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三讲 董卓抗命 第四十四讲 天子失德 第四十五讲 刘焉入蜀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36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各位看官,上一讲我们讲到,凉州叛军又一次威胁长安,皇甫嵩、董卓出征,打败叛军。董卓征讨黄巾军,征讨凉州叛军,长期为朝廷征战,也立下不少战功,朝廷屡次提拔董卓。董卓的势力也急剧膨胀,形成了一支精锐的凉州兵,董卓的兵大部分也是凉州人。并且,董卓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朝廷也注意董卓的情况,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朝廷下命令给董卓,让董卓到朝廷来做少府。少府没有实权,属于明升暗降,削夺董卓兵权。董卓也明白朝廷的意思,借口推脱,不去,抗命了,董卓够厉害的。汉灵帝病重,对董卓很不放心,紧急召见董卓,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属于封疆大吏,权力很大,并州的事情,基本上就是让董卓一个人做主,只是让他把自己的军队交给皇甫嵩。董卓对汉灵帝说,我手下的兵啊,跟着我时间长了,我对他们比较好,他们也肯为我卖命,请求皇上允许我把他们带到并州去,为国家在边关效力。厉害嘛,当面抗命啊,就是不交兵权啊。汉灵帝肯定有顾虑,也没有多说什么。汉灵帝现在日子不好过了,各地都有反叛,董卓这类人也指挥不动了,身体又生了重病。
董卓就带兵,往并州走,其实他不想去。为什么不想去呢,汉灵帝病重了,未来朝廷肯定会有变化,他想谋夺朝廷政权。还有,董卓是当地人,是地方实力派,他不想离开根据地。董卓行军到河东,就驻扎下来了,不走了,他本来就不想去,就在河东观察朝廷形势,再做下一步打算。
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皇甫嵩讨伐黄巾,征讨西凉叛军,功劳比董卓大,出力比董卓多,能力比董卓强,也被有想培植自己的势力,也没有想拥兵自重。倒是有人劝皇甫嵩拥兵自重,皇甫嵩不愿意这么做而已,还是想为国家做点事,为朝廷分忧,为老百姓谋太平。董卓呢,觉得自己羽翼丰满了,开始抗命了,谋取个人利益了,什么国家、朝廷、老百姓,关我什么事,还是手上有兵最开心。
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觉得董卓抗命,有不臣之心,让皇甫嵩兴兵讨伐董卓。皇甫嵩正直,他觉得董卓确实抗命,但我没有权力讨伐董卓,还是向朝廷汇报吧,让朝廷处置吧。你让朝廷处置,朝廷能处置早就处置了。还有其他人,也劝皇甫嵩进攻董卓,皇甫嵩都没有采纳。
董卓就不客气,他要对付皇甫嵩,皇甫嵩带领一支军队在自己旁边,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如果战场上遇到皇甫嵩,还怕干不过人家。董卓命令皇甫嵩去董卓那里做官,让皇甫嵩离开军队,然后让人上奏朝廷,找皇甫嵩罪过,把皇甫嵩抓起来,要杀掉皇甫嵩。皇甫嵩人缘好,好多人为皇甫嵩求情,董卓也怕得罪太多人,就赦免了皇甫嵩,让他当个闲官。
皇甫嵩功劳比董卓大,人品比董卓好,能力比董卓强,也一直官比董卓大,搞到现在,董卓竟然可以命令皇甫嵩了,朝廷都做点什么事。朝政混乱,可见一斑,如果皇甫嵩有一支军队,驻扎在董卓附近,董卓可能未必敢乱来。现在皇甫嵩失去了军队,董卓更无法无天了。
--------------------
求转播,求推荐,求扩散。
下一讲三国篇第四十四讲:天子失德,敬请期待。
各位看官,前面我们讲到,黄巾起义、凉州叛乱、董卓抗命,怎么搞得,怎么会几年间出这么多事,都是坏事情。汉灵帝是天子,应该有上天庇佑啊,列祖列宗也会照应的啊。你是天子,上天就一定要庇佑你啊?你不上路子,上天就要抛弃你,重新选儿子。
汉灵帝继位后,利用宦官铲除外戚窦氏势力,夺得政权。天下比较太平,只有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都被卢植、朱儁等平定了,汉灵帝认为,天下稳如泰山,没什么问题,所以安心享乐。有不听话的,让宦官去治他们。享乐要花钱,汉灵帝钱不够花,怎么办呢,卖官,谁想当官,可以,花钱买。各个官职,明码标价,到后来朝廷提拔某些人当官,也要交钱。这个事情哪能做啊。当官的,交了钱,买了官以后,最起码要收回成本吧,就剥削下层官员和老百姓。贪腐成风,妖孽横行。
