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二,上山下乡运动和母亲来农场(之二)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93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革命委员会的建立,特别是“全国山河一片红”形势安定后,昔日那在学校里“说打就打,说干就干。我们要革命,我们要造反”天不怕、地不怕愚昧的“红卫兵”们,有很多人还沉浸在伟大领袖教导的“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之中,还沉浸在“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之中。
岂不知,在当权者的眼里,他们早就被厌恶,已经显得多余而碍事了。
红卫兵响应毛主席号召,先是“破四旧,立四新”,后是大串联、大造反、大武斗,他们都成了“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的职业革命者。
他们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本不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被人驱使的走卒。
红卫兵运动持续两年多,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但愚蠢的红卫兵极左思想,在有些人的心底,已经深深扎下了根。
面对学校长期停课闹革命学生失学的现状,尽管党中央和中央文革领导小组一再呼吁小将们“复课闹革命”,但收效甚微。
一九六六、一九六七、一九六八年这三届,仅高中毕业生,有四百多万人呆在城里无事可做。
直到一九六八年暑期,大学仍不招生,老三届升学无望。
工厂尚未全面恢复生产,工人还在革命,老三届就业无望。
各种、各级领导班子的位置,更与老三届们绝缘,他们参政无望。
何况,还有更大量的在这三年里积累起来的初中毕业生在社会上游荡。
这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问题,一九六八年底,毛泽东向全国的失学学生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去,接受贫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我百思不得其解,贫下中农若能教育学生,他们还需要让自己的子弟去城市上学吗?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随即,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此后,便有近两千万知青“很有必要”地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
他们尚未成人,就要背井离乡,别亲人,辞故土,上山下乡。
这些少男少女们,远离城市和亲人,来在陌生的荒山穷乡、大漠边塞,受尽磨难。
宝贵青春的荒废,美好理想的破灭,艰苦劳作的折磨,高压政治的摧残,穷困潦倒的生活,一股脑无情地纠缠着他们,而他们无法摆脱。
四、五十年以后,这些人中的有些人,在回忆当时被流放的悲惨岁月生活时,写下了一篇篇“青春无悔”的红色文字,竟然怀念得似乎有些后悔回城了。
相映成趣的是,歌颂上山下乡的人,没一人留在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