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遇见你(正文) 一 烦人旅伴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54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今天?我看看啊。10月30号。”
“五年了。”
“什么五年了?”
“我第一次去美国。五年前的今天,老瞿送我去的。”
“对啊,你都大学毕业半年了,是吧学长?哈哈哈……哎我听说你们学校有个学生电影节?是不是挺有名的?”
“嗯,那是我们学校的毕业作品展。老瞿那时候才第一次看我拍的片子……最后一次。”
“哎我说,作品展?是所有人的毕业作品都要放吗?”
“废话,只有优秀的,足够优秀的片子才能放给所有人看。”
“你就是想说你优秀呗。你这么优秀,你们院长有没有给你个巨大的拥抱,外加一枚深情的kiss啊,还有……”
“你闭嘴!再废话把你从飞机上踹下去!院长太丑,我懒得看他。”
“哎哎,有照片吗,就穿着学士服跟老师同学一起拍的那种,我没穿过,给我看看呗,那衣服丑不丑?”
“丑,比院长还丑。你哪那么多废话!”
“其实现在想想,我家老头那天就有点打蔫。毕业典礼加酒会,从下午折腾到晚上。我当时以为是小伙子坐飞机累了,再加上没休息好,就没当回事。”
“你怎么老在想这些事。”
“因为这些事太奇怪了,实在是太奇怪了!我现在一想头都快要炸了,你说……”
“哎!给我讲讲你大学时候的事吧。”
“我大学还没读完呢,你不会自己看。”
“别给我装傻,我是说在美国读书时候的事。你爸送你去美国,走的时候你有没有哭鼻子?嘴里喊着爸爸不要丢下我!哈哈哈哈!”
“那是你。”
“那你呢?就没有一丝丝不舍?”
“不舍?嗯……更像是彼此解脱吧。”
“靠,那你们那天干嘛了?”
“那天啊……逛超市。”
“逛超市?”
“嗯,就我们学校附近一家超市。我毕业他去接我的时候我们又去了一次,他说和四年前变化很大。”
“变化有多大?”
“不知道。不过四年时间确实是足够改变很多。那超市和学校就隔两个街区,算是我很熟的地方,所以在我眼里,它都没怎么变过。可是老瞿说它变了,变得面目全非。”
“可能他是对的。”
“我知道,他是说从门面到货架,再到花生酱摆放的位置,这些细微之处都变了,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的,在我眼里早就看习惯了。”
“其实这就好像你早起照镜子时看到的自己,今天和昨天根本没啥区别。可在那些好久不见的人眼里,你变得就是天翻地覆。你应该是早就忘了四年前这家店是什么样,可是你爸却记得。”
“你说得这个倒是对,人就是这样,越是朝夕相处的东西,就越不记得它有哪里特别,它为什么珍贵。可你说它到底是算变了还是没变呢?我跟我爸谁有发言权?”
“我不懂你这逻辑怪圈,我就知道,你俩谁说都没用,店的主人怎么觉得才有意义!”
“嗯,有道理。关我屁事。不对,也关你屁事!”
“哎哎你看你看,说着说着又急了,是你自己自愿跟我讲这么多的。”
“哦,是我错了。”
“别介啊,学长!继续说啊。人家都说上完大学人就算真正长大了。你说呢?”
“上完你老婆你就算真正长大了。”
“你滚!我上你还差不多!我说真的呢。”
“我不知道,反正我不是。我早就长大了。”
“哦对,我忘了,你爸是把你朝着给他当爸的方向培养的。可他这培养明显是失败了啊,你到现在都根本不明白你爸他想些啥。”
“幼稚。不过我也没啥资格说你。我那时候也以为,我会一样一样经历老瞿当年经历过的事,然后就会越来越了解他的立场、他的感受,还有他的智慧。不过现在看来,那时候还是太天真啊。”
“你想说啥?我怎么听不懂,你这人好诡异……”
“我是在说,你去到什么地方,过什么样的生活,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这一切啊,都只因为你自己而变得不同。你永远不要期望更多的经历会让你更能体会别人的立场,你经历得越多,你就越跟别人不一样。阅历这东西,不是加工人的流水线,在它那,从来没有相似这么一说,也就没有感同身受这说法。”
“那按你这么说,阅历有什么用?”
“有用啊,它让你离自己越来越近,离别人越来越远,它让人跟人的差异成为每个人最刻骨铭心的习惯。他帮助你一边理解与众不同的自己,一边学会怎样去接受永远匪夷所思的其他人。这是一门必修课。”
“我就喜欢你这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你咋不上天呢?
“傻逼,我是在天上。”
“哈哈哈哈,你是逗逼吗!”
“其实是老瞿写过这么一句话:认识你自己,看惯每个人,把费解抛到脑后,对误解习以为常。可那时候我毕竟还小啊,未满十八岁,根本听不懂得这些大道理。”
“他还教过你什么?我现在对你俩的事越来越感兴趣了。”
“我爸教我的东西多着呢,我为什么要告诉你?你又不管我叫爸。”
“叫你大爷!快给我说说,讲讲你爸的故事也行啊,我需要知道。”
“你不需要。”
“就随便讲点,你小时候的,他小时候的也成!”
