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的善教与放达:陈蔡之厄一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328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一)
说起陈蔡之厄,世人大约会出于两种情怀而对孔子产生悲悯之情。这两种情怀,一种是因敬仰先生的师范之风、圣贤之行而生的不忍;一种是以己度人因害怕穷困饥饿、安全不保而产生的同情。但是,处于彼时彼地的孔子,是否真的可怜、是否真的痛苦,似乎并不见得。至少,从那些记载此事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先生的善于因材施教、因人引导,看到了夫子的开阔、看到了夫子的放达。
话说,当大国楚想把处于陈蔡之间的孔子迎聘到其国的时候,小国陈与蔡当权派的那些人物就有些心虚了。因为一则孔子看事看得透彻,他在陈蔡之间这么些年,对于这两个小国的政治和舆情大概已经了如指掌了;二则孔子在陈蔡时,这两个小国的当权派根本就没有听取他的任何意见。陈蔡的当权派一合计,推测如果楚国重用孔子,那么自己的权位恐怕就难保了,于是,他们就一起派那些身触刑律的罪犯、那些为国家无偿建设的工地上的劳役,去把孔子围在了四下无人的荒郊野外。
他们没有直接派军队围堵、镇压孔子,是因为这样做太明目张胆,猜想也是迫于国际舆论,害怕楚国或其他大国的惩罚,也害怕民间力量的反对。
孔子和学生们被围在陈蔡的郊野,没办法前行一步。当时出发前所带的那点干粮,很快也就消耗完了。
碰到如此倒霉而又危急的情况,孔子的学生们真是一筹莫展,愁眉苦脸,没有了一点生气,都在绝望中等待生命的沉没。
这个时候,只有孔子一如往日,甚至比往日更有精神。即便是无食无饮,先生依然按部就班地根据课程表的安排讲他的课,一节不落,一字一句不减。正常的音乐课之外,学生们下课之后,先生还会鼓琴、还会高歌。这荒郊野外、这身陷围困之中,对于先生,似乎就和蘧伯玉的家无异、和曾经居住的驿馆无异、和以前的学堂无异。
子路直脾气,沉不住气,看见老师在如此窘迫、性命堪虞的当下,竟然雅兴不减、鼓琴不辍、高歌不止。他也不会收起面上的怒色,直接吊着脸子,非常不悦地来到先生面前:
“老师,君子也会混到无路可走的田地吗?”
子路毫不婉转,直人快语。
孔子也没有喜,也没有怒,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点到为止。夫子心知,目前的这种状况,君子也会遇到,但是子路你得明白:
“由啊,君子在无路可走的时候,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气节、风度和行止;小人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就胡思乱想、胡作非为了。”
孔子的话刚落音。子路便默默地行礼,无声地离开了。
子贡这人有些毛躁,见老师这般作为,他一下子就发作了,怒气腾腾。
还没等子贡吐出怒气,孔子就点名子贡:
“赐啊,你觉得我是博学多识的人吗?”
先生的言下之意是:你认为老师只会教书,只知道琴棋书画,遇到困难就没有办法了吗?
子贡心里想着,老师的确博学多识,可是,这个时候,博学多识并没有发挥作用,似乎也是束手无策啊。他说到:
“老师当然博学多识啊,难道您不认为是这个样子吗?”
孔子摇了摇头,笑着说:
“看来,你并不了解自己的老师,跟了老师这么多年,你只学到了老师的皮毛。一切完全不是这样,老师想交给你你们的,并不是百无一用的死知识,老师为人师表的一贯之道,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忠恕’。好了,你可以走了。”
子贡悻悻而出。
当然,这“忠”,并非狭义上的所谓“忠君”,而且在广义上包含了对自己的人生理念、做人准则的坚持;这“恕”,非仅仅是对人的宽容,还有对自身处境的豁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