐渐盖过了会仙居。1956年两店合并,就只剩下天兴居的招牌了。1997年12月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的称号。
    北京同事告诉我们,其实炒肝也是名不符实的叫法。它的主料是肥肠,肝充其量不过是点缀罢了,而且也完全没有炒的过程,纯粹煮成的。曾经有人研究说“炒”来自某满语的音译,实际意思就是煮。如今懂满语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我吃了一大碗,还意犹未尽,可惜胃就那么大。只好和摊主套近乎,研究做法。他也不怕我学会了去抢他生意,边说边等我用笔记下,大致如下:
    原料:猪肠,猪肝,猪骨汤,八角,姜,蒜,黄酱,酱油,熟猪油,醋,明矾,淀粉,精盐。
    制法:1。将肠子用碱面或明矾揉搓后水洗净,再放入醋中和,片刻后水洗净。盘成若干捆,用绳扎好后,将肠从一处剪断,放在凉水锅中,旺火煮至筷子能扎透时,将肠捞入凉水中,洗去肠表皮的油,切成小段;2。猪肝洗净,切成菱形片;3。熟猪油倒入锅内,用旺火烧热放入八角,再依次放入黄酱、姜末、酱油及蒜泥,炒成稀糊状成熟蒜泥;4。将猪骨汤烧热,放入猪肠,煮沸时撇去浮油,放入猪肝及酱油和熟蒜泥、生蒜泥、精盐搅匀,汤沸后,立即用淀粉匀芡,再煮沸,撒上味精搅匀即成。
    特点: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蒜香扑鼻,味浓不腻,个人感觉也许加糖味道会更好。
    我想我回家可以试着自己做做看,做的好了就出去卖,也算是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中的一条活路。说不定若干年后就成了以本人姓氏命名的“炒肝吴”啥的,别羡慕哦!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