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怕老婆的人难成大事吗?前清勤果公张曜轶事上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18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前记
    秦腔有一出戏,叫做《镇台念书》。感觉这出戏的唱腔比较特别,很是吸引人,我就想学一学。后来,找到了杨天易先生当年清唱时录制的音像,我就花功夫学了一段时间,虽然唱得不好,总算是学会了。
    这出戏的剧情我是清楚的,也学唱了其中的一小段。但是,关于这出戏剧情的出处,对我而言,似乎不那么重要,欣赏学唱过程中,从来也没有深究过。
    前几日,翻清朝人的笔记,看到汪诗侬《所闻录》中有《张勤果畏妻》一节,其内容所记与秦腔《镇台念书》的剧情大同小异。
    就此事,求证於父亲,老人家也说《镇台念书》一戏所出有自,实源于历史,不是杜撰。
    再寻《镇台念书》的剧本,关于剧中人物——镇台的名姓,有人就直接用的是与历史人物、前清勤果公张曜相同的名字。看来,《所闻录》中所记之人与《镇台念书》中之镇台为一人无疑。
    不过,杨天易先生的唱词中,镇台也姓张,但不叫张曜,而叫“张懋”。猜想,作剧人不用真名姓,大概也是他的考虑的。当然,这样做,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此,就以《所闻录》为依据,说说这位张勤果公的轶事,让大家看看怕老婆的人,是不是就难成大事?也让大家看看,有个好老婆,对一个男人的人生来说,是如何地重要!
    正文
    先来总体介绍一下勤果公张曜,让大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张曜(公元1832年~公元1891年),字朗斋,号亮臣,祖籍浙江上虞(今绍兴)。在河南固始兴办团练,抵御捻军和太平天国,因军功累次擢升。因御捻护城有功,曾被咸丰帝赐号霍钦巴图鲁(巴图鲁就是勇士的意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授河南布政使,调补山东巡抚,获一等轻车都尉兼云骑尉世职,加太子少保衔。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治理黄河,卒于任上,追赠太子太保,谥勤果,入祀贤良祠。张曜一生为国为民,是个难得的能员干吏。
    接下来,就说说汪诗侬《所闻录》中《张勤果畏妻》一节中的详情,作为本文的主旨。
    话说,前清的勤果公张曜,他在咸丰【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年号,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同治【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时期,为清廷效命。因为战功卓著,张曜号称为一时名将,声望赫然。
    关于张曜的事迹,大家多知道他的业绩和战功,关于他的遗闻轶事,很少有人知晓,也很少有人传说。
    勤果公年少时期,家中贫寒,为生活计,他只能去帮人家做苦力舂米【“为人赁舂”,《所闻录》】,挣一点钱,用来存命活口。
    说到舂米,顺便插一句,那个东汉的梁鸿,也就是和夫人孟光【“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梁鸿》】“举案齐眉”的那位先生,也曾经与人舂米【“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梁鸿》】。
    这里,巧合的有几点:一是梁鸿与张曜因为家贫,都做过同样的事情——替人舂米,靠苦力维持生计;二是梁鸿夫妇、张曜夫妇都感情甚笃,琴瑟和谐;三是梁鸿妻孟光的字“德曜”与勤果公的名“曜”竟有一字相同。
    闲话至此,继续正题。
    勤果公张曜为人舂米时,大家都发现,他的力气大得出奇。这神力,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他背米的时候,常常能够一次背数石(dan,同“担”,据说,一石是一百斤,那么,数石就是几百斤了)。这是张曜的过人之处之一。
    做苦力为人舂米;力大无穷,一次可以背负几百斤的重量;对应以上两点,大家可以猜想一下,也可以粗知,张曜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了吧?
    不错,大家肯定都猜对了。张曜的性格刚硬,非常仗义,很有侠气。平常,只要听到那些让人忿忿不平的事情,他都会气到怒不可遏,目眦欲裂。
    有一天,张曜背着米在路上行走,途中看见一伙人围作一团,在观看什么。张曜好奇,也想过去瞧瞧热闹。他力气大,并未放下身上的米,背着米,就走了过去。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妇人在哭天抢地准备寻死。张曜问众人到:
    “这位妇人是怎么回事啊?哭得那么凄惨,还要寻死?”
