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廷将他残酷处死,鬼神为之号泣,一位用生命捍卫大义的湖南汉子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028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编撰:史遇春
    今天,来说一位清末的人物。
    这位人物,似乎不大为人所周知,但是,他的事迹,彰显大义;他的惨死,让人惊泣。
    他是谁呢?
    他就是湖南汉子沈荩。
    沈荩(公元1872年~公元1903年),字愚溪,原名克诚,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人。
    戊戌变法(公元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时,沈荩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有交往。
    当时,沈荩认为,要革新湖南,没有一番破坏就不能奏效。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沈荩前往日本留学。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春,沈荩返回上海,他与唐才常等人共同组建了“正气会”。
    很快,“正气会”又改名为“自立会”。
    在“自立会”中,沈荩担任干事,出力甚大。
    随后,沈荩到达汉口,致力于自立军运动,并担任右军统领,在湖北新堤活动。事败之后,他又辗转上海,潜往北京,从事反清活动。
    公元1903年,沈荩因揭露《中俄密约》於天津的英文报纸,引发在东京的中国留日学生和国内各阶层的反对。同年7月19日,沈荩被捕,被判斩立决。适逢清廷万寿庆典,不宜公开杀人,遂改判杖毙。7月31日,沈荩被狱卒杖打200余下,未死,后用绳索勒死。
    沈荩被杀的事情经过如下:
    沈荩在天津时,受聘为“报馆访事”,同时,他还兼任一家日本报纸的通讯员。他开始以此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反清活动。当时的北京,正处在八国联军的控制下。沈荩擅长交际,很快,他便与八国联军的部分将士混的十分熟稔。北京的一些社会名流,听说沈荩认识不少外国人,于是,纷纷前去结交他。为了从这些权贵口里打听到有用的信息,沈荩也与他们周旋,尽量和他们欢谈宴饮,虚与委蛇。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沈荩从满清权贵口中得知,中俄两国将要签订秘密协约。
    经过对协约内容的了解,沈荩认为,这个协约有损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阻止清廷的黑暗行为,沈荩决定,在这一秘密协约签订之前,一定要把协约的内容昭示天下。
    当时,之所以要签订这份协约,是因为本年沙俄背信弃义,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同时,沙俄还逼迫清廷签订新的秘密协约。
    根据章士钊撰写的《沈荩》一书记载,相关内容大体如下
    公元1903年3月,沙俄要求清廷之密约七条,具体如下:
    (一)清国不可将东三省之地卖与或租赁于列国。
    (二)沿营口至北京之电线铁路,俄国可于其旁另自架设别线。
    (三)不论何事,清国于北清苟有建设,不得佣雇他国人。
    (四)营口海关税务,当使中俄银行管理,税关长必用俄国人,且令税关兼理检疫事务。
    (五)东三省地除营口外,不得开放为通商市场。
    (六)蒙古之行政组织不得有所变更。
    (七)拳匪乱事以前,俄国所得之权利,不得有所损害。
    随后,经过多方努力,沈荩最终通过政务处大臣王文韶之子,拿到了《中俄密约》草稿的原文。
    于是,沈荩迅速将《中俄密约》的草稿寄给了天津英文版的《新闻西报》。
    《新闻西报》收到秘密协约的草稿后,当即原文刊登。
    接着,这份由《新闻西报》刊载的《中俄密约》,被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
    当时的日本新闻界,还专门为此出了一期号外。
    《中俄密约》的内容刊发公布之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
    这下,清廷陷入非常难堪的狼狈境地。
    最后,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清廷不得不放弃秘密签订《中俄密约》的计划。
    在《中俄密约》内容泄露之后,清廷立即派人全力查找密约外传原因。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7月19日晚上,沈荩在北京寓所被捕。
    在清廷对沈荩审讯期间,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否认这件事,坦承自己所作所为,并严厉痛斥清廷的可耻行径。
    沈荩入狱之后,清廷唯恐夜长梦多,决定尽快将他处决。
    沈荩从被捕到被杀仅20天。
    本年7月,正值光绪帝生日的万寿月。按照当时清廷的惯例,本月不宜杀人。
    于是,清廷决定,将对沈荩的行刑方式改为杖毙,也就是用刑杖活活打死。
    后来,据《大公报》所载,沈荩行刑之状,真是惨不忍睹:
    (清廷刑部)“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
    “骨已如粉,未出一声。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
    沈荩死去一年之后,维新派人士王照获罪下狱。恰巧,王照就关在沈荩住过的牢房。
    后来,王照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写到:
    “粉墙有黑紫晕迹,高至四五尺,沈血所溅也。”
    由此可知,沈荩死时的惨烈之状,真是不堪回想。
    当年,沈荩死时,年仅32岁。
    沈荩之死,更激起了民众对清廷的痛恨。
    事发之后,就连外国报纸,也因为沈荩之死,纷纷对清廷加以谴责。
    公元1903年9月14日《大公报》披露:
    “探闻政府自杀害沈荩后,各国公使夫人觐见皇太后时,谈及沈之冤抑,慈禧亦颇有悔意。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万不可株连良善,致离人心,等语。近日政府十分和平,绝无不合公理之举。盖恐驻京各国公使啧有烦言也。”
    满清的慈禧皇太后迫于各公使的压力,公开表达了“仁慈”和“悔意”。
    沈荩死后,当时的《中国日报》发表唁文:
    “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