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喝茶、遛鸟、斗蛐蛐,清代满洲人的日常生活素描,京师茶馆小记三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80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三
除了蝈蝈和油葫芦之外,虫豸里面的蟋蟀,也是那个时候很多人的爱宠。
一般到了中秋节前后,茶馆里面还会开办斗蟋蟀的赌局。
这种赌局,赌注下得很大,所以,常常会一输赤贫、一赢巨富。
这种赌局,也是官方禁止的。
斗蟋蟀开赌时,需要记账。为了规避律令的制裁,账簿上通常不敢写钱数,而是写着月饼几斤。比如,某人与某人对局,输赢月饼多少斤。实际结账时,按上等月饼的价格来计算钱数的多少。
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照顾蟋蟀的“把扯”。
斗蟋蟀时,也是这些“把扯”出面主持。
装蟋蟀的盆子,也是十分讲究的。
清朝初期赵文玉所做的蟋蟀盆,是公认的上品,一只价值十两银子。
蟋蟀的养法,也很精细。
一般,要把蟋蟀放在庭院之中,到了中午,阳光太强烈的时候,就用虾须小帘将蟋蟀盆遮盖起来。这种虾须小帘的好处,就是既可以为蟋蟀遮阳,又可以通过缝隙,让蟋蟀稍稍接触阳光与和风。这样,养出来的蟋蟀才会体格强健。
斗蟋蟀,也是很有门道的。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重量级的概念了。
所谓的重量级,其实和今天拳击运动中的重量级类似。
看来,中国人在清朝时,就已经很先进了。
至少,大清王朝,在斗蟋蟀时,就已经很先进了。
斗蟋蟀,是要分重量级的;所以,不是所有蟋蟀,不分大小地乱斗。
斗蟋蟀之前,先要把参加战斗的蟋蟀用小戥[děng]子称一下,体重相等、也就是一个重量级的蟋蟀,才可以相互战斗。
所谓小戥子,也就是用小铜点做刻度标记的微型秤,用来称贵重物品,如金、银、药品等,最大单位是两。
养蟋蟀的世家大族,一年养蟋蟀的费用、斗蟋蟀的赌资,全部加起来,要用一千两银子上下。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提,满洲人家还有养金鱼的爱好与习惯。
当然,金鱼的饲养看护,也会另有“把扯”。
这些金鱼,也是很费钱财的,一尾带绒球的红金鱼、一尾纯蓝色的金鱼,一般都需要五六两银子。
当日满洲人的生活,很是悠闲,有闲散的时间,可以进茶馆饮茶,可以斗鸟、斗虫。
想一想,把有用的钱财,花在养一些没有用的东西上,而且花费不菲。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京师满洲人的生活,是多么地优裕啊!
这里,再补充一下文中的相关资料。
蝈蝈、蟋蟀、油葫芦被称为三大鸣虫。
蝈蝈,别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蚰子等,体格较大,外形与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叫声清脆洪亮,深受鸣虫爱好者喜爱。从观赏角度对蝈蝈按体色分类,可分为绿蝈蝈、黑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异色蝈蝈。按产地对蝈蝈分类,可分为北蝈蝈与南蝈蝈两大类,北蝈蝈优于南蝈蝈;北蝈蝈又分为京蝈蝈、冀蝈蝈、晋蝈蝈、鲁蝈蝈;京蝈蝈又叫燕蝈蝈,燕蝈蝈最有名的是安子沟的大山蝈蝈,以产黑色大铁蝈蝈著称。主要食物是瓜果、豆类、菜叶、蚂蚱等,人们一般会用小竹笼饲养观赏。蝈蝈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油葫芦,又名结缕黄、油壶鲁,由于其全身油光锃亮,就象刚从油瓶中捞出似的,又因其鸣声好像油从葫芦里倾注出来的声音,还因为它的成虫爱吃各种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名油葫。油葫芦在中国分布极广,几乎各省都有。油葫芦的品种较多,常见的品种有体色偏黑的“黑葫芦”;体色偏棕的“红油葫芦”。有一种称“琵琶翅”的,翅长,末端钝圆,可盖过尾须的1/3,其鸣声洪亮;有一种翅翼很薄而透明的,称“玻璃翅”或“薄翅”,鸣叫的声音较低而发飘;有一种称为“长翼”的,翅长但端部不宽,声音一般是中音。油葫芦头部额高着称为“寿星头”;头圆而宽者称为“蒜头”;头浑圆者称为“珠头”。三者中以“寿星头”为贵。油葫芦的鸣声,其音节大致有两类:有一类的鸣声如“居---、优、优、优”,像是油从葫芦中倾注出来的声音,是名副其实的油葫芦,此为佳品;另一类鸣声如“吉、吉、吉”,则属较次者。
蟋蟀,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是农业害虫;也是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养、斗蟋蟀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兴于宋,盛于明清。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多呈圆桶状,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蟋蟀的触角为丝状,远长于体长;有的蟋蟀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后腿粗壮。雄虫前翅举起,左右摩擦,发出音调。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