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第十章 静功之法(二)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512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然后是静功止念法: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2.事来则应,事过则忘。3.得之不喜,失之不忧。4.有念即止5.收回忘掉6.顺其自然,只要做到这些,你便可以做到止念不惊,静功止念又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
    一、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
    起初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式,总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带也不要系得太紧,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
    二、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
    做到身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炁,心炁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此为静功之中层。
    三、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心中无念之后,功夫尚未彻底。此时还有一个自我存在,心中并未完全干净。更进一步,由心炁合一,逐渐做到忘记自我,入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了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也不是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进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凡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男女、金钱、名誉、地位、利益、争斗、烦恼等等,见景生情,心旌摇曳,醒时也许有把握,梦中全都无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说了算,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静功,一直应当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忘记自我,谓之“意不动”即意静。此为静功之高层。
    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达到中层。气功家讲静功,能够做到身体不动即可,并不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用意念,不忍割弃,不过到达中层。中华道家修炼学之筑基静功,认为心静并不彻底,由心静进入意静,方为静功之高层。于此可见中华道家修炼学之高妙,筑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层次,更非一般气功学说所能望其项背。除静功之划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之外,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范畴。故此略去不述,确定修炼筑基法之静功为三大层次。
    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大层次,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内中所含奥妙,直指修炼玄机。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炁,意不动曰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之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精炁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而这也正是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总之,中华道家修炼筑基之正法,就是静功。静功由“听息”、“观光”入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炁;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目,目属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炁。因此虽为修“性”,其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修。功夫成就,自然神炁合一,进入化境。
    静功之行持以上所谈,基本上囊括了中华道家修炼静功筑基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恐有修习者对于具体的实行,还有不明之处,因此再作说明如下:
    主要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用功的时间安排。这一点已在“静功与生活”第10条谈到,就是每天保持半个小时以上,坚持下去。一般来说,持之以恒,修炼一百天,就是“百日筑基”之功。可以完成两大法门中所谈到的初步境界。时间可以选择在早晨、晚上、中午、半夜之时,即子、午、卯、酉四正时。早上三点至五点钟,这时一般人都会醒来一次,因为经过睡眠,大脑较为纯净,如果能够起身静坐,会有较好的效果。
    我们谈到的静功两大法门,即听息和观光;三大层次,即身静、心静、意静三层。如果一定要说多少时间才能完成,这一点由于每个人秉赋的不同,一定会有所差异,因此不好硬性规定,即使筑基百日之说,也不过是大概需要一百天而已。不过若为学道者方便起见,在百日筑基的阶段之内,专以静功修习,可以勉强规定一个时间的次第,以便体验修习的功效。
    因为听息和观光两大法门,听息是经常的做法,观光不可能限定多长时间就能见光,这个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才会出现。也许最初养静,就能见光。一般来说,能够达到第二层次“心静”的阶段,就能见光。因此我们只能从静功的三大层次,勉强划分时间如下:
    前半个月,专修第一层次“身静”。听息必须要听,观光顺其自然。
    中间一个月,专修第二层次“心静”。听息仍旧坚持,观光有之即可。
    后一个半月又十天,专修第三层次“意静”。听息、观光,无心用之即可。
    如此分段,在具体修习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比较容易把握。听息之法坚持要用,观光之事不可追求,开始是有心而用之,以后均归于无心。对于三大层次,修第一层时不管后二层,修第二层时不管第三层。在限定时间之内,只体悟一个层次的效验,这样逐层递进。
    另外,做功者应当经常阅读本书,反复理解,以求自悟。即使看不懂也没关系,先将其大意含藏心中,不知不觉在做功之中,将会发生不可思议的潜化作用。”
    讲到此处,袁大刚喘了口气,说道:“最后,再告诉你一个呼吸吐纳、养生的功夫,记得练习时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第一、身法:
    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
    行,可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入静。
    炼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仍旧按照前面静功所讲的方法,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这时可用前面静功“观光”炼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观鼻,鼻下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
    第二、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第三、息法: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呐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呐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当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曰:“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炁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吸引力,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气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中,是为胎息。《老子》云:“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最后的养生功夫记住下面几条: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种种效验,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2.炼习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盖“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炼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内功,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内含修炼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修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5.荤腥香辣之物,不利养炁,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荤腥之物,性属沉浊,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应避之。应持清淡饭食,以养真炁。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炁,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炼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当风吐纳,炼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7.炼炁当禁烟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炁。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入于肺经大声叫喊,入于肾经情欲不节,入于脾经不愿吃饭,入于肝经大动肝火……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炁耗,故宜戒之。
    即此一法,已为养生不二法门。但这在道家修炼之中,只为筑基功法。学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层接命之术者,再访高师深造可也。”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