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重回汴梁城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01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回汴梁的日子很快就确定了下来,盘算了一下行程和天气状况,蔡京决定几日后就启程,趁着秋高气爽天不冷不热的时候走正好。
录植被留了下来。
回程的时候,只有兄弟二人同行。
米芾知道蔡京走了之后,很是消沉了一阵,脾气更是古怪,蔡京不在,也就没有能够哄得住他的人,整的他爹米光辅很是头疼。还好蔡京离开之前留下的一些小玩意儿和字画还能吸引一下米芾的注意力,能让他稍微安静一会。于是,米光辅吩咐人每天取一件小物件给他,制住米芾十天半个月不闹腾之后,再给另一件,这个办法的确是好,就这样,米芾老实了半年多,已经九岁了。
九岁的米芾就要开始日日练习书法了,蔡京给他留下寻来的柳公权和欧阳询的书法字帖,让他照着练。对于书画,米芾的热情是天生的,每每挽起衣袖,就是一整天。之前米芾嫌弃练习书法的时候墨渍总是粘到衣服上,很是不好看。蔡京就画了一张设计图,给他做了几件窄袖紧身的衣物,米芾很是喜欢,总是穿在身上招摇过市,每当人争相观看的时候,就乐不可支,更是将几件紧身衣轮换着穿出来给人观赏,乐此不疲。
撇下米芾不说,蔡京回京的路途。
一辆朴实无华的马车,米府请来帮忙赶车的人,兄弟二人带上一些细软银两和衣物就起了程。
行程太远,日子过得着实无聊,路上,蔡京买了一匹马骑着,放蔡卞一人坐车前行。
“蔡卞的人生轨迹已经被改变,我也加快了和米芾的相见时间。”蔡京骑着马,一路赏着风景一路前行,“这样由于我的原因造成的蝴蝶效应会不会开始?”
蔡京想着重生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再不可思议的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只能接受。
“也许老天给我一次再来的机会是让我完成上辈子的遗憾,这辈子我再也不能老来死无葬身之地了。”蔡京狠狠地想着,似乎是想起自己从汴梁城到潭州的路上,百姓不与食的悲惨生活。有时候蔡京觉得百姓是最养不熟的白眼狼,不管你为他们做了什么,他们总是自以为是的认识你。童贯位高权重又如何?那是他应得的,那是童贯在前线和辽军作战赢来的战绩。而他蔡京又做了什么?他是对自己的政敌下狠手,可是他的哪一条政令不是为了大宋朝,不是为了老百姓?那是朝堂,不得政,就只能死。
不得政,就只能死。
“不,这辈子我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蔡京咬着牙,擦去额头上的冷汗。
大宋朝,我蔡京又回来了。
嘉祐,宋仁宗赵祯的最后一个年号。
蔡京重回宋都汴梁是嘉祐三年。
蔡京在回去的路上打听关于汴梁城的消息,然后再和自己的记忆做对比。宋初三先生嘉祐二年死了俩,其中胡瑗早死了一年。
嘉祐二年,苏轼两兄弟同榜中进士,一门三学士的名头传遍汴梁城。
说起苏轼,就总有人拿同样的同榜双进士兄弟来对比,苏轼苏辙清誉满天下,而蔡京蔡卞兄弟却被人耻笑。对于政党的攻击,蔡京只能说苏轼兄弟更高一筹,输得心甘情愿。身在官场,又有几个人是清白的?除却直臣包拯这类的游离于任何势力之外的,但凡卷入党政的又有几人可以完全置身事外?
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是朝着固有的方向一直前行,还是在某个分岔路口重新拐个弯,那要看天道向着谁?
“既然老天不放弃我,重新给我一次机会,这一世,我会好好得活,活个明白活个透彻。”蔡京看着落日余晖渐渐收起,时光一去不复返。
嘉祐三年快要冬天的时候,蔡氏兄弟回到了汴梁城。
“我儿。”蔡李氏看到马车停下,便快速走了过来。自从蔡京捎信确定归期的时候,蔡李氏便日日紧张地等待,收拾房间打扫庭院忙得不亦乐乎,直到五日前的书信确定今日午时到达,她才松了一口气,却还是在这一日一大早就等在门口。
马车上下来一个锦袍玉带的少年公子,风度翩翩,气度荣华。
蔡卞一步步踏下马车,扶好扑过来的母亲。
“娘,儿子远游多年未归,让爹娘挂念了,实在不孝!”蔡卞一拜,拜见母恩,又回转朝着蔡淮的方向做了一个深辑,谢父恩。
“哎呦,都是一家人,哪那么多礼节?”蔡李氏有些嗔怪的扶起蔡卞,看向马车却不见自己的大儿子蔡京,“你哥哥呢?”