    其中有人答道:
    “这妇人的丈夫死了,她不愿意改嫁。但是,她的婆婆硬是逼迫她,非要把她再嫁出去不可。所以,她想一死了事。”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妇人真傻啊!有男人可以嫁,是多好的事啊!有必要哭天抢地、寻死觅活吗?
    其实,如果可以穿越、您的话可以被当时的人听到,人家还可能会骂你傻!时代不同,社会的道德规范不同,人的价值取向就大异。您可以坚持您的自由开放,古人也可以遵守他的传统保守。不需要非笑,更不能厚诬古人。退一万步来讲,把您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换您做那位丧夫妇人,您是守节,是改嫁,谁知道呢?
    再接着说围观的事。
    张曜听了众人的话,热血上涌,气上心头,他大声怒喝到:
    “真是岂有此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意思大概就是,哪有儿子亡故,媳妇愿意守节,而婆婆非要逼迫媳妇改嫁的)?”
    张曜说这话时,有人指说,这位妇人边上的老妪,就是她的婆婆。张曜一时气愤不过,就把背负的大米,一下子全都压到了那位老妪身上,不想老妪体弱,不一刻功夫便气绝身亡了。
    众人见到张曜这般行事,都感觉大快人心,拍手叫好。
    当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做事都要有个框框条条在,不然,社会必然完全乱套。张曜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也是不能被提倡和鼓励的。但是,如果少了这种侠肝义胆,少了这份奋不顾身,少了这样的鲁莽率真,张曜也就不能成其为张曜了。
    老妪气绝,张曜一看闯下乱子,惹了大祸,在围观群众还没有完全醒过神来的时候,张曜就如同鲁提辖打死镇关西一般,趁着大家不注意,借机逃离事发现场,一走了事。
    打死人是要偿命的,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不管是在什么朝代,都是一样的。至少,在法律制度制定时,所有国家,所有朝代大都是遵循“杀人偿命”这个原则的。
    因为大米压死老妪一事,张曜四处亡命,最终逃到了河南。这时候,正遇上河南起了捻匪。
    因为捻匪对民众多有骚扰和劫掠,所以,各地都建立了民团组织来抵御侵害。民团组织之间互通声气,互相联络,一有警讯,就群起团结战斗。所谓民团,也就是民众自发组织的、对付流寇和土匪的、比较松散的民间武装力量。
    张曜逃到河南之后,在当地暂时安定了下来。因为张曜勇武有力,为人义气,做事公道,大家都很佩服他,就一起推举他做了民团的团长。民团里面的人,也就按照年龄、资历等排行,因为张曜是民团团长,是老大,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张大哥”。
    在张曜的领导下,民团多次成功阻截并战胜了捻匪,所以,“张大哥”的名声,在汴宋地区【参考地域:今河南封丘、开封市、尉氏、柘城、沈丘以东,山东单县及安徽砀山、亳县、涡阳、蒙城、阜阳、颍上等县地。】,那也是响当当的。
    有一次,正巧固始【清代固始主要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南汝光道光州直隶州。今固始县,河南省直管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属华东与中原交融地带,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分界线)穿境而过,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被围,固始县令是个儒士,对于杀伐攻战的事情,大概不那么在行。固始县被捻匪包围之后,县令推断,按照县里的守兵和实力,根本不是捻匪的对手,如此,固始县城肯定会被捻匪攻破,一旦城破,自己必死无疑。县令心想,就这么白白地死了,於家於国都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想想办法,看看能否度过这个难关,既能救下全城的百姓父老,也可让自己免死於匪徒之手。
    话说,这位固始县令有一个女儿,被县令视为掌上明珠。这个女孩子长得非常漂亮。县令是才学之士,这女孩子从小就受父亲熏染,饱读诗书。可以说,这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她的名声,在周边也广为传扬。
    情急之下,县令想了一个办法:既然那么多人想和自己结为亲家,那么多公子哥少爷想娶自己的爱女为妻。这个时候,也好看看,谁有那过人的本事,谁能配得上这才貌双全的好女孩子。
    于是,县令命人张榜,榜文主旨如下:
    “有谁能守得住这固始县城,不被那捻匪攻破,我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县令情急,才想出了这个办法。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了战事的危急。
    (未完待续)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