汉灵帝清除外戚势力的时候,有一帮士人受到牵连。士人始终觉得外戚总归还是比宦官要好,外戚也是读书人,还是比较讲道理的。所以士人呢,跟外戚关系比较好一点,对宦官非常痛恨。皇帝呢,始终觉得宦官比较好一点,宦官不能当皇帝,外戚搞不好有可能改朝换代,王莽就是外戚,最后自己当皇帝了。还好光武帝刘秀拨乱反正,重整汉室,再造乾坤,不然皇帝都不是我们刘家人在做了,皇位都要落到外戚手里了。宦官呢,依仗皇帝信任,做事比较狠毒,对于不服的,不管是外戚还是士人,都下手很重,没有加以区别。
国家领导层,皇帝、外戚、宦官、士人永远不可能没有矛盾,但是也要适度斗争,不能疯狂博弈。这个事情,就需要皇帝在其中平衡,既不能让外戚威胁皇权,也不能让宦官乱政,也不能让士人对朝廷指手画脚,还要让三帮人努力干活,为国尽力。但是呢,汉灵帝这时候年龄还小,还不会搞,只能依赖宦官。宦官就一家独大,想怎么收拾外戚、士人都可以。
有一帮士人,还是比较正直的,坚持跟宦官斗争。上书皇帝,希望皇帝考虑抑制宦官的问题,汉灵帝也觉得有点道理,但是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宦官。宦官发现,这帮人还不服嘛,痛下狠手,处死、逮捕、流放了七八百士人,说他们结党,逼迫皇帝。这帮人称为党人。
后来又有人上书皇帝,说党人实在太冤枉,宦官实在太坏。汉灵帝发火了,下诏,凡是党人的父子、兄弟、部下、学生在朝中当官的,一律罢免,永不录用。并且这些人的亲戚也是,一律罢免,永不录用。党人的伤害持续扩大化。
汉灵帝确实当不了这个皇帝,瞎搞,你怎么想起来亲自下诏处罚党人的,你养宦官,不就是对付不听话的人的吗?你这样搞,会失去上天庇佑的,你知道不?看来你是真的不知道,你不知道,有人会知道。
--------------------
求转播,求推荐,求扩散。
下一讲三国篇第四十五讲:刘焉入蜀,敬请期待。
各位看官,之前我们讲到,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汝南再度爆发黄巾起义,攻打郡县,打败官军。青州黄巾,徐州黄巾再度起义,黄巾余部的起义,此起彼伏。这个黄巾余部起义呢,朝廷很头疼。首先呢,分散,地方军队难以对付,如果朝廷发兵呢,目标比较多,不好搞。其次呢,具有流动性,会跑。
太常官名刘焉,向朝廷建议,把一部分州的刺史改为州牧,让汉室宗亲和朝廷重臣担任,增加地方权力,让州牧自己招兵,对付这个州的黄巾余部。这个办法呢,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但是有风险,州牧实力会上升很多,会造成中央弱,地方强,尾大不掉。刘焉向朝廷出这个主意的目的,并不是想把国家搞好,而是想找一个地方,避乱世之祸。朝廷最终采纳了刘焉的建议,是汉灵帝没有意识到风险,还是被迫行此险招呢?我想都有,这个时候汉灵帝身体也不好了。
东汉益州,大致相当于今天陕西省南部当时叫汉中、四川省和重庆市当时叫巴蜀,这个地方呢,四周都是山,中间是一个盆地,路比较难走,易守难攻。刘焉觉得去益州,可以乱世避祸,搞得好可以有大的发展。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肆搜刮,民怨沸腾。郤俭啊,你搜刮百姓,因为你官是花钱买的,要回本,可以理解,能不能麻烦你改个名字。你名字叫俭,又大肆搜刮钱财,更容易引起老百姓愤怒,你知道吗?
刘焉向朝廷请求去益州,朝廷就派刘焉去益州,希望他好好管理益州百姓,为朝廷安定一方。刘焉还没到益州,郤俭就被黄巾军余部杀了。贾龙组织军队,打败黄巾军余部,迎接刘焉入住益州。刘焉重用贾龙,施行宽容政策,收留反叛的人,稳定了益州的局势。
汉中太守苏固,按道理来说,应该听从益州牧刘焉调遣,但是苏固不听话。汉中这个地方很重要,是益州门户,只有拿下汉中,益州才能有险可守,偏偏苏固不听话。苏固的意思,估计是想在汉中,自己做一方诸侯,汉中地势险要嘛。刘焉派张鲁进攻苏固,张鲁打败苏固,拿下汉中。张鲁拿下汉中以后,翅膀硬了,就不听刘焉的了,自己当家做主多好啊,刘焉拿张鲁也没有办法。
就这样,益州形成了,北部汉中张鲁,南部巴蜀刘焉两股势力。因为刘焉名义上是益州牧,所以一般称为益州刘焉,实际上他只能控制益州南部,巴蜀地区。
刘焉乱世避祸的目的,确实达成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安定地方的效果,但是刘焉不会给东汉朝廷提供兵马、粮饷。他说北部被张鲁占据了,兵马、粮饷运不出去。益州处于半独立状态,朝廷也失去了对益州的控制。
张鲁是一个宗教首领,叫做五斗米道,跟张角的太平道一样,是利用宗教笼络、控制一些人,来达到世俗的目的,在汉中作为一方诸侯。
--------------------
求转播,求推荐,求扩散。
下一讲三国篇第四十六讲:幽州刘虞,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