“回娘亲的话,哥哥在集市和我们分开,说要采买点胭脂水粉孝敬母亲。”
“都是一家人,有这心意就好了,娘亲看见你们平安就好了,那需要这些东西?”蔡李氏嘴上说着不需要,但是眼角抹不开的笑意还是透露他的喜悦。
“唉,儿子孝顺你是应当的,孩子长大了,知道孝顺啊!”蔡淮在一边打量着蔡卞,很是满意。蔡卞身上一股文人雅士的自在风流,却不见病态的文弱,隐隐有逸士之风。看样子文人学武果然是好啊,自己当初听从蔡京的提议果然是对的。
想知道一个城市的风向,最好的地方是茶馆。
蔡京来到一座汴梁城最大的茶楼,要了二楼一个靠窗的位置,点了几盘小菜要了一壶茶就坐了下来。
楼下是说书先生的台子,大抵讲故事总有一个顺序套路,就像后世的新闻联播,先讲国家领导人都干了什么,再讲我国人民生活的如何幸福,最后再讲讲外国人的生活如何悲惨。
大宋朝的说书先生的套路也差不离多少,这故事最开始是讲仁宗又宠爱哪个妃子了,哪家又要鸡犬升天了,哪个臣子触犯了赵官家,被贬官了,哪个臣子逢迎了赵官家,讨好他,被做了大官。蔡京看着在茶楼的说书先生,眼眸深沉,前世的自己最后走到那步田地,这些茶楼里胡说八道的说书先生真真是“功不可没”啊。后世给记者封了个无冕之王的称号,意思是说得罪谁都不能得罪记者,这些人的舆论压力能让一个人永无出头之日。对于这件事情,蔡京深以为然。现在还没有很多人懂得舆论是可以引导的道理,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利用一下这些说书先生呢?蔡京手指轻轻地扣着桌面,若有所思。
讲完了大方面的新闻,下面就该讲述国内民间新闻了。这时候的民间新闻,人们还不怎么爱听普通人家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人们爱听的还是文人的风流倜傥。而此时最活跃的文人莫过于苏轼兄弟了,进士及第,文采风流,书画无双,欧阳修甚至扬言要将文学领袖的位置让贤。不管政治见解如何分歧,在文学艺术上,文人自有一种评判标准,绝对不会因为对立而否认对方的成就。对于苏轼的文才政见,蔡京是极其佩服的。大气磅礴喷涌而出,细腻婉转亦可小桥流水,苏子瞻当属大宋文豪第一人。本性洒脱自风流,苏轼的政途虽然不顺畅,但是苏轼的人生绝对是没有缺憾的,他的人生也因为那些缺憾而更加壮阔。
茶楼的叫好声响成一片,可见苏轼兄弟有多得民心。
苏轼兄弟的轶闻趣事讲完了,就该讲讲大宋朝的对外局势的。大宋朝对外一直采取和平怀柔的政策,首先是和大宋朝的经济发展有关,过快的经济发展让大宋朝对于战争深恶痛绝,由此统治阶级就出台了“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情”的给钱政策,年年送上钱币,大家多省劲。打战,费钱不说还要死人,农业帝国的人本来就贵重,死的人多了,经济发展就会变得缓慢。“和谈”就成为了主流思想,只不过在军事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和谈是示弱,但是在打胜仗的情况下和谈那就是示好。
后世这些民族完全融合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了完完全全的和平统一。
“也许可以借鉴一下后世的民族政策。”蔡京想着。
这一年的冬天没有什么对外的不和平现象,说书人只好讲一些老掉牙的故事演绎。在战场上,最为著名的是狄青将军,可是大概觉得他可以用来讲的故事不太够吸引人,讲者甚少。反倒是杨家将却是十分的受欢迎,这些故事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发酵和改编,已经初见规模,故事中的人物很丰满,情节有血有肉,听得很令人热血沸腾。
蔡京点点头,离去。
要想知道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就去看这里的集市。汴梁城的集市很受欢迎,从早到晚人流络绎不绝。
“米芾喜爱珍宝玉石,可是笔不小的花费啊!”蔡京暗暗叹息了一声,赚钱也是一件当务之急。蔡京一边走,一边看着路边的铺面,记下了几个位置不错的铺面,思考着致富发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