“不成。他没给我讲过。”
“哎呀闲着也是闲着,他学生时代的也行。”
“他从不给我讲他上学时候的事。你就当他没上过学吧。”
“屁!那他平时都给你讲什么啊?”
“讲,道,理。”
“滚滚滚,不讲拉倒。那就说说你的,你在国外读大学时候的事还没讲呢。”
“没啥好说的。”
“那我来问,4年……1460天!总能有些可说的。”
“你丫算的还挺溜。”
“那是,我喜欢用数字,数字和统计学的方法可以理性的量化整个世界,而且往往会让人忘记自己是个人,把需要调动大量思维和情感的问题,成变了一套单纯的公式。”
“生而无趣。”
“开始问了啊。”
“拒绝回答。”
“修了多少门课?”
“30。”
“写过多少剧本?”
“8部,41万多字。”
“呦,记得还挺清楚,看了多少电影?”
“500整。”
“嗯?为啥?”
“不为啥,我喜欢整数。”
“去过多少国家?”
“15个。”
“你们班多少人?”
“22,我说你问这些有意思吗?”
“闲得无聊,随便问问。处过几个对象?”
“你滚。”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回答完我就不烦你了!当然,要是雏儿就直说,不丢人。”
“你瞧不起谁呢。大学有过两个女朋友,一个两年,一个三个月。说完了。”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了,多说点呗。”
“我真没啥好说的。第一个是我第一年回国的飞机上认识的,她跟我在同一个城市读书,家也是上海的,我当时觉得这就是缘分,直接把她当我老婆候选人了。后来再开学我俩就好上了,她跟我一样,也玩得特别疯,跟我一快喝酒,喝醉了就在大街上唱歌,然后我送她回家,有时候就直接送到了楼上,然后就那啥。”
“那以后呢,怎么分了?”
“没听过那句话吗,和你一起喝的酩酊大醉的人,最后是没办法送你回家的。没有多具体的原因,就因为一件发生过一百次的小事,可那一次得结果就跟前99次不一样了。”
“你们是谁先提分手的呢?”
“她问我是不是想分手,我回答是,算谁提的?”
“那第二个女朋友呢?”
“第二个是个美国妞,三个月,无疾而终,在国外算正常。”
“还以为都是因为对方劈腿呢,看来我高看你了。”
“别,谁也不用高看谁,不说了吗,关了灯全都一个样。人跟人怎么说呢,算是互为恩师的关系吧。很多道理不是靠一个人的能够学透的,必须要有人教你。不知道会是谁教谁,可结果就是两个人都学到了不少。”
“那你相信命中注定吗?”
“我信啊,可我还行相信,你以为命中注定的东西,其中的变数也一样是命中注定的。你喜欢的,过了多久都还是喜欢。只是像我们这些大人明白,喜欢,根本不意味着什么。这俩女孩,现在看来,都是我喜欢的人,可至于能不能在一起,还真就和喜欢无关。”
“你还真是学电影的,说出来的话都跟过台词似的。哎,你爸也喜欢电影?”
“他不喜欢。”
“啊?”
“据我所知,过去二十年里,我爸没花钱去电影院看过电影。”
“那我知道了,码字的永远瞧不起看图说话的,这群骚人就是有意思。”
“说谁骚人呢!当初我想学这专业的时候还挺怕他不待见的,不过最后他什么都没管,就管每年开学给我交学费。”
“那你们毕业影展他也没去看?”
“去了,他终究拗不过我,带着一百个不情愿去了。可你猜怎么着,最后快结束的时候,我偷偷的看了他一眼,那老哥们好像还掉瓜子了……”
“你没问过他为什么不爱看电影?”
“他说电影院太安静,太封闭,坐在里面需要很投入。他说他是个静不下心来的人,如果在这样的环境里呆久了,会走神,胡思乱想的。”
“走什么神啊?”
“他说他总会想导演到底想说什么。”
“我觉得吧,我不是专业的,就随便说说。其实拍电影的人,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把平时不能说的话说出来,而作为观众的话,就是把平时不敢直视的世界,毫无顾忌的看个清楚。导演要说的是和你看到的,没必要一模一样。你觉得有道理吗?大导演。”
“大导演不对你做任何评价,不过我告诉你老瞿是怎么说的吧。
“我洗耳恭听。”
“他说电影是对现实的一种模仿,但仅仅只是模仿,不是还原。多数的电影追求尽可能接近现实,可它注定成不了现实,这大概就是他为什么不喜欢电影吧。在他看来,电影这东西,越是真实,就越虚假;越感动人,就糊弄骗人。它在技术上做到了最大程度的模仿,可这种模仿却被很多人误解成了现实。哎!你小子不说刚才就是最后一个问题吗!”
“这是你主动赠送的,别怪在我身上。我知道你愿意给我讲,我就勉为其难的听你絮叨絮叨,您继续。”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安德烈•